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孤島時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孤島時期,指的是抗日戰爭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因上海市中心為公共租界中區、西區(時因公共租界北區、東區工部局已無力管轄,但不算做淪陷區)和上海法租界,而日本因未準備好和歐美各國開戰,所以日軍尚未能進入,若進入即視為戰爭行為,因而形成四周都為淪陷區所包圍的情形,形似「孤島」。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及1943年交還所有租界以前。在此期間,由於公共租界中區、西區以及法租界進入大量資本人口,所以形成了一段被史學家稱為「畸形繁榮」的時期。

孤島的形成

[編輯]

1937年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打響;經過3個月的拉鋸戰鬥後,最後一批國民革命軍部隊於11月12日撤出上海。自此至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4年中,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南區域和法租界成為被日本汪精衛政權勢力包圍的「孤島」。兩個租界內仍由工部局公董局進行管理,因而與淪陷區及正在進行戰爭的內陸相比,租界內的形勢相對比較穩定。雖然日軍在城外但礙於國際法理也只能乾瞪眼,上海的對內、對外交通、貿易完全自由,使經濟上出現畸形的繁榮。

到1937年底,公共租界可以開工的工廠只有400多家;到1938年底已達4,709家,一年增加10倍以上。進出口商行從1937年的213戶增加到1941年的613戶,全國的輕工業產品絕大多數從上海口岸輸出。商業總戶數、營業額和利潤也都成倍增長,金融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營造業無不迅速發展。[1]但是,孤島的上海並沒有完全的安全,例如:1937年12月3日,日軍以「愛馬日」為由,集合日本士兵、僑民等六百餘人,攜帶輕重武器、一度進入租界舉行遊行活動。當然,中國民眾也藉由「孤島」的特殊地位,展開各種對敵抗爭活動。文化上也保持一定不受干預,因此形成具有濃厚抗日救亡氣息的「孤島文學」等奇異的面貌。

孤島時期經濟

[編輯]

自1937年8月,戰事爆發以後,上海全市的交通、工商業幾近癱瘓。政治軍事上,只有兩大租界尚且保持暫時的穩定和和平。因此大部分工廠開始在租界內恢復生產,這一數字在1938年年底是將近4,700多家,是戰前的兩倍以上。到1939年,全市新設工廠1,705家,其中以江南傳統的紡織業恢復最快。根據當時上海布廠同業公會的統計顯示,到1939年,全市新設紡織行業的工廠、作坊達823家,新增機器2.32萬台,每月可產棉布142萬匹[2]

而在其他方面,例如交通方面,就在1937年,淞滬戰場的戰事剛剛結束,往來歐美的定期航班已經相繼恢復。到第二年10月左右,原先受戰爭影響的水路交通已基本恢復,上海隨即恢復了全國貿易中心的地位。在進口方面,1937年的進口總值為5.08億元,1938年因戰爭降至3.76億元,但隨即大幅度回升,其後三年個年度裏分別達到破紀錄的14億元、29.76億元和34.1億元;出口方面也和進口方面一樣,突破戰前水平。同時,還有外商在滬投資的不斷攀升。到太平洋戰爭之前,僅英美兩國在上海的投資就佔到在華投資總額的72.6%和64.9%[3]

在百貨業,由於交通恢復、各地的富豪都離開了內陸前線,分別到上海暫居避難,使得上海市場呈現出異常的繁榮。全市的零售業比戰前增加了1倍,幾乎天天顧客盈門。而滬上六大百貨公司亦空前的繁榮,最著名的上海永安公司在1939年前後,日營業額平均百萬元以上,每個職工平均一天接待顧客達五六十人[4]。到1941年,永安的營業額比1938年翻了將近五倍,利潤額激增11倍[5]

孤島文學

[編輯]

由於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租界成為「孤島」後,文化事業也呈現畸形的繁榮。滬劇滑稽戲紛紛在這一時期初步定型,並且由此風靡申城。除了戲劇界以外,文學界在此時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日後譽為「抗戰時期的文化堡壘」之稱的「孤島文學」[6]。日後成為滬上大報的《文匯報》亦在此時創刊。

當年,由歐陽予倩團結一批平劇界的愛國藝人,組成「中華劇團」,到年底,先後演出《漁夫恨》、《梁紅玉》、《新玉堂春》和《桃花扇》等新平(京)劇。

1938年9月8日,周信芳領導的移風劇社經整頓後,再次在卡爾登戲院公演《徽欽二帝》。前後4年,移風劇社演出了大量具有愛國精神的新編京劇或傳統劇目,其中有《亡蜀鑒》、《明末遺恨》、《洪承疇》、《四進士》等劇。

自然因為這些反動題材,該社屢遭日偽的恫嚇和騷擾,民國31年被迫解散。9月12日,姚水娟在天香戲院演出由樊籬編寫的越劇《花木蘭》,英文《大陸報》為此發表評論。這是外文報紙首次介紹中國地方戲曲。11月5日部分留在「孤島」的文藝界人士創辦的中法劇藝學校成立。

1939年8月6日,上海劇藝社正式改為職業劇團,在璇宮劇場(今延安東路浦東大樓內)公演。首演劇目是於伶編劇、朱端鈞導演的《夜上海》,之後又陸續演出《賽金花》、《武則天》、《葛嫩娘》等劇目。12月上海戲劇學校成立,律師陳承蔭任校長,提倡整理中國傳統戲曲,培養京劇人才。是年中國樂會成立,衛仲樂任會長。民國30年樂會創建為中國管弦樂團

1941年1月9日,上海滬劇社在皇后劇院演出由戈戈根據美國同名電影《魂斷藍橋》改編的滬劇,申曲自此開始改稱滬劇。9月黃佐臨、吳仞之、英子、張伐、石揮、黃宗江等組成「上海職業劇團」,10月在卡爾登戲院公演話劇《蛻變》,被公共租界當局勒令停演。18日,劇團又上演《阿Q正傳》。12月7日,在日軍進入租界蘇州河以南區域的當天,劇團宣佈解散。[7]

英國撤出駐軍

[編輯]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英國從英屬香港調兵增援上海,保衛公共租界。1939年9月二戰爆發,英國向德國宣戰後,英國撤出天津駐軍,仍保留上海駐軍。1940年意大利對英法宣戰後,英國被迫撤出全部在華駐軍(除了香港),導致租界門戶洞開,處於無防可守隨時可能淪陷的狀態。

孤島的結束

[編輯]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正式向英國與美國宣戰;當日,日軍隨即進駐上海租界蘇州河以南區域,但日軍還沒有佔領意大利界區及維希法國上海法租界,兩個日本盟友的租界到1943年才正式被收回,孤島時期基本上部分結束,而在租界全數交還後中華民國(偽)後,上海全市至此日全部淪陷於日本。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孤岛”的特殊环境. [200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7). 
  2. ^ 日軍侵華上海成為「孤島」 經濟何以空前繁榮?[永久失效連結]
  3. ^ 朱斯煌,《民國經濟史》
  4. ^ 上海永安公司总经理郭琳爽-上海档案信息网. [201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6). 
  5. ^ 《跌荡一百年(下)》1938年:怪乱的“孤岛”(1). [201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1). 
  6. ^ “孤岛”文学:抗战时期的文化堡垒. [200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3). 
  7. ^ 上海地方志-上海文化艺术志-大事记.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