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雜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婦女雜誌》1915年1月1日在上海創刊,月刊,16開本,17年共出17卷,每卷12期,出版者和發行者均為商務印書館,憑藉其發行觸角,《婦女雜誌》發行至全國各地以及海外。1932年1月28日,日軍炸彈將商務印刷館炸毀,《婦女雜誌》因此被迫停刊。在十七年的辦刊史上,經歷了王蘊章、朱胡彬夏(女)、章錫琛、杜就田、葉聖陶楊潤、楊潤餘(女)等六任主編,記錄了中國女性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記錄了女性的自身價值的轉變,女性在社會中地位的上升。讀者是較為固定的有中產階級背景的女學生及知識女性為主的女性群體。

第一階段(1915-1920)[編輯]

背景[編輯]

《婦女雜誌》的創刊新文化運動前夕創刊,婦女解放思想經過清末民初時期的宣傳逐漸深入人心,在女學的發展下,出現了受過一定教育女性,為女性雜誌提供了受眾,為這部分讀者提供服務是商務印書館出版《婦女雜誌》的初衷,同時,也是為了與 《中華婦女界》爭奪市場。[1]

主編[編輯]

王蘊章(1884-1942):王蓴弄,字蘊章,是南社社員,擅長創作駢文、辭曲,懂英文,無錫人。屬於當時封建思想的舊文人。曾在《小說月報》連載《燃脂餘韻》。主編了《婦女雜誌》的第1卷和3-6卷。 朱胡彬夏(1888——1931):分別在日本、美國留學兩年和七年,曾就職於《江蘇》,上任《婦女雜誌》主編之初發表《二十世紀之新女子》,在任內盡力發現女作者,並在標點的運用上作出改革,用「圓點法」取代「圈圈法」,為《婦女雜誌》後來文言改白話打下基礎。主編了《婦女雜誌》第2卷。[2]

欄目[編輯]

《婦女雜誌》主要欄目有:社說、論說、學藝、家政、名著、小說、譯海、國文范作、文苑、美術、雜俎、傳記、記述、女子商榷、調查、餘興、中外大事記等。[3]

主要內容[編輯]

女子教育在前五卷中作為主要內容,以女學為女權的必要條件,表達了將新一代女性培養成掌握科學文化,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賢妻良母的意志;雜誌還強調了女性作為母親的身份,提倡學前教育,兒童教育,女子教育,鼓勵普通女性讀者為社會服務。這一時期出現了《警告纏胸女子》等號召婦女解放的文章。[4]

影響[編輯]

這個階段的《婦女雜誌》在涉足婦女問題領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1916年朱胡彬夏主編期間表現明顯,所倡導新世紀女性所應有的品格和精神,強調女性在社會改造中能產生的作用,女星主編在刊物上發出女性的聲音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5]

第二階段(1921-1925)[編輯]

人事變動[編輯]

1919年4月,北京大學的學生領袖羅家倫點名攻擊了商務印書館的大部分期刊,隨後商務印書館便對各個雜誌的主編進行撤換。《婦女雜誌》立即轉變思路,由「宣揚賢妻良母」過渡到鼓吹婦女解放。王蘊章提出辭職,錢智修推薦章錫琛出任《婦女雜誌》的主編 。 章錫琛(1889~1969),字雪村,近代著名的出版家,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表現活躍,紹興會稽馬山人。 主編《婦女雜誌》第7卷-11卷8號。 [6]

欄目[編輯]

不斷削減女性生活,家庭生活,育兒等方面的欄目,增加「自由論壇」、「評談」和「主張與批評「的部分,並特設「讀者俱樂部」,刊登讀者來信。 [7]

主要內容[編輯]

倡導婦女解放和婚姻自由,抨擊封建倫理和夫權思想,針對「戀愛」和「婚姻」問題展開熱烈討論。1922年4月1日,《婦女雜誌》「離婚問題號」出版。[8]

特點[編輯]

  1. 結合世界婦女運動實踐,《婦女雜誌》更專注於理論,注重理論討論。
  2. 議題的設置得到更大的重視。
  3. 注重與讀者的互動。

[8]

問題[編輯]

  1. 親和力不足。
  2. 脫離女性生活實際。
  3. 原創作品減少,中國女性作者作品減少。

[8]

第三階段(1925-1931)[編輯]

三位主編對風格的影響[編輯]

杜田就擔任主編時期,他期望《婦女雜誌》不再世屬於少數人的精英讀物,而是變為大多數女性的摯友。 葉聖陶擔任主編時期,吸引了豐子愷、夏丏尊、趙景深、李建武和巴金等等諸多著名作家在《婦女雜誌》上發表文章,以至其文學性提高,更為適合女學生閱讀。 楊潤餘擔任主編時期,大量看在女性作者的文章,突破了原先《婦女雜誌》的文風。同時,她關注女性問題,選題貼近實際,引導女性融入討論。 [9]

參考文獻[編輯]

  1. ^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50
  2. ^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52-53
  3. ^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51
  4. ^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52-65
  5. ^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66
  6. ^ 王秀田,章錫琛與《婦女雜誌》改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1(3).
  7. ^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67
  8. ^ 8.0 8.1 8.2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67-81
  9. ^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上海:學林出版社.p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