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邦彥 (臨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邦彥

大明巡撫大同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籍貫 山東青州府臨朐縣
字號 字元洲
出生 十二月十四日
逝世 卒年不詳
配偶 娶黃氏,継娶劉氏
出身
  • 嘉靖十年辛卯科舉人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進士

張邦彥(1509年—?),字才甫,號元洲,祖籍浙江錢塘,出生於山東臨朐,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嘉靖十年(1531年)中式山東鄉試第四十五名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丁未科二甲第二十一名進士[1][2],授工部主事,累升戶部郎中,密雲管糧,累升陝西延安府知府[3],並抵禦外寇圍入侵。後轉任山西易州兵備副使、右參政。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明世宗進其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4][5],但因延綏黃甫川鎮靜堡失事之罪,四十五年正月被令致仕[6]

著作[編輯]

著有《二十一史錄》、《幼學記》、《韋弦錄》、《師師堂稿》。與邑人傅應兆馮惟訥遲鳳翔四人相伯仲,號「四傑」[3]

家族[編輯]

曾祖父張鳳;祖父張繹,曾任通判;父張一中。母金氏。慈侍下。弟邦本、邦直(貢士)邦教、邦士[7]

參考[編輯]

  1. ^ 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2.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 3.0 3.1 《(光緒)臨朐縣誌·卷之十四之上·人物·先正》:張邦彥,字元洲,先世浙江錢塘人。八世祖榮官青州府同知,遂家於朐之澇窪莊。祖繹,山西大同府通判;父一中,屢贈山西副使。舊志列賜封。今采附於此。邦彥知名庠序,與邑人傅應召、馮惟訥、遲鳳翔四人迭伯仲不相下,號「四傑」。中嘉靖十年舉人,二十六年進士,授工部主事,屢升陝西延安府知府。寇圍郡城,與民竭力守御,忠義激發,士眾效命,寇不得逞,去。益修戰守之策,積餉練軍,屹然巨鎮。轉易州兵備,其治兵一如在延安時。世宗稔其才,屢有金帛之賜。進僉都御史,巡撫甘肅,調大同巡撫,威望逾隆,邊關靜謐。在官聞母疾,即乞終養,堅請得歸。著有《二十一史錄》、《幼學記》、《韋弦錄》、《師師堂稿》藏於家。舊志謂嘉靖中修志,邦彥尚存,故未立傳;及康熙中修志,採訪廖廖,其事實無從甄錄,僅搜得誥命一道,有"性資忠實,器宇恢宏。曩以郎署賢聲,出守劇郡,究心邊務,績奏循良。及分憲三關,修練儲備,保厘懋勞。既而移泉《古邶紀略》作臬。益殫謀猷,經略有方,恩威並著,朕甚嘉之"之語,尋其詞義,灼著名跡,徒以繼起無人,而方聞之士亦乏留心文獻者,遂使前賢懿美,放佚無征,良可惜也。
  4. ^ 《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二十七》: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己卯 升山西右參政張邦彥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5. ^ 《(康熙)臨朐縣誌·卷之三 ·名臣》:張邦彥,嘉靖辛卯舉人,丁未進士。累官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嘉靖三十一年修志,為見在鄉紳,未曾立傳,今其行實無考,止搜得墓碑誥命一道,有"性忠實,器宇恢宏,曩以郎署賢聲,出守劇郡,究心邊務,績奏循良。及分憲三關,修練儲備,保嫠懋勞。既而移臬,益殫謀猷,經略有方,恩威並著,朕甚嘉賴之。"存此數語,以俟後之採補焉。
  6. ^ 《(隆慶)保定府志·卷三十一·宦績傳》張邦彥傳 (馮惟敏纂):張邦彥,山東臨朐人,嘉靖丁未進士。由延安守擢易州兵備道副使。沉毅寡言,為政務持大體,不事苛細,軍民畏而愛之。時以虜警,初設懷柔兵備,而難其人,朝議以邦彥可當其任,遂移鎮而去。經略有功,加參政銜,尋拜僉都御史,巡撫大同。以疾在告,卒於家。
  7.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登科錄》 
官銜
前任:
劉燾
明朝大同巡撫
1563年-1566年
繼任:
張志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