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布氏二叉韌革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氏二叉韌革菌
布氏二叉韌革菌微觀結構圖
a:擔孢子;b:擔子;c:膠質囊狀體;d:子實層二分叉菌絲;e:菌肉二分叉菌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 紅菇目 Russulales
科: 隔孢伏革菌科 Peniophoraceae
屬: 二叉韌革菌屬 Dichostereum
種:
布氏二叉韌革菌 D. boidinii
二名法
Dichostereum boidinii
S.H.He & S.L.Liu

布氏二叉韌革菌學名Dichostereum boidinii),一種分佈於中國南方地區的菌類,隸屬於紅菇目隔孢伏革菌科二叉韌革菌屬模式產地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種小名取自法國學者雅克·布瓦丹法語Jacques Boidin的姓氏,以感謝其對二叉韌革菌屬分類學研究的貢獻。[1]

特徵[編輯]

子實體[編輯]

多年生,平伏至平伏反展,邊緣稍微抬起,緊密貼生,不易與基質分離,革質至軟木栓質,長達8cm,寬達4cm,厚達1.5mm。子實體表面光滑,灰黃色,黃褐色至淺褐色,不開裂;不育邊緣陡,與子實層表面同色或顏色稍深。[1][2]

微觀結構[編輯]

菌絲系統二體系。菌肉層隨生長時間增加而增厚,質地緊密,由生殖菌絲、二分叉菌絲、嵌入的擔孢子和分散的結晶組成。生殖菌絲較少,具鎖狀聯合,無色,薄壁,直徑2-3。骨架菌絲(二分叉菌絲)佔據絕大多數,無色至黃色,明顯厚壁,具擬糊精反應。不齊子實體由二分叉菌絲、膠質囊狀體、擔子和擬擔子組成。二分叉菌絲與肉菌層相似,但是具有更強的擬糊精反應,更頻繁的分枝,且末端分枝較短,跨度達20-40㎛,主幹直徑2-4㎛;膠質囊狀體大量,紡錘形至尖錐形,無色,稍厚壁,具有固態化的內容物,大小為20-60×7-12㎛;擔子近棍棒狀至近圓柱形,無色,薄壁,頂端具4個擔子梗,基部具鎖狀聯合,大小為25-40×5-7㎛;擬擔子與擔子形態相似,但較小。擔孢子大量,近球形,具有一個明顯的乳突,無色至淺黃褐色,厚壁,具強澱粉質反應,直徑大小為(5-)5.4-6.5(-7)㎛;孢子外壁被有瘤和脊。[1][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Liu, Shi-Liang; He, Shuang-Hui.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Dichostereum (Russulales),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from southern China. MycoKeys. 2018-10-10, 40: 111–126 [2023-03-06]. doi:10.3897/mycokeys.40.287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6). 
  2. ^ 2.0 2.1 劉世良. 中国叉丝革菌属及近缘属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9: 36 [2023-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