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編號4-218
認定時間2006年9月4日(第四批

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多被稱為烏不浪口烈士陵園,前稱烏不浪口烈士公墓,是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陵園安葬了148名在烏不浪口阻擊戰期間陣亡的國民革命軍官兵。

歷史[編輯]

1940年1月31日至2月2日,烏不浪口阻擊戰爆發,國民革命軍將領馬騰蛟率領35師下轄的三個團(205團、206團、208團),在烏不浪口阻擊兩萬多名侵華日軍,其中208團的官兵大部分陣亡、205團亦有一半官兵受傷或陣亡。此後,國民革命軍一度撤離,直到同年3月五原戰役勝利後才重返當地。傅作義和馬騰蛟部隊決定派出善後人員,收殮烏不浪口阻擊戰陣亡官兵的遺骸。4月初,善後人員和當地民眾一共找到148具官兵遺體,並辨明他們生前的姓名和部隊番號。[1][2][3]

善後人員決定把官兵遺體就地安葬在戰場附近,墓地選址為烏不浪口西側靠山向陽坡,名為烏不浪口烈士公墓。4月5日(當年清明節),傅作義部隊舉行悼念抗日陣亡將士大會,隆重安葬148具遺體,是次儀式有千餘軍民參加。由於戰爭時期、條件所限,墳墓由石土堆成,墓前各有一小塊銘碑;小石土堆墳墓橫成行豎成排,形成坐北朝南的四方形公墓,沒有圍牆。[2][3][4][5]

1986年,烏拉特中旗政府派員實地勘察烏不浪口烈士公墓,發現148個墳墓當中只有83個的墓碑刻名仍然可辨(其中19個刻名只有一兩個字清晰可見),其餘墓主姓名已經散失。1995年,旗委(中國共產黨烏拉特中旗委員會)、旗政府把公墓定名為烏不浪口烈士陵園。2003年,巴彥淖爾盟(現為市)地區行政公署把陵園列入盟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同年,烏拉特中旗政府按照陣亡官兵遺屬和生前同袍的意願,籌資62萬人民幣,為陵園進行修繕和擴建工程,並增建紀念廣場、綠化帶、紀念碑、圍欄、墓座、浮雕、碑刻等設施。2006年,陵園列入第四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陵園列入烏拉特中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5][6][7]

結構[編輯]

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2003年修建後)的佔地面積為5000平方米,包括墓地、紀念廣場、綠化帶等部分。紀念廣場豎立了抗日英雄紀念碑,碑的東西兩側設有兩個漢白玉浮雕照壁、一個大理石碑刻。廣場還建有漢白玉圍欄和墓座。[2]

參考資料[編輯]

  1. ^ 巴彦淖尔盟志(下卷) >> 第二十五编 文化 >> 第九章 名胜古迹 >>第七节 烈士墓.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2. ^ 2.0 2.1 2.2 2.3 楊鐵虎 (編); 白光榮. 【峥嵘岁月】乌不浪口那些无字的墓碑. 解放軍報. 2009-05-18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3. ^ 3.0 3.1 李嘉 (編). 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 巴彥淖爾文明網. 2017-04-01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4. ^ 於彥華. 驴行记.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防空辦公室. 2007-11-15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5. ^ 5.0 5.1 乌拉特中旗志 >> 附录 >>三、碑文石刻.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6. ^ 梁震英. 乌拉特中旗举行公祭烈士纪念活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烏拉特中旗新聞網. 2015-08-28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7. ^ 濤婭 (編). 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內蒙古新聞網. 2006-09-06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