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賓夕法尼亞荒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海納景觀州立公園 (Hyner View State Park) 向巴克泰爾州立公園自然區域 (Bucktail State Park Natural Area ) 薩斯奎哈納河西支流的景色。這座跨河大橋是賓夕法尼亞州 120 號公路的一部分

賓夕法尼亞荒野地帶,或稱賓夕法尼亞荒野保護景觀,是賓夕法尼亞州中北部的一個以鄉村和森林為主的地區,大部分位於阿勒格尼高原內。它覆蓋了賓州約四分之一的地區,但僅居住着該州 4%的人口。它是賓夕法尼亞州指定的11個旅遊區之一。 [1] [2]

賓夕法尼亞荒野包括以下12個縣:沃倫縣麥基恩縣波特縣泰奧加縣萊康明縣、克林頓縣、埃爾克縣、卡梅倫福里斯特縣、克利爾菲爾德縣、克拉里昂縣傑斐遜縣以及中心縣的西北部。 [3]

該地區包括多個州立公園和其他旅遊目的地,包括Hyner View州立公園、 Cherry Springs州立公園、 Kinzua Bridge州立公園、 Leonard Harrison州立公園、 Colton Point州立公園、 Susquehannock州立森林公園、賓夕法尼亞大峽谷和Pine Creek Rail Trail 。 [4]賓夕法尼亞荒野中的兩條河流——阿勒格尼河克拉里昂河——被指定為美國國家野生和風景河流系統的一部分。薩斯奎哈納河西支流流經該地區。


歷史[編輯]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本地的印第安人已在此地生活了數千年。印第安部落之間存在着貿易聯繫,這些貿易路線將各個印第安村落聯繫在一起,當時印第安人的一條主要道路是Great Shamokin Path ,它始於薩斯奎哈納上的印第安村莊沙莫金(現為桑伯里)附近,繼續向西經過Lock Haven,到達Chinklacamoose(現為克利爾菲爾德)。

該地區多山的地形和漫長的冬季限制了印第安人的農業生產能力,因此該地原住民人口稀少。17-18世紀,該地區很少有歐洲殖民者的活動,但英法兩國的殖民地邊界就位於該地區,因此兩國支持本地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互相攻擊對方的殖民據點和對方的印第安盟友。1763年,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法國手中奪取新法蘭西後,這個地區就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政府與印第安人達成協議後劃設了墾殖界線,禁止東岸十三個殖民地的殖民者前往該線以西的地區定居,賓夕法尼亞荒野地帶就位於這條線西北側。美國獨立戰爭後,開始有殖民者大規模前來定居,但地形限制和遠離主要交通線(伊利運河薩斯奎漢納河)導致該地經濟成長緩慢,除了木材產業外其他產業難以發展。

該地區豐富的硬木森林資源導致木材採伐成為19世紀下半葉該地區的主要經濟驅動力,當時萊康明縣的縣城威廉斯波特被稱為「世界木材之都」 。 [5]到20世紀初,大規模採伐導致森林過度砍伐並導致了自然災害。到了二戰後,各類嚴格的環保法規的出台和原材料和加工工業轉移到外國,導致該地區木材工業隨之衰退。到了21世紀,賓夕法尼亞荒野的森林大部分已經恢復,但當地人口在持續減少。威廉斯波特人口為28,437人,仍然是該地區人口最多的定居點。 [6]

直到2003年發起賓夕法尼亞荒野倡議以促進該地區的自然旅遊產業後,賓夕法尼亞荒野的概念才得到廣泛使用。 [7]

參考[編輯]

  1. ^ Regions. VisitPA. [202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2. ^ Rada, James, Jr. Pennsylvania Tourism Regions. USA Today.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1, 2022). 
  3. ^ About the Pennsylvania Wilds. [202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5). 
  4. ^ Pennsylvania Wilds. 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 Natural Resources. [202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5). 
  5. ^ Lumbering Heritage. Taber Museum. [202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6). 
  6. ^ Pennsylvania Cities by Population. www.pennsylvania-demographics.com. [202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7. ^ History of the PA Wilds. [202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