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瀆之稱首見於《爾雅·釋水》,是指中國古代的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江(長江)四條入海河流。「四瀆」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是河川神的代表,唐代始稱淮河為東瀆,長江為南瀆,黃河為西瀆,濟水為北瀆。
四瀆中,今存黃河、淮河、長江。濟水,又名兗水,山東段則稱大清河,古代發源於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市境內,東經溫縣、武陟縣南入黃河,然後又出河南而繼續東流經山東入渤海。1855年,濟水被黃河改道奪據,成為黃河下遊河道,濟水遂不復存在。
明朝時封東瀆為「大淮之神」,南瀆為「大江之神」,西瀆為「大河之神」,北瀆為「大濟之神」。
[在維基數據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四瀆總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
五嶽 | | |
---|
五鎮 | |
---|
四海 | |
---|
四瀆 | |
---|
註釋:1.指原位於河北省曲陽縣境內的北嶽廟,清代曾改祀北嶽恆山之神於山西省渾源縣,但後者廟宇已不存。
2.宋代於河瀆廟並祭黃河之神與西海之神,清代西海之神由遙祭改為在青海湖湖濱舉行近海祭。
3.濟瀆廟並祭濟水之神與北海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