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力 (藝術家)
張大力 | |
---|---|
出生 | 1963年(60—61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哈爾濱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知名於 | 塗鴉藝術 |
張大力(1963年—),黑龍江人,現居住於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塗鴉藝術家。
他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受訓,1987年畢業。畢業後,學習結束後,他以自由藝術家的身份搬到圓明園(1987-1989),並開始在獨立展覽中展示他的作品。他在意大利度過了1990-1995年,在那裏他接觸到了塗鴉藝術。他是整個20世紀90年代北京唯一的塗鴉藝術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繪畫、雕塑、攝影和裝置等多種技術。在他4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的作品在全世界300多個展覽中展出。
傳記
[編輯]從1995年到1998年,他在北京各地的建築物上由城市當局所畫意為準備拆除的「拆」字旁噴塗了2000多個自己禿頂的巨大輪廓。[1]這些圖像的出現成為1998北京媒體辯論的主題。[2]
在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紐約城的國際攝影中心、法蘭西的阿爾節比賽(2010年)、上海的18畫廊、巴黎的馬格達·達尼斯畫廊、北京的四合院畫廊、倫敦的當代藝術學院、奧斯陸的藝術家的房子、2006年韓國的光州雙年展和北京的北京美術的很多展覽上,他都已經國際性地展示了作品。他是北京的北京美術、亞特蘭大的Kiang畫廊、紐約城的Klein Sun畫廊和東京的基地畫廊的代表。
近年來,他的作品在大型回顧展上展出,如在2015年武漢聯合藝術博物館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1-12-02.的《從現實到極端現實》、2017年海牙的貝爾登·安·澤博物館的《身體和靈魂》、2018年博洛尼亞的法瓦宮的《變形》。
主要工作
[編輯]人類世界紅、黑、白系列
[編輯]這些紅、黑、白三色的畫作是用油畫顏料完成的,這是西方藝術的典型,但在垂直的紙上,尺寸和形狀是中國傳統捲軸畫的典型。主題是具象的,可以識別出精確的元素,但同時又不現實。它似乎代表着一個夢想,一種精神渴望,一種自然世界與人類世界的和諧。清晰的線條和顏色的選擇是指平面藝術,這也是張大力在該學院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系列的紙上油畫代表了張大力大學的最後幾年(1986-1987),以及他在東西方藝術之間尋找交感的過程。張大力已經決定要成為一名「當代藝術家」,而不是一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家。他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接受的教育包括對歐洲和中國古典藝術的研究,以及對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西方藝術運動的研究,從包豪斯到波普藝術。
「正式地說,我深受吳冠中的影響。我第一次看到吳冠中的畫時感到震驚,他用紅色畫綠色的樹。我們都感到震驚,認為他是色盲。我們告訴他這棵樹是綠色的,他回答:「這棵樹是綠色的,但我們不能用其他顏色來畫它嗎?你應該用能表達你內心最深處感受的顏色來畫。」就在那時,我意識到,對自然環境風景和物體的描繪不一定要符合它們的實際形式,而是可以指代我內心的情感。」 張大力在亞洲藝術文獻庫的對話中,1980年至1990年的當代中國藝術,2000年
對話與拆除
[編輯]張大力與塗鴉的接觸最早發生在歐洲。1989年至1995年,當他住在博洛尼亞時,塗鴉藝術作為藝術家與城市景觀中移動的人們之間的對話方式呈現出來。他的第一幅塗鴉畫在博洛尼亞和其他歐洲城市:維也納,盧布爾雅那,柏林。1995年回到中國後,他目睹了拆除舊胡同和社區、強迫居民搬遷以及說服公民相信「現代化」是好的和必要的宣傳。然後,他開始在夜間在街上閒逛,騎着自行車,拿着噴霧罐,在牆上留下一個頭部輪廓和他標誌性的AK-47和18K。
在一個將持續十年的項目中,張大力不僅與城市居民建立了對話,還就現代化的合法性、歷史文化遺產的成本以及身心痛苦的代價提出了問題。他的塗鴉是城市現代化的意義、模式和結局的公眾辯論中的一場大火。通過塗鴉,張大力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成為了知名的知識分子。
「」「城市擴張及其模糊的蔓延讓我們充滿了興奮、不安和不安。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片混亂。成堆的垃圾堆在垃圾堆里,人們在垃圾堆里吃、拉、睡。孩子們在垃圾堆里尋找玩具。河水呈墨黑色,臭氣熏天,膠袋掛在樹上在草地上玩抓球遊戲,像被砍斷的頭和手一樣在微風中點頭和揮舞。穿着熨燙西裝的男人進入豪華酒店的大門,而骯髒的河流則從酒店的後部流淌。" 張大力,《拆除——繼續對話》,1998年2月,張大力, 武漢聯合藝術博物館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1-12-02. 2015年
AK-47
[編輯]AK-47是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一種自動步槍的名字,AK(Avtomat Kalashnikova)的縮寫源於他的名字,1947年在蘇聯首次生產。在世界各地,AK-47這個名字已經成為戰爭、叛亂和幫派犯罪的象徵。張大力在90年代開始在他的塗鴉中使用這個標籤,作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滲透的暴力的同義詞。
從2000年開始,他開始創作一系列以「AK-47」色度對比為基礎的肖像畫。這些畫是乙烯基丙烯酸樹脂的,乙烯基是一種廣泛用於廣告牌的材料,在那個些年,這一特徵已成為北京城市景觀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面孔是從張大力在一堆廢棄的攝影棚檔案中發現的肖像照片複製而來的,這些照片在跳蚤市場大量出售。首字母縮略詞不是畫在臉上的,而是用來描繪臉本身:暴力不是「針對」人的,它正是構成人的材料,不是一層可洗的塗層,而是他們存在的組成部分和連接組織。
口號
[編輯]這是從漢字的重複和色差對比中產生的一系列肖像,類似於「AK-47」,但現在屬於口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年,首都被巨大的橫幅和政府宣傳口號牌所入侵。儘管這一特徵一直是中國城鄉景觀的一部分,以至於路人的眼睛看不見,但在2008年,它們的存在如此普遍,讓張大力思考它們的意義和植入人們頭腦中的微妙信息。
「2000年,我開始創作AK-47系列。當時我以為我是在表達人們因不平等而在社會中遭受的暴力。這一系列口號是AK-47系列的延續,也是我觀察我們周圍社會的結果。我們的時代充滿了戲劇性的事件和快速的變化,主要是在街道和狹窄小巷的口號無處不在,而且不斷變化。這些口號是取自政府文件的標準句子,這些文件已經佔據了我們的公共空間。他們的目的是教育我們,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像一位家長對一名小學生說話一樣行事——就像人們的父母對他們未成年的孩子說教一樣。」 張大力,口號藝術家聲明,2008年
中國子孫
[編輯]張大力將人體作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藏品,在這一系列雕塑中繼續進行研究,這些雕塑由農民工用玻璃纖維鑄造而成。從2004年到2010年,他復刻了進城務工農民的身體;它們成為城市化歷史上一個特定時期的文件,也成為一次比例難以想像的移民。從第一次展覽開始,這些雕塑就被倒掛起來,以表達這些人對自己生活缺乏控制。「中國子孫」這個名字要求我們反思一個失去了過去智者和英雄價值觀的民族的現狀,一個淪為亞人類狀態的民族,一個他們無法控制的機器上的齒輪,缺乏理想,沒有超越日常生活的目標。
第二次歷史
[編輯]《第二次歷史》是在2004年至2011年的七年時間裏創造的。張大立提出了關於新技術對視覺大眾文化的影響以及作為一種行使權力的形式的問題。在對圖像處理歷史的研究中,他收集了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數千本插圖書籍、雜誌和報紙。他查閱了一些最知名的國家出版社的檔案,在那裏他比較了當年出版的負面電影和圖片。
這項工作由張大力經過七年的研究和編目後創建的檔案組成。它由133塊面板組成,每一塊都比較不同操作和/或原始底片發佈的圖像。圖像處理誕生於攝影本身。世界各地的圖像被操縱,在中國這樣的做法自人民共和國以來特別普及,並暴露在這項工作中的政治和美學意義。
世界的陰影
[編輯]藍曬法是一種照相術,一種不用相機拍攝的照片。它由約翰·赫歇爾於1842年發明,並很快被放棄,轉而採用其他更複雜的攝影技術。藍曬法的特點吸引了張大力,原因有二:它不能被改變或操縱;它在特定的瞬間捕捉圖像,無法複製。物體和它的影子構成了一對內在的束縛,而且只在一個精確的瞬間。張大力已經對大尺寸的藍曬法類型進行了實驗,實驗對象包括自然景觀、植被和人體。這是藝術家仍在擴展和結合其他材料的技術之一。
「陰影非常有趣,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陰影證明物質物體存在的能力外,陰影還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和存在,不僅作為物質世界的複製品,而且作為一種「反物質」標記物質對象在太陽下佔據的空間。
「物質世界塑造並控制着我們的神經系統,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當我們保持冷靜和安靜時,我們意識到我們所控制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當然不是整個世界。我記錄的陰影只存在很短的時間,但通過照相技術我捕捉到了它們,因此它們可以在我們的眼前和凝視下存在更長的時間。」
張大力,世界的陰影,藝術家的聲明,2011
永久性
[編輯]2015年和2016年創作的這些白色大理石雕塑(「漢白玉」)代表了一個新階段,研究和闡述了人體作為社會及其主導意識形態代表的相關性。在公眾面前,普通人、外來務工者的身體是由大理石製成的古典雕像,這種材料與過去的神靈和英雄有關。
在這種新的形式中,他們從無常到永恆,同時脫離了無知和痛苦的日常現實。張大力捕捉到了每個人生命中呈現的永恆火花。它不是授予皇室和貴族的封地,崇高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並將身體變成紀念碑。
展覽史
[編輯]個展
[編輯]2019
- 《狂熱的張大力》,意大利博洛尼亞
- 2018
- 《變形》,法瓦宮,意大利博洛尼亞
- 《張大力的AK-47》,意大利博洛尼亞波吉亞勒聖佐治藝術城
- 《不朽的自然》,北京藝門,北京,中國
- 《在城市旁邊!在城市旁邊!》,合肥金融港,中國合肥
- 2017
- 《身體與靈魂》,比爾登·安·澤,荷蘭海牙
- 2016
- 《永恆與無常——張大力新作》,北京民生美術館,北京,中國
- 2015
- 《張大力——世界的影子》,昆斯特韋林酒店,路德維斯堡,德國
- 《第二次歷史》,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當代藝術博物館
- 《天空下》,中國香港北京藝門
- 《從現實到極端現實——張大力回顧研究展》,聯合美術館,武漢,中國
- 2014
- 《廣場》,紐約州紐約Klein Sun畫廊[3]
- 《廣場》,中國成都K空間
- 《張大力永久性展覽》,比利時布魯塞爾秋季畫廊
- 2013
- 《第二次歷史》,魯迅美術學院博物館,中國瀋陽
- 2012
- 《張大力回顧展》,紐約州紐約Klein Sun畫廊[3]
- 2011
- 《世界的陰影》中國北京北京藝門
- 《拆除:第二次歷史》,康涅狄格州新倫敦康涅狄格學院Charles Shain圖書館
- 《新口號》,紐約州紐約Klein Sun畫廊[3]
- 2010
- 《極端現實》,坦克閣樓,中國重慶重慶當代藝術中心
- 《張大力:第二次歷史》,中國廣州廣東美術館
- 《張大力個人秀》,馬格達·達尼斯/ Bund,中國上海18畫廊
- 2009
- 《滲透:張大力作品(1995-2008)》,中國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 《新中國的禁夢》,意大利都靈英格蘭宮殿
- 2008
- 《口號》,Kiang Gallery,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
- 《自由之路》,中國北京紅星畫廊
- 2007
- 《中國子孫》,紐約州紐約中國當代畫廊
- 2006
- 《張大力:新中國攝影中的形象與修改》,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馬卡萊斯特學院華勒斯美術中心
- 《第二次歷史》,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費斯特藝術中心
- 《張大力:第二次歷史》,伊利諾伊州芝加哥沃爾什畫廊
- 2005
- 《升華》,中國北京北京公社畫廊
- 《張大力新作》,聯合王國倫敦中國當代畫廊
- 2003
- 《AK-47》,意大利威尼斯渡輪畫廊
- 《AK-47》,意大利米蘭加里波第畫廊
- 2002
- 《北京的臉》,日本東京基礎畫廊
- 《標題》,聯合王國倫敦中國當代畫廊
- 2000
- 《AK-47》,中國北京庭院畫廊
- 1999
- 《對話》,聯合王國倫敦中國當代畫廊
- 《對話與拆遷》,中國北京庭院畫廊
- 1994
- 《革命與暴力》,意大利博洛尼亞畫廊隧道5
- 1993
- 《張大力:墨水畫》,意大利博洛尼亞畫廊隧道5
- 1989
- 《張大力水墨畫展》,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物館
精選團體展覽
[編輯]- 2020
- 《繪畫的邏輯》,石家莊美術館,石家莊,中國
- 《四維風景》,中國成都K畫廊
- 《呼吸暫停》,NL博物館(在線展覽),北京,中國
- 2019
- 《新藝術史》,摩卡,銀川,中國
- 中國成都當代影像博物館金熊貓攝影獎
- 《紅色時代的童話》,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 諾達爾2019,德國比德爾斯多夫昆斯特沃克·卡爾什特
- 深圳國際沙灘雕塑節,中國深圳金沙灘
- 《時間的泡沫輪廓》,上海城市規劃展覽中心,上海,中國
- 第八屆大理國際攝影博覽會,大理,中國
- 《塗鴉自由的散文》,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
- 《中國攝影180年》,中國銀川市摩卡區
- 《思想的對峙》,安仁雙年展,安仁,中國
- 2018
- 2018年諾德藝術展,德國布埃德爾斯多夫昆斯沃克·卡爾舒爾
- 《街頭藝術》,藝術科學博物館,新加坡
- 《該死的一代: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藝術》,伊桑·科恩畫廊,紐約,美國
- 《旅行者:走進未知》,日本大阪國家藝術博物館
- 《四面楚歌——社會視野中的另一種干預》,四川美術學院博物館,重慶,中國
- 《18年赫布斯沙龍——布魯肯·弗雷姆德·弗呂塞》,德國馬格德堡MDR電視台
- 2017
- 《街頭世代40年的城市藝術》,法國里爾公共條件
- 《致力於歷史。中國攝影與文化大革命》,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
- 2016
- 《大膽——當代藝術家暢所欲言》,丹佛藝術博物館,丹佛,美國
- 《烏托邦異端》,烏鎮絲綢廠,烏鎮,中國
- 《主觀現實》,佘山摩卡,上海,中國
- 《關於展覽的展覽——展示20世紀90年代的當代藝術》,中國北京奧特藝術學院
- 《街頭藝術——全球視野》,中國北京CAFA藝術博物館
- 《釜山雙年展》,釜山美術館,釜山,韓國
- 《邪惡的身體》,白兔畫廊,悉尼,澳大利亞
- 《永磁》,1X3畫廊,北京,中國
- 《歷史代碼——稀缺性與供給》,中國南京
- 《中國景觀:從鄉村到城市》,意大利米蘭間距
- 2015
- 《社區植入計劃》,成都錦江博物館,成都,中國
- 《觀念突變——中德概念藝術比較研究展》,聯合博物館,武漢,中國
- 《形象的堅持》,中國廣州紅磚廠藝術區
- 《藝術園》,藝術北京,中國農業展覽中心,北京,中國
- 《攝影月》,日本藝術與技術博物館,波蘭克拉科夫
- 《去建設中國》,亞洲協會,美國紐約
- 《我們在一起》,中國成都太古廣場
- 《民權》,北京民生美術館,北京,中國
- 《從顆粒到像素——中國攝影的故事》,上海攝影中心,上海,中國
- 《天堂婊子》,白兔畫廊,悉尼,澳大利亞
- 《中國攝影——二十世紀及其後》三影攝影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新王朝——在中國創造》,丹麥阿羅斯藝術博物館,丹麥阿胡斯
- 《宣傳!》,布魯克林博物館,紐約,美國
- 2014
- 荷蘭鹿特丹博吉曼斯·范比尼根博物館《德赫斯·佐默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
- 《中國當代攝影》,中國上海民生博物館
- 《西說東說——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展》,聯合博物館,武漢,中國
- 《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科學博物館和新加坡攝影節,新加坡
- 《後媒體時代的攝影》,連州攝影節,連州,中國
- 2013年
- 《滾蛋2》,荷蘭格羅寧根格羅寧根博物館
- 《看不見的聲音:中國獨立藝術1797/今天》,意大利威尼斯北兵工廠
- 《事物的本質》,中國上海馬格達·達尼斯畫廊
- 《火鍋:當代中國藝術的一種品味》,佛蒙特州布拉特爾博羅布拉特爾博羅博物館和藝術中心
- 《再墨:2000-2012年當代水墨畫邀請展》,中國湖北武漢湖北藝術博物館;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
- 《個人成長——當代藝術的動力》,中國天津天津藝術博物館
- 《化身》,法蘭西昂熱昂熱的佩·德拉盧瓦爾孔子學院
- 《光環與後光環》,首屆北京攝影雙年展,中國北京中國千年紀念碑
- 《世界的陰影》,2013年金邊照片,柬埔寨金邊金邊皇家大學
- 《景觀重建——中國當代藝術》,MODEM, 匈牙利德布雷岑
- 《景觀重建》,布達佩斯藝術博物館,布達佩斯,匈牙利
- 《中國攝影》,巴黎畫廊,北京,布魯塞爾,比利時
- 《一平方米——形勢》,琳達畫廊,北京,中國
- 《善後》,美國路易斯維爾21c博物館
- 2012年
- 《預兆2012——中國新藝術》,中國上海上海美術館
- 《夷為平地》,中國北京北京美術
- 《偽裝:在Photoshop之前操縱攝影》,紐約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看不見的》,中國廣州廣東藝術博物館第四屆廣州三年展
- 《雙重身體:當代雕塑中的人物》,密歇根州大急流城梅耶爾花園和雕塑公園
- 2011年
- 《從地平線開始: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中國北京寺上美術館
- 《關係:當代中國藝術》,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中國廣州廣東藝術博物館
- 《2011年新攝影展》,紐約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 《演講的重要性》,意大利威尼斯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藝術展
- 《來自內部的場景: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布萊克布里奇大廳畫廊, 喬治亞州米利奇維爾喬治亞學院
- 《黑白》,中國北京零藝術博物館
- 《建築物的生與死》,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 《關係》,中國廣州廣東藝術博物館
- 《自拍照》,韓國昌原城山美術館昌原亞洲藝術節
- 《進化的藝術》,中國北京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 2010年
- 《世界是真實的嗎?》,中國連州第6屆連州國際攝影節
- 《原版:雕塑攝影,1839年至今》,紐約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 《展覽的展覽》,意大利都靈城堡中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 《四維》,香港香港攝影節
- 《張大力:第二次歷史》,第41版阿爾分支,法蘭西阿爾梵高中心
- 《十年曝光》,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物館
- 《維度》,中國北京紅星畫廊
- 《出色的表現》,中國北京北京步伐
- 《中國的名字》,法蘭西巴黎馬格達·達尼斯畫廊
- 《從紐約到北京:塗鴉——街頭博客——刀鋒與張大力》,中國北京C空間
- 《重塑歷史》,中國上海OV畫廊
- 《重塑歷史——2000-2009年中國藝術展》,中國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 《中國的靈魂》,法蘭西巴黎馬格達·達尼斯畫廊
- 2009年
- 《追逐火焰》,紐約州紐約Klein Sun畫廊[3]
- 《四聯學:衝突的故事:主觀性》,德國柏林DAAD畫廊
- 《書法:當代中國和奇卡諾藝術中的「寫作」》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太平洋亞洲博物館
- 《重塑亞洲形象》,聯合王國沃爾索爾新美術館
- 《「通往天堂的階梯:從中國街道到紀念碑和摩天大樓》,堪薩斯城堪薩斯城藝術學院
- 《中國版畫》,紐約州紐約步伐圖案
- 《非常的條件》,中國北京華爾藝術博物館
- 《歷史影像》,中國深圳深圳藝術博物館
- 《碰撞》,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物館
- 《改變傳統》,科羅拉多州丹佛丹佛大學Victoria H. Myhren畫廊
- 《從文體寫作到藝術——街頭藝術團體展》,中國上海18畫廊
- 2008年
- 《通往天堂的階梯:從中國街道到紀念碑和摩天大樓》,緬因州劉易斯頓貝茨學院美術館
- 《多倫五年》,中國上海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 《革命還在繼續:來自中國的新藝術》,聯合王國倫敦薩奇博物館
- 《洛根收藏》,加利福尼亞州聖弗朗西斯科聖弗朗西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
- 《中國黃金》,法蘭西巴黎馬約爾博物館
- 《張大力和沈少民》,紐約州紐約Klein Sun畫廊[3]
- 《中國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先鋒派》荷蘭格羅寧根格羅寧根博物館
- 《光華路》,中國北京米高·舒爾茨畫廊
- 《精緻的身體:中國超現實》,中國上海M97畫廊
- 《去中國!》,荷蘭格羅寧根格羅寧根博物館
- 《重新想像亞洲:亞洲坐標》,德國柏林世界文化之家
- 2007年
- 《我們所有的明天:迷彩文化》,德國呂嫩堡藝術大學
- 《意外:失控》,中國北京Ku藝術中心
- 《現在的中國》,荷蘭阿姆斯特丹眼鏡蛇博物館
- 《紅火》,德克薩斯州休斯敦休斯敦美術博物館
- 《三統一》,中國上海DDM
- 《中國很近》,意大利帕勒莫地中海畫廊
- 《過去的未來》,中國上海東方Vista藝術收藏
- 2006年
- 《雷達:肯特和維姬·洛根收藏選集》,科羅拉多州丹佛丹佛藝術博物館
- 《中國現在》,奧地利維也納埃塞爾美術館
- 《發燒變異》,韓國光州第6屆光州雙年展
- 《紅星》,中國北京798廠紅星畫廊
- 《出色的表現》,紐約州紐約市馬克斯·普羅蒂奇
- 2005年
- 《牆》,中國北京千年博物館
- 《蜉蝣》,中國北京北京公社畫廊
- 《現實主義的遊戲》,中國北京北京公社畫廊
- 《中國當代雕塑展》,荷蘭斯海弗寧恩貝爾登博物館
- 2004年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紐約州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紐約州紐約亞洲協會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芝加哥大學Smart藝術博物館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現代美術館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聯合王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華盛頓州西雅圖西雅圖藝術博物館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德國柏林世界文化之家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聖巴巴拉藝術博物館
-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視頻》,北卡羅來納州杜拉姆杜克大學納希爾藝術博物館
- 《臨界質量》,中國北京中國當代畫廊
- 《我,我,我!》,中國北京庭院畫廊
- 2003年
- 《洛根收藏》,科羅拉多州丹佛丹佛藝術博物館
- 《中德藝術》,中國北京798廠
- 《羅馬國際藝術節》,意大利羅馬博格區藝術美體小鋪
- 2002年
- 《來自中國的新攝影》,中國北京庭院畫廊
- 中國廣州廣東藝術博物館第1屆廣州三年展
-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
- 2001年
- 《四合院畫廊八月集團展》,中國北京庭院畫廊
- 《當代中國藝術》,新加坡新加坡藝術博物館
- 《當代中國攝影》,芬蘭奧盧奧盧藝術博物館
- 《當代中國攝影》,芬蘭赫爾辛基芬蘭攝影博物館
- 《火鍋》,挪威奧斯陸美術館
- 2000年
- 《滾開》,中國上海東廊藝術
- 《當代中國藝術家》,法蘭西艾克斯普羅旺斯壁毯博物館
- 《思想牌碎肉機》,中國北京東四八條性能
- 《美食即藝術》,中國北京時尚俱樂部
- 《意外發現》,日本東京日本基金會亞洲中心
- 1999年
- 《透明度不透明度?》,意大利奧斯塔山谷
- 《思想食糧》,荷蘭埃因霍溫
- 《倫敦的北京》,聯合王國倫敦ICA
- 《HSIN: 看得見的精神》,加利福尼亞州賽普里斯賽普里斯學院和卑詩省太空館
- 《世界是你的!》,中國北京性能設計博物館
- 《揭露現實——中國當代攝影》,泰國曼谷朱拉隆功大學博物館
- 《中國當代攝影》,紐約州雷德胡克巴德學院
- 1998年
- 《中國藝術家團體展》,聯合王國倫敦中國當代畫廊
- 《中國當代攝影》,紐約州紐約雷曼學院
- 愛沙尼亞塔林第11屆塔林三年展
- 《都市》,中國北京王壽山寺美術館
- 1997年
- 《W²+Z²-多媒體和視頻展覽》,中國北京國立美術學院美術館
- 1995年
- 《地球的形成》,意大利都靈歌德學院畫廊
- 1993年
- 《不受歡迎的藝術》,意大利博洛尼亞Navile空間文化
- 《國際區》,意大利博洛尼亞霓虹畫廊
- 1992年
- 《中國藝術家集體》,意大利帕多瓦密封畫廊
- 1991年
- 《紙上繪畫》,意大利費拉拉歐盟館
- 1989年
- 《北京水墨沙龍》,中國北京首都博物館
- 1987年
- 《三人秀》,中國北京孫逸仙公園
參考
[編輯]- ^ Anne-Marie Broudehoux, The Making and Selling of Post-Mao Beijing, Routledge, 2004, pp. 221–2. ISBN 0-415-32057-7
- ^ Wu Hung in Carol Appadurai Breckenridge, Cosmopolitan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89. ISBN 0-8223-2899-2
- ^ 3.0 3.1 3.2 3.3 3.4 Klein Sun Gallery, New York, NY. [2017-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7).
書目
[編輯]- Zhang Dali Demolition & Dialogue [Paperback] published by Courtyard Gallery, Beijing. Editor: Meg Maggio, 1999
- Q & A: Zhang Dali interview, CNN, Dec 11, 20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rchive of Chinese Avant Garde Art, Cornell Univers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u Hong, Zhang Dali's Dialogue: Conversation with a City in Public Culture - Vol.12, No.3, Fall 2000, pp. 749–768 accessed at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ubscription only
- Maurizio Marinelli, 'Walls of Dialogue in the Chinese Space', China Information, No. 18, 2004, pp. 429–462. Available at: http://cin.sagepub.com/content/18/3/429.refs or at: http://www.homeshopbeijing.org/blog/wp-content/uploads/2009/03/marinelli_bj-dialogue_i.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aurizio Marinelli, 'Civilising the Citizens: Political Slogans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Portal, Vol. 9, No. 3, 2012, http://epress.lib.uts.edu.au/journals/index.php/portal/article/view/254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Zhang Dali – Saatchi Galle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Zhang Dali - Magda Danysz Gallery & 18 Gallery - Paris - Shanghai
- Zhang Dali - Kiang Gallery
- Zhang Dali – Base Gallery
- Zhang Dali - Klein Sun Gallery
- Zhang Dali at Pekin Fine Arts
- Zhang Dali in The Strip Galle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bout Zhang Dali- Chinese Artis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