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柏氏載重標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柏氏載重標準E-60級活荷重製力矩表,載於蔡方蔭《普通結構學》(1946年)

古柏氏載重標準(英語:Coopers Loading System),又稱古柏載重標準庫珀載重標準古珀式活載重[1],是美國鐵路工程師西奧多·古柏英語Theodore Cooper創製的一系列廣泛應用的鐵路橋樑荷載標準。

沿革[編輯]

1894年,西奧多·古柏建立了美國境內鐵路橋樑的荷載標準和計算方法。他定義的基礎荷載標準為E-10,即一對2-8-0型蒸汽機車拉着無數輛列車經過;其中,火車機車頭的軸重分別為:驅動軸10,000磅(4,500公斤)、引導車5,000英磅(2,300公斤)和煤水車6,500英磅(2,900公斤),而軌道上列車的軸重按每0.3米(1英尺)1000磅。1880年,鐵路橋樑的設計荷載被規定為E-20。1894年,古柏發表了他的新荷載標準,並推薦E-40(即E-10的4倍)為規定標準[2]。1914年,美國的鐵路橋樑荷載標準提高到E-60。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鐵路工程師協會英語American Railway Engineering and Maintenance-of-Way Association建議混凝土橋樑採用E-72標準(即E-10的7.2倍)、鋼橋採用E-80(E-10的8倍)標準[3]


採用[編輯]

1917年,中華民國交通部成立全國鐵路技術委員會,由詹天佑擔任會長、沈琪擔任副會長,以制定鐵路規範標準。沈琪在詹天佑於1919年去世後接任會長,並在1922年公佈國有鐵路工程規範書,其中規定幹線橋樑載重為古柏氏E-50、機車動軌軸重50000磅;支線軌道鋼橋載重採用E-35級。1937年5月,鐵道部召開鐵路局工務、機務處長會議,重新制定線路、橋樑、機車標準[4],其中橋樑載重標準以中華20級(C-20)取代E-50級;中華16級(C-16)替代古柏氏E-30級[5][6]

參考[編輯]

[7][8][9]

  1. ^ 凌鴻勛著. 桥梁 第9版. 商務印書館. 1947.03: 42. 
  2. ^ 戴公連,宋旭明編著. 漫话桥梁.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9.06: 284. ISBN 978-7-113-10941-7. 
  3. ^ 戴公連,於向東編著. 桥梁文化与创新 Bridge buildinig-histor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14.08: 162–163. ISBN 978-7-5487-1103-2. 
  4. ^ 中國鐵路史編輯研究中心編. 中国铁路大事记 1876-1995.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6.08: 135. ISBN 7-113-02359-2. 
  5. ^ 王曉華,李占才著. 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07: 141. ISBN 7-215-02184-X. 
  6. ^ 金士宣徐文述編著. 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年.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1986.11: 290. ISBN 7-113-03987-1. 
  7. ^ 加利福尼亞州運輸部. Railroad Live Loading And Impact (PDF). 1989-04 [2019年4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年2月10日). 
  8. ^ Ketchum, Milo Smith. The Design of Highway Bridges of Steel, Timber and Concrete. chapter IV stresses in railway bridge trusse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orporated. 1920 (英語). 
  9. ^ COMPARISON OF RAILCAR AND BRIDGE DESIGN LOADINGS FOR DEVELOPMENT OF A RAILROAD BRIDGE FATIGUE LOADING (PDF). 2011 [2019年4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年4月1日).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