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 (瀋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錫伯族家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瀋陽市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編號6-915
登錄2006年5月25日
太平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一段太平里21號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開山時間1707年

太平寺,又稱錫伯家廟,是中國遼寧省瀋陽市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原位於外攘關門外,現位於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一段太平里21號。該寺是清朝盛京(今瀋陽)的錫伯人的家廟。[1]

歷史[編輯]

錫伯族人早期大多居住在海拉爾(今黑龍江省海拉爾東南)的扎蘭陀羅河流域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以放牧、打獵、捕魚為生。清朝初年,皇太極為防錫伯族人造反,乃分而治之,將聚居的錫伯族人逐漸派往各地駐防。康熙年間,為加強防務,清廷又將錫伯兵丁及家屬分三批遷入盛京(今瀋陽)。此後,盛京的錫伯族人逐步增多。[1]

錫伯人多信仰藏傳佛教,但盛京沒有專供錫伯人做佛事的固定場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住在盛京的錫伯人籌集60兩銀子,在實勝寺(俗稱「皇寺」)附近購買了五間民房,創立了錫伯家廟,即今太平寺。自此,逢年過節,錫伯人便到該廟禮佛,祭祀祖先。後來,又有多人出資修建該寺。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後,該廟逐步擴建為具備正門、前殿、中殿、大殿、配殿等建築的家廟。[1]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廷為免新疆邊患,決定自駐防盛京的錫伯官兵中,抽調官兵西遷伊犁戍邊屯墾。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八日,準備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滿洲的錫伯人,聚集在盛京的太平寺,祭祖、聚餐、話別。此後,錫伯人將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留在滿洲各地的錫伯人,在「西遷節」懷念西遷的親屬;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則在「西遷節」懷念滿洲故土。[1]

清朝嘉慶八年七月十六日,華沙布在大殿前的東、西兩側,刻立了兩通石碑。西側石碑刻滿文,東側石碑刻漢文。碑文記述了錫伯家廟的創建、擴建、修繕經過,並記述了錫伯族遷居盛京的經過,以及1764年西遷新疆伊犁的經過。這兩座石碑如今尚存一座,收藏在瀋陽故宮博物館中。[1]

咸豐年間駐守盛京的錫伯族協領色普鏗額,向該寺敬獻了一塊「錫伯家廟」燙金大字匾額,懸掛在正殿的正中。[1]

後來,大部分錫伯人遷走,今遼寧省內的錫伯人人數驟減,而且錫伯人不斷漢化,太平寺香火日衰。[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太平寺因遭破壞嚴重而停止了宗教活動。1951年,太平寺被佔用,成為太平寺小學的校址。1953年,全國政協常委薩空了瀋陽視察時,對此提出意見,太平寺小學隨即遷出。1955年,太平寺的東、西配殿及僧房被擅自租用,興建了摩托車修配廠(後更名為瀋陽市包裝機械廠)。文化大革命期間,太平寺大部分被毀,僅剩中殿,被該廠改為汽車庫。太平寺內的許多文物也被破壞或盜走。[1]

文化大革命後,當地政府對太平寺多次修復。2001年末,瀋陽市和平區人民政府開始整體修復太平寺,修建了皇寺文化廣場和皇寺東路。2003年8月,結合北市地區的整體開發改造,和平區正式啟動了太平寺修復擴建工程,先後從太平寺原址遷出了6家企業、163戶居民。整個工程歷時4個月,總投資6000多萬元人民幣。2004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正值錫伯族「西遷」240周年紀念日,太平寺修復竣工。[1]

建築[編輯]

太平寺平面呈類似長方形,佔地面積12406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兩進院落。[1]

2004年復建完工後的太平寺,由前殿、中殿、大殿(大雄寶殿)、禪堂、僧房等建築組成。[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