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古爾德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Stephen Jay Gould | |
---|---|
出生 | 1941年9月10日 紐約市皇后區 |
逝世 | 2002年5月20日 紐約市曼哈頓 | (60歲)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安提亞克學院、哥倫比亞大學 |
獎項 | 倫敦林奈學會的達爾文-華萊士獎章 (2008) 古生物學會獎章 (2002) 舒克特獎章 (1975)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古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科學史 |
機構 | 哈佛大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紐約大學 |
簽名 | |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英語:Stephen Jay Gould,1941年9月10日—2002年5月20日)是一名美國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與科普作家,職業生涯中大多在哈佛大學擔任教職,並曾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工作。
生平
[編輯]古爾德出生於紐約市皇后區,父親倫納德為法庭速記員,母親埃利諾是個藝術家。古爾德五歲時,他父親帶他到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恐龍廳參觀,這是他最早接觸到暴龍的時刻。
科學研究
[編輯]古爾德早期研究的對象是百慕達地區的蝸牛。1972年,他和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尼爾斯·艾崔奇(Niles Eldredge)共同提出「間斷平衡」(英語:Punctuated Equilibrium)進化理論,由此享譽全球。「間斷平衡」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並不像達爾文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緩慢的漸變積累的過程;而是長期的穩定甚至不變與短暫的劇變交替的過程,從而解釋了化石在地層中為什麼會有許多空缺之處。
古爾德是一位忠實的達爾文主義者,他認為達爾文理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而不是生存競爭或生物漸變論。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推崇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也承認,自然選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最重要的答案。
科普寫作
[編輯]古爾德的另一傑出貢獻並不是提出什麼理論,而是他寫出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令世人對古生物學產生興趣。沒有人關注的科學是沒有生命力的科學,古爾德的科普文章給予了古生物學持續的生命動力。古爾德文筆流暢、學識淵博,不僅向讀者解釋自然現象,而且講述自然現象所引出的思考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他對科學的反思相當深刻,對社會曲解科學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的主要科普作品有《千禧年》、《自達爾文以來》(臺譯:《達爾文大震撼》)、《熊貓的拇指》、《奇妙的生命》(臺譯:《壯麗的生命》)等。
延伸閱讀
[編輯]- 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古爾德與世長辭(Stephen Jay Gould, 1941–2002). 科學人中文版. 2002年10月, 8. ISSN 1682-2811. 內容節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The Unofficial Stephen Jay Gould Arch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xcerpts from Gould Lectur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ichard C. Lewontin sums up Gould's career in an obitu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Darwinian Fundament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ould's response to Daniel Dennett and other critics
- "The Median Isn't the Message" - Gould confronts the statistics of cancer and finds hope
- Online audio interview with Gould - Ann Online
- McLean v. Arkansas Creationism Tri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laintiff's transcript of Gould's testimony
- World of Genetics on Stephen Jay Goul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