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基督被捕 (卡拉瓦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督被捕
意大利語:Cattura di Cristo nell' orto
藝術家卡拉瓦喬
年份c. 1602
媒介油畫
尺寸133.5 cm × 169.5 cm(52.6英寸 × 66.7英寸)
收藏地都柏林愛爾蘭國立美術館
租借自利森街耶穌會修道院

《基督被捕》意大利語Cattura di Cristo nell' orto),是意大利巴洛克大師卡拉瓦喬的一幅關於耶穌被捕的畫作,繪於1602年,系羅馬貴族Ciriaco 馬特伊委託,現藏於都柏林愛爾蘭國立美術館

描述[編輯]

畫中有七個人物:從左到右分別是約翰耶穌加略人猶大、三名士兵(最右邊的一名士兵在後方幾乎看不見)和一名手持燈籠的男子。他們站着,只出現身體的上面四分之三。猶大親吻了耶穌,向士兵確認身份。人物的背景非常黑暗,主光源在畫中不明顯,來自左上方;次要的光源是右邊的人拿着的燈籠(據信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也可能是代表彼得,他先是否認耶穌,後來又繼續將基督之光帶給世界)。在最左邊,約翰正在逃跑;他舉起雙臂,大口喘氣,披風飛揚起來,被一名士兵搶了回來。約翰的驚恐逃離與畫家的進入形成了對比;學者認為卡拉瓦喬的觀點是,即使是在復活一千年後的罪人,也比他的朋友更了解基督[1]

這幅畫中有兩個更令人費解的細節,第一,在左上角,耶穌和若望的頭部在視覺上似乎融合在一起,第二,在畫面的正中央和最前面,有一個突出的存在,那就是逮捕官的高度拋光的金屬手臂。Franco Mormando認為,士兵身上拋光的金屬,象徵自我反省和良心審視的鏡子。像那個時代的許多作家和傳教士一樣,藝術家可能在「邀請觀眾看見猶大的行為,照出自己每天背叛耶穌的行為,也就是他們的罪」。[2]

畫面中心的耶穌、猶大和伸手的士兵,這個組合類似於1509年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木刻[3]

丟勒的木刻

丟失和重新發現[編輯]

到18世紀晚期,這幅畫被認為已經消失,大約200年中下落不明。1990年,卡拉瓦喬丟失的傑作在愛爾蘭都柏林耶穌會修道院中發現。這次重新發現於1993年11月發佈[4]

這幅畫自1930年代初,就一直掛在都柏林耶穌會士的餐廳里,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認為是卡拉瓦喬的一名荷蘭追隨者洪索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遺失原作的複製品。這一錯誤早在這幅畫還屬於羅馬的馬特伊家族所有時就已經發生,最初是他們的祖先委託卡拉瓦喬繪製了這幅畫。但是在1786年,朱塞佩·瓦西錯誤地認為這幅畫是洪索斯特的作品,這一錯誤在1793年馬特伊家族盤點財產時繼續下去[5]。1802年,馬特伊家族將其作為霍索斯特的作品賣給了威廉·漢米爾頓·尼斯貝特,這幅畫懸掛在他蘇格蘭的家中,一直到1921年。1920年代後期,這幅畫賣給了愛爾蘭兒科醫生瑪麗·莉亞·威爾遜,1930年代她將其捐贈給了都柏林的耶穌會神父,以感謝他們在1920年6月15日,她丈夫珀西瓦爾·利亞·威爾遜上尉(韋克斯福德郡戈里的皇家警察局地區檢察官)被愛爾蘭共和軍槍殺後,對她的支持[6][7]

《基督被捕》在都柏林耶穌會士手中保管了大約60年,直到1990年代初被愛爾蘭國立美術館的高級保管員塞爾吉奧·貝內代蒂發現並認出。院長巴伯神父為了修復的目的,請他檢查了里森街耶穌會修道院裏的一些畫作。[8][9] 隨着一層層污垢和變色的顏料被清除,這幅畫的高品質顯現出來,初步確定為卡拉瓦喬丟失的畫作。驗證這幅畫真實性的大部分功勞屬於羅馬大學的兩名研究生弗朗切斯卡·卡佩萊蒂和勞拉·泰斯塔。[10] 在長時間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第一次關於《基督被捕》的記載,在一本古老朽爛的賬簿中,記錄了最初付給卡拉瓦喬的佣金和付款,在Mattei家族的檔案中,保存在小鎮Recanati一座宮殿的地窖中。

這幅畫由都柏林利森街耶穌會修道院無限期借給愛爾蘭國立美術館。1999年,這幅畫成為波士頓學院的麥克馬倫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名為「聖徒與罪人」展覽的中心[11],2006年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舉辦的「倫勃朗/卡拉瓦喬」展覽上展出[12]。2010年2月到6月,這幅畫在羅馬Scuderie del Quirinale展出,以紀念卡拉瓦喬逝世400周年[13]。2016年,這幅畫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展出[14]

複製品[編輯]

這幅畫至少有十二幅複製品。其中一幅在玻利維亞蘇克雷都主教座堂,曼徹斯特St Bede's College[15]

烏克蘭敖德薩東西方美術館擁有一幅《基督被捕》,據信是卡拉瓦喬本人的複製品。這幅畫在2008年被盜,在德國發現。[16] 修復後,烏克蘭和俄羅斯科學家稱這是一件複製品,由 Giovanni di Attili 為主人的兄弟 Asdrubale Mattei 複製。

在烏克蘭敖德薩損壞的複製品

參考[編輯]

  1. ^ Apesos, Anthony. The Painter as Evangelist in Caravaggio's Taking of Christ. Aurora. Winter 2010, XI. 
  2. ^ Franco Mormando, 'Just as your lips approach the lips of your broth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udas Iscariot and the Kiss of Betrayal' in F. Mormando, ed., Saints and Sinners: Caravaggio and the Baroque Image (Chicago: Distrib.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 183. Mormando's essay gives 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commentary on the scene of the betrayal of Judas in the most popular spiritual literature available to Caravaggio as he prepared to depict this scene.
  3. ^ Herrmann Fiore, Kristina. Caravaggio's 'Taking of Christ' and Dürer's Woodcut of 1509.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January 1995, 137 (112): 24–27. JSTOR 886401. 
  4. ^ Benedetti (November 1993)
  5. ^ Harr, Jonathan. The Lost Painting: The Quest for a Caravaggio Masterpie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95–96. ISBN 0-375-75986-7. 
  6. ^ Humphrys, Mark. Dr. Nora Stack. HumphrysFamilyTree.com. [6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4). 
  7. ^ Lowe, W. J. The war against the R.I.C., 1919–21. Éire-Ireland. 2002, (Fall/Winter): footnote 71. 
  8. ^ Walsh, Elaine. A Picture Of Mystery. irishletter.com. [202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4).  For Fr. Barber's own first-person account of the events that led up to the rediscovery, see his essay, "The Murder Behind the Discovery," in Franco Mormando, ed., Saints and Sinners: Caravaggio and the Baroque Image, exhibition catalogue (Chestnut Hill, MA: McMullen Museum of Boston College, 1999), pp. 11-13.
  9. ^ Barber, Noel. Preface: The Murder Behind the Discovery. Mormando, Franco (編). Saints & sinners: Caravaggio & the Baroque image. Chestnut Hill, MA: McMullen Museum of Art, Boston College; Distribu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11–13 [5 March 2021]. ISBN 978-1-892850-00-3. 
  10. ^ "On the Trail of a Missing Caravaggi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Michiko Kakutani, The New York Times (2 December 2005)
  11. ^ "Saints and Sinner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10-03., exhibition information.
  12. ^ Exhibition informatio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1-24.
  13. ^ "Caravaggio, pittore superst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doardo Sassi, Corriere della Sera (18 February 2010) (意大利語)
  14. ^ Beyond Caravaggio | Press releases |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202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4). 
  15. ^ Benedetti (November 1993) p.731 fn.6
  16. ^ Charney, Noah. A History of Transnational Trafficking in Stolen and Looted Art and Antiquities. Bruinsma, Gerben (編). Histories of Transnational Crime. Springer. 2015-05-13: 103–146: 134–136 [30 November 2016]. ISBN 9781493924714. doi:10.1007/978-1-4939-2471-4_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