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黑拉板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馬黑拉板塊最近(1990年代)作為印度尼西亞東部摩鹿加海碰撞帶的微型板塊被提出。

區域構造[編輯]

摩鹿加海地區的地質構造很獨特,是唯一一個有活躍的弧-弧碰撞、包含兩個方向的隱沒帶形成的洋盆的地方。摩鹿加海板塊還能分成許多小型構造板塊,如哈馬黑拉板塊和桑義赫板塊。整個複合體現在被稱為摩鹿加海碰撞帶。

哈馬黑拉與摩鹿加海板塊分離、作為微板塊的假說尚未被一些古地質學家接受。有人認為哈馬黑拉只是摩鹿加海板塊東部的突起,就像桑義赫板塊是摩鹿加海板塊西部的突起一樣。到目前為止很明顯的是,在45至25Ma的新近紀期間,哈馬黑拉板塊曾是摩鹿加海俯衝板塊的一部分。[1]:377


地震震頻顯示哈馬黑拉板塊東緣向下一直到200km深。[1]地震斷層照相術支持哈馬黑拉板塊至少到了400km深。[1]桑義赫板塊和哈馬黑拉板塊都暴露於地表,而摩鹿加海板塊則完全位於它們之下。摩鹿加海板塊的南界同時也是菲律賓海板塊澳洲板塊的邊界,這條分界正向北移動。因為桑義赫板塊和哈馬黑拉板塊都與摩鹿加海板塊存在連續性,所以3個板塊其實都在和澳洲板塊一起向北運動。[1]

R Hall和W Spakman將鳥首板塊下約400–600km深處的平坦高速區域解釋為哈馬黑拉板塊下面殘存的俯衝板塊,西里伯斯海下約700–1000km深度的另一個平坦高速區域則是桑義赫板塊下面殘存的俯衝板塊,兩者都在45至25Ma以前發源自俯衝到菲律賓-哈馬黑拉島弧下的板塊。[1]

這個模型中,鳥首板塊和哈馬黑拉板塊被索隆斷層分開,它是一個巨大的側面東西向斷層。

一個更早的模型認為這裏形成火山島弧哈馬黑拉島弧,但它沒有構造板塊為基。1990年代以來的研究以哈馬黑拉板塊理論替代了這項理論。[1]

另見[編輯]

參考[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R. Hall and W. Spakman, Australian Plate Tomography and Tectonics in R. R. Hillis, R. D. Müller, Evolu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 2003, #372ISBN 0-8137-2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