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京津唐電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京津唐電網是覆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的電網。現由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組成,為國網的組成部分。

歷史[編輯]

1888年外商與清政府開始在該區域辦電,均為低溫低壓的火電小機組。每座發電廠均獨立運行,供電範圍有限。

1940年2月1日華北電業股份有限公司北平成立;天津電業股份有限公司改稱華北電業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1]1941年籌建石景山發電廠六號機組(2.5萬千瓦中溫中壓汽輪發電機組),1946年投產發電。1941年12月完成天津一電廠[2]——塘沽77千伏線路。1942年2月完成天津——北平南苑變電站77千伏線路;並在南苑變電站建成電網調度機構——中央給電所,天津一廠與北平電網併網運行。1943年4月,塘沽——唐山77千伏線路建成,實現了京津唐地區聯網運行,中央給電所遷入北平市府右街,負責京津唐電網的調度指揮。至此京津唐電網正式形成。[3]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了華北電業股份有限公司,改為冀北電力公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京津唐電網裝機容量25.89萬千瓦,77千伏線路350.1km為北平發電所-南苑-宜興埠-天津第一發電所-塘沽-漢沽-唐山發電所;22-35千伏輸電線路839.31km。一五計劃期間,擴建了石景山電廠、通州電廠、天津一廠等。1955年12月官廳水電站第一台機組1萬千瓦併網。1955年建成下花園電廠至官廳水電廠的110伏下官線,官廳水電廠至北京東北郊變電站的110千伏官京線。二五計劃期間,擴建了石景山、天津一廠、唐山、下花園等電廠,新建了北京東郊、五〇七、保定3座熱電廠和高井、承德灤河電廠,首次出現了熱電聯產、高溫高壓機組,單機容量達到了10萬千瓦,到1960年,110千伏線路連接到張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島、承德地區。1964年,中國政府效仿蘇聯在一些行業的托拉斯經營辦法,成立12家托拉斯。其中,水利電力部成立京津唐電力公司。六七十年代,新建了唐山陡河、天津大港、京西等骨幹電廠,擴建了老廠。1971年建成北京高井電廠至天津白廟變電站的220千伏線路。1973年8月22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北京市、水電部、北京電力工業局負責人時,對確實保證首都用電做了重要指示「要把首都電網建成安全穩定的電網」。1976年改稱京津唐電網中心調度所,直接統一管理控制北京、天津、冀北地區的負荷,按照全網保首度、北京保政治用電和主要用戶用電的原則,統一安排部署電網的運行方式,確保首都政治用電萬無一失。1980年華北電管局成立,1980年12月23日成立華北電網總調度所兼京津唐電網中心調度所職能。到1980年,形成了東至秦皇島,西至張家口,北至承德,南至高碑店的220千伏的電網。1984年12月建成了大同二電廠至房山的500千伏雙回的大房線和房山至天津北郊的房津線。1986年建成220千伏雙環網。1981年3月至1987年7月,先後與冀南電網、山西電網、蒙西電網聯網。1991年投產了張家口沙嶺子至昌平的沙昌一回線。九十年代,建成了張家口電廠、秦皇島熱電廠、十三陵抽水蓄能電廠、天津盤山電廠、石景山熱電廠,「西電東送」的內蒙古達拉特電廠、豐鎮電廠等。到2002年底,擁有10萬千瓦以上電廠32座,裝機容量1992.11萬千瓦,由電網直接調度管理;500千伏線路24路長3340.62km,形成了500千伏雙環迴路。冀北五個地區(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唐山、廊坊)的供電網絡是與京津唐電網一體發展起來的,沒有行政區域間的網間界面,網架結構十分緊密。

參考文獻[編輯]

  1. ^ 《天津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来源天津市档案馆官网,2017-10-12.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2. ^ 1936年8月20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子公司興中公司和張自忠控制的天津市政府合辦「天津電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800萬元,中日出資各半,着手興建「天津發電所」。1937年開始建裝機3萬千瓦的電廠。廠址位於河東區六緯路與十三經路附近包括今海河公園和海河東路。1938年2月竣工;3月1日,天津發電所第一台機爐竣工發電。營業區域為英、法租界及比商營業範圍之外的其他區域。至此,加上比商電車電燈公司、英工部局電務處以及法國電燈房,覆蓋天津租界、城區及部分郊縣的電力網絡初步形成。1950年代初正式更名為「天津第一發電廠」,經過三次擴建改造,成為京津唐電網的主力電廠之一。1984年3月29日,為解決粉塵污染問題,天津第一熱電廠開始建設195米高煙囪,取代原來的7座低矮煙囪;1985年7月15日新煙囪開始使用。2011年11月天津第一熱電廠全部關停並轉。2014年國電天津第一熱電廠拆除。
  3. ^ 華北電業調度局史志辦:《京津唐電網60年發展歷程》,來源:《華北電業》2003年6期,第12-21頁。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