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工漂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工漂族」是指近年來農民工群體尤其是新生代勞動力務工周期短、頻繁換工的一種現象。職業流動是指勞動者在不同職業之間的變動,是勞動者放棄又獲得勞動角色的過程。工漂族的出現和發展對其個人,用工單位以及社會都帶來了一定影響,其中以近期討論較為熱烈的「用工荒」為主要代表。但不可否認的,工漂族的出現也會為我們的生活和今後勞動市場環境帶來一些好處。

定義[編輯]

工漂族[編輯]

「工漂」是一種行為,同時又是一種現象。「工漂」,就意味着其行為主體在每個工作崗位的務工周期縮短,因而就形成了所謂的「短工化」,所以「工漂」是短工化的一種表現。與此同時,「工漂」,頻繁換工的實質就是「工漂族」這一群體的職業流動加快,「短工化」這是描述了當前這一群體職業流動速度加快的的現實。
而作為「工漂」一詞的延伸概念,「工漂族」最早出現在2012年2月,是指80、90後就業特點呈現高流動性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2012年2月,正是「短工化」報告引起熱議之時,多由於報告裏的調查人群為農民工,並且報告裏對比了新老農民工的就業時間長短和換工次數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時間較短、換工次數較上一代,所以「工漂族」與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就這樣相聯繫而被百科描述為「就業呈現高流動性和短工化的80、90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目前由於對於「工漂族」的學術研究較少,所以它還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但根據新聞以及事實情況,工漂族應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徵:高流動性、流動區域打、新生代。

工漂、短工化、職業流動之間的關係[編輯]

「工漂」,顧名思義是指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頻繁換工,就如同漂泊。而「短工化」一詞於2012年2月出自工眾網工眾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聯合發佈的《農民工就業「短工化」趨勢》調研報告,是指近年來農民工群體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務工周期短、頻繁換工的一種現象。職業流動是指勞動者在不同職業之間的變動,是勞動者放棄又獲得勞動角色的過程。


背景[編輯]

就業環境[編輯]

由於中國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享有人口紅利的優勢,主要採取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方式,改革開放依賴,農業生產部門的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工業生產部門流動,總體上來說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這就造成了較低的工資率和較為惡劣的用工環境。

生長環境[編輯]

現今而言,80後90後的勞動力從小的生長環境較其祖輩父輩而言有了較大的改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生長環境上的區別使得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遠低於其父輩,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也有了較大改變,削弱了其對於工作的忍耐程度。

生存環境[編輯]

現在的新生代勞動力相比於其父輩,身上所承擔的養家餬口的壓力減輕了許多,他們面臨的生存環境較為溫和,基本不會陷入沒有工作就吃不飽飯的地步。這樣的環境進一步削弱了新生代勞動力對穩定工作和穩定工資的追求。
綜合上述三點主要原因,「工漂族」的出現是由於個人成長經歷中形成的價值觀,與現實勞動力生存環境之間的衝突所導致的,是勞動力群體自身特質的改變與固有勞動力僱傭體系的矛盾。

現狀[編輯]

隨着時間的發展,中國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力年齡結構逐漸發生變化。老一輩勞動力在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而新生代勞動力在逐漸佔據勞動力市場的主體。此時,由新生代勞動力的高流動性所帶來的 「用工荒」的出現,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據統計,中國現階段的新生代農民工,即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農民工總數約有8487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58.4%,已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而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六成人會因為「工資比較低」、近四成人因為「沒有發展機會」和「影響健康」等原因選擇離開原工作單位。

影響[編輯]

勞動力[編輯]

勞動力的工漂行為不僅僅是因為自身價值觀和所處的用工環境,和其自身的相關技能和素質也有一定關係。長期的高流動性和寬泛的地域流動和行業流動,給勞動力自身相關職業技能等人力資本的訓練和培養造成了一定阻礙,延長了其從行業新手到擁有一定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的熟練工,對其自身的職業生涯有不利影響。

用工單位[編輯]

近期,新聞媒體報道許多篇關於「用工荒」的文章,其中以建築業最為嚴重。工漂族的出現和勞動力流動速度的加快無疑給用工單位增加了許多風險和成本。首先,企業將一個新手培養成具有本行業技能的勞動力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訓成本和時間成本,而勞動力的高流動性會講企業的培訓頻率大幅提高。一個勞動力培訓完或培訓中途就離開了,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同時,由於勞動力的流動性增大,企業在維持日常正常生產方面所承擔的風險增大,時時刻刻都將面對某一環節的工人流出所帶來的影響。

社會[編輯]

勞動力的高流動性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不穩定性。由於各地域之間的環境和文化都有區別,勞動力流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可能遇到的和可能造成的問題會對當地的社會造成一定消極影響,增大色會成本。

好處[編輯]

隨着勞動力自我意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其所表現出的高流動性使得傳統的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需求的增加逐漸超過實際勞動力供給,有助於推動工資率的上升和相應配套工作設施和工作環境的優化,維護勞動力的權益。同時,一定程度上的流動性可以使得各個區域之間溝通交流增加,各個行業之間的聯繫加強,有助於信息的傳遞和行業的進步。對於勞動力個體而言,適度的流動可以增廣眼界,積累經驗,也能重塑自身認識和定位,在廣闊的搜尋中找到自己較為適合和擅長的工作,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編輯]

  1. 《農民工"短工化"就業趨勢研究報告》,清華大學,公眾網,2012年2月
  2. 《中國城鎮居民的職業流動性研究_來自微觀數據的經驗分析》,吳永球,《市場與人口分析》2007年13卷5期
  3. 《個性與理性_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短工化分析》,黃闖,《中國青年研究》2012.11
  4. 《2011年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