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念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位念經[1],或稱端坐誦詞[2]希臘語κάθισμα教會斯拉夫語каѳисма),音譯卡蒂斯瑪,是遵循拜占庭禮正教會中一種誦讀聖詠經的方式。這種誦讀聖詠的方式使用於正教會的修道院中。亞述禮教會(包括景教)中也有類似的讀經方式,是為「忽拉里」(Hulali)。

聖詠[編輯]

根據古來的傳統,正教會修道院平時都會誦讀聖詠150篇。最初,沙漠中的隱士每天都會誦讀整部聖詠經。共處修行方式變得受歡迎之後,修士們開始聚在一起誦讀課時。在讀經、祈禱及聖詩的輔佐下,聖詠經由此也變成日課的基礎。之後,每周誦讀完一遍聖詠經一百五十篇就變成了一項習俗。

為了使這項習俗易於實行,150篇聖詠被分成二十個座位,即卡蒂斯瑪。希臘語意即座位。將這二十個節點稱為座位的原因是,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的日課中,一般由一位教會弟兄站着誦讀聖詠,而其他人則坐着仔細地聆聽。

每個座位更被分為三個站。希臘語稱斯塔西斯(στάσεις)。以即站立。其名稱的來源是,在每站誦讀結束時,讀者都會說「榮耀歸於父及子及聖靈,自今,至永遠,及於萬世!」而在座眾人則會在此時站立起來,以表示對聖三位一體的敬意。

正教會在誦讀聖詠經時使用七十士譯本而非時間上更後期的馬所拉文本。因此,聖詠的排序依照希臘傳統而不是希伯來的排序。(安立甘宗的欽定版聖經使用的就是希伯來排序)。下表列出了兩者之間排序的異同:

七十士譯本(希臘文) 馬所拉文本(希伯來文)
1-8 1-8
9 9-10
10-112 在每篇聖詠篇數後加一
113 114-115
114 116:1-9
115 116:10-19
116-145 在每篇聖詠篇數後加一
146 147:1-11
147 147:12-20
148-150 148-150

聖詠按照如下方法被分為二十個座位:

座位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I 1-3 4-6 7-8
II 9-10 11-13 14-16
III 17 18-20 21-23
IV 24-26 27-29 30-31
V 32-33 34-35 36
VI 37-39 40-42 43-45
VII 46-48 49-50 51-54
VIII 55-57 58-60 61-63
IX 64-66 67 68-69
X 70-71 72-73 74-76
XI 77 78-80 81-84
XII 85-87 88 89-90
XIII 91-93 94-96 97-100
XIV 101-102 103 104
XV 105 106 107-108
XVI 109-111 112-114 115-117
XVII 118:1-72 118:73-131 118:132-176
XVIII 119-123 124-128 129-133
XIX 134-136 137-139 140-142
XX 143-144 145-147 148-150

座位念經分為晨禱晚禱,一周之內將聖詠一百五十篇完整地誦讀一遍。一般情況下,晚禱佔據一個座位,晨禱佔據兩到三個座位。具體情況則會根據一年中的時節而變化。周日晚及徹夜禱之後座位念經的晚禱會被取消。在大齋期期間,於小時課也進行座位念經,故一周之內會將聖詠誦讀兩遍。

除聖詠一百五十篇以外,於大齋期晨禱時還會加上九篇雅歌

第十七座僅囊括聖詠第一百一十八篇(七十士譯本排序),該篇又被稱作「律法聖詠」,於周六晨禱、某些周日、及喪葬禮儀時起關鍵角色。

參考文獻[編輯]

  1. ^ 祈祷用语集. [2016-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2. ^ Smirnov, Alexey. 官话圣咏经.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