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寶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戈寶權
出生1913年2月15日
 中國江蘇東台
逝世2000年5月15日(2000歲—05—15)(87歲)
 中國江蘇南京
筆名葆荃、北泉、北辰、蘇牧
職業文學家、翻譯家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母校大夏大學
獎項各民族人民友誼勳章
活躍年代1935年-2000年
親屬戈公振(叔父)

戈寶權(1913年2月15日—2000年5月15日),男,江蘇東台人,中國國際文化活動家,文學翻譯家。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從事翻譯和外國文學研究,歷任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副秘書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協理事、中國譯協理事等職。

生平[編輯]

早年與教育[編輯]

1913年2月15日生於江蘇東台。5歲入學,4年初小,3年高小,1925年考進張謇創辦的東台母里師範讀書[1]。1928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本科法學院經濟系。學習英、法、日語,自學世界語,後又學習俄語,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特別是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著名俄羅斯文學作品。在此期間,他還翻譯了拜倫雪萊羅塞蒂的抒情詩,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從日文轉譯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訪問記等。三年半後拿到法學學士學位[2]。1932年受校長歐元懷的推薦,在《時事新報》出版部當編輯,為《新生》周刊連續撰寫「世界名人及其名著提要」[3],從此走上編輯、翻譯和記者生涯。

戰爭時期[編輯]

從1935年起作為天津大公報》的記者駐蘇聯莫斯科三年。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戈寶權決定回國參與抗戰。他從莫斯科輾轉波、德、法等國,在大西洋太平洋航行了22天,到達西貢。又經由南寧桂林等地,1938年初抵達武漢。經艾寒松的介紹,擔任《新華日報》和《群眾》雜誌的編輯和編委。在艾寒松和總編輯吳克堅的推薦下,戈寶權通過了組織考驗,於5月份正式加入共產黨,與周恩來在同一個黨支部活動。在周的建議下,他以秘密黨員的身份,投入了地下活動。[4]:31

他先後在武漢和重慶參加編輯工作,期間還結識了鄒韜奮郭沫若等知名文化人士。皖南事變後,戈寶權在周恩來的囑咐下喬裝出走,經由貴陽桂林,來到香港。他為《華商報》、《大眾生活》等刊物譯文撰稿,同時還任《青年知識》編委,與葉以群創辦了「文藝通訊社」,向港澳南洋的進步報刊供稿。[5]:121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為敵占區[6]。1942年1月9日,他和茅盾葉以群等一批文化人在香港駱克道換上平民便裝,打扮成「難民」,由東江縱隊的交通員引領,避開日軍崗哨和檢查站,至黃昏時抵達銅鑼灣避風塘,登上預先備好的大駁船。次日安全抵達九龍市區秘密接待點。1月11日他們撤離九龍,沿西線入青山道,經過秘密交通線,避開日軍崗哨,順利通過日軍的封鎖線。然後翻山穿谷,渡過深圳河,於13日順利抵達寶安羊台山抗日根據地[7]

1942年5月,根據周恩來的指示,他回到重慶《新華日報》社,翻譯了一些西班牙內戰蘇德戰爭的報告文學集。1945年抗戰勝利後,戈寶權受命前往上海創辦《新華日報》,但在國民黨的阻撓下未能出刊。在此期間,他在生活書店和時代出版社負責編輯工作,期間出版了一些譯作研究[5]:122。1946年3月16日,戈寶權和夏衍美軍吉普車撞傷[8]

文化使者[編輯]

1949年春,戈寶權作為郭沫若團長為首的代表團成員,參加在捷首都布拉格舉辦的「第一次世界保衛和平大會」,臨行前,周恩來公開了戈寶權的秘密黨員身份[4]:32。同年6月,戈寶權參加劉少奇率領的中共中央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會談成功後,他被暫時留在莫斯科,擔任新華社駐蘇記者,實為中蘇兩黨的聯絡員[4]:33

1949年7月16日,他是中蘇友好協會發起人之一,也是籌委會的81名成員之一[9]。10月5日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成立後,他是197名理事之一[10]。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1953年10月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在北平成立,戈寶權是首屆當選的69名委員之一[11]。1949年10月初,中蘇建交後,外交部任命戈寶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館參事兼臨時代辦[12]。11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大使王稼祥到任後,戈寶權出任參贊[13]。1954年任中蘇友好協會副秘書長[14]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和外國文學研究所全體人員一同被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幹校」進行勞動改造。外國文學被宣傳為「封資修」之物,屬於閱讀「禁區」。戈寶權便認真研究馬列著作中引用的文學典故,後來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的希臘羅馬神話典故》[15]

1980年成為中國筆會中心第一批會員[16]

晚年與遺產[編輯]

1983年9月從北京回到闊別五十多年的家鄉東台,捐贈了一批圖書[17]。1985年,江蘇省政府在南京半山園城牆邊為他安排了單門獨院的住房。1986年7月5日,他將多年收藏的約兩萬冊圖書捐贈給南京圖書館[18]。圖書館為他特設了「戈寶權藏書室」。政府給他一筆獎金,他回饋社會,設立了「戈寶權翻譯獎」[19]

自1995年起,因帕金森氏症臥床不起[20]。2000年5月1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終年88歲[21]。他留下的遺囑是,「不開追悼會,不搞告別儀式」。妻子梁培蘭遵從囑託,只在家中設一靈堂,接受朋友們的弔唁[20]

作品與研究[編輯]

文學研究[編輯]

普希金
魯迅

語言與翻譯[編輯]

世界語

戈寶權不僅是在翻譯領域有很高的造詣,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老世界語者。他在大夏大學讀書期間自學世界語。後來在《新華日報》和生活書店工作時,與綠川英子等世界語者保持着密切聯繫[22]

1981年1月25日,北京新僑飯店舉行了北京世界語協會成立大會,戈寶權當選為首任理事長。在任職的十年中,他領導的北京世協先後舉辦了世界語學習培訓班113次,學員達4400人。同時還成立了北京世界語合唱團、戲劇團。多次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等地舉辦大型展覽及文藝演出。1985年率40人的北京世界語代表團參加昆明第一屆全國世界語大會。1986年,戈寶權作為北京世界語代表團團長,在北京召開的第71屆國際世界語大會發表報告[23]

榮譽與獎項[編輯]

  • 香港翻譯協會榮譽會士(1989年)[24]
  • 伊萬·弗蘭科文學獎(烏克蘭作家協會,1988年)[25]
  • 各民族人民友誼勳章(蘇聯,1988年3月1日):表彰他在加強蘇中文化合作和介紹俄羅斯及蘇聯文學方面所作的貢獻,同時慶祝他75歲生日。[26]
  • 普希金文學獎(蘇聯,1988年):表彰他在翻譯、研究和介紹俄羅斯文化的貢獻。(由蘇聯駐華大使特羅揚諾夫斯基在蘇聯大使館代表蘇聯文學基金會及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授予)[27]
  • 莫斯科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87年)[28]
  • 巴黎第八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87年2月24日)[29]

親屬與家庭[編輯]

  • 祖父:戈銘烈(又名戈駿叔,清末貢生
  • 父親:戈曙東(又名戈紹甲,東台縣城知名教育家)
  • 叔父:戈公振
  • 第一任妻子:鄭興麗(歌唱家)
  • 笫二位妻子:沙莉娜
  • 第三任妻子:梁培蘭
  • 女兒:戈小麗(與鄭興麗所生)
  • 外甥:孫戈[30]

主要作品[編輯]

  • 戈寶權. 《谢甫琴科诗集》 初版. 譯林出版社. 1990年5月. ISBN 9787805670645. 
  • 戈寶權. 《戈宝权译文集:普希金诗集》 初版. 北京出版社. 1987年7月. ISBN 7200002216. 
  • 戈寶權. 《纳斯列丁的笑话:土耳其的阿凡提的故事》. 世界民間文學叢書 初版. 北京: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3年9月. CSBN 10229·0054. 
  • 戈寶權編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 北京: 三聯書店. 1978年. CSBN 17002·28. 
  • 《高尔基早期作品选》. 由巴金、伊信、戈寶權翻譯 初版.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年11月. 
  • 《恰佑比诗选》. 由戈寶權、孫偉、盧永翻譯 初版.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4年11月. 
  • 《拉扎尔·西理奇诗集》. 由戈寶權翻譯 初版.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64年11月. 
  • 《德拉戈·西理奇诗集》. 由戈寶權等翻譯 初版.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64年4月. 
  • 《穆索尔斯基歌曲选》. 由戈寶權翻譯 初版. 北京: 音樂出版社. 1963年12月. 
  • 《阿雷·托康巴耶夫诗集》. 由丘琴、戈寶權翻譯 初版.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63年5月. 
  • 《安哥拉诗集》. 由戈寶權翻譯 初版.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63年5月. 
  • 《米凯亚诗选》. 由戈寶權翻譯 初版.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62年5月. 
  • 《吉亚泰诗选》. 由戈寶權翻譯 初版.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年11月. 
  • 高爾基. 《我怎样学习写作》. 由戈寶權翻譯. 三聯書店. 1950年2月. 
  • 顧爾希坦. 《论文学中的人民性》. 由戈寶權翻譯 初版. 天下出版社. 1949年6月. 
  • 戈寶權. 《苏联文学讲话》 初版. 新中國書局. 1949年4月. 
  • 馬爾夏克. 《十二个月》. 由戈寶權翻譯 初版. 上海: 時代書報出版社. 1949年3月. 
  • 羅果夫; 戈寶權. 《高尔基研究年刊 1948》. 上海: 時代書報出版社. 1948年12月. 
  • 勃洛克. 《十二个》. 由戈寶權翻譯. 上海: 時代書報出版社. 1948年5月. 
  • 巴若夫. 《宝石花》. 烏拉爾民間傳說. 由戈寶權翻譯. 上海: 時代書報出版社. 1948年. 
  • 戈寶權,林陵(合輯). 《(俄罗斯大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研究》. 上海: 時代書報出版社. 1948年10月. 
  • 羅果夫(主編); 戈寶權. 《普希金诗集》 初版. 時代出版社. 1947年12月. 
  • 愛倫堡. 《英雄的斯大林城》. 由戈寶權翻譯. 1945年5月. 
  • 愛倫堡. 《六月在顿河》. 蘇德戰爭報告文藝作品. 由戈寶權翻譯. 重慶: 新華日報圖書課. 1942年11月. 
期刊/報紙發表作品(早期)
  • . 由戈寶權翻譯. 普希金诗抄(二十首). 蘇聯文學. 1980年, (第1期): 第21-38頁. 
  • 加納米高·戴依-阿南. 由戈寶權翻譯. 《我站立在这儿》. 人民日報. 1965年6月26日: 第6版. 
  • 安哥拉阿高斯提紐·內圖. 由戈寶權翻譯. 《火焰和节奏》. 人民日報. 1963年6月13日: 第5版. 
  • (安哥拉)馬里奧·德安德拉戴. 由戈寶權翻譯. 《萨巴鲁之歌》. 人民日報. 1962年8月27日: 第4版. 
  • (格魯吉亞)瓦查·普沙韋拉. 由戈寶權翻譯. 《瓦查·普沙韦拉诗选》. 人民日報. 1961年7月26日: 第8版. 
  • 戈寶權. 《谢甫琴柯诗三首》. 人民日報. 1961年3月10日: 第8版. 
  • 戈寶權. 《普希金和中国》. 人民日報. 1959年6月6日: 第8版. 
  • 戈寶權. 《从伟大的十月到我们的今天——十位苏联诗人的作品选辑》. 詩刊. 1957, (10). 
  • (烏克蘭)伊凡·弗蘭科. 由戈寶權翻譯. 《颂歌》. 人民日報. 1956年8月28日: 第8版. 
  • (阿爾巴尼亞)阿列克斯·恰奇英語Aleks Çaçi. 由戈寶權翻譯. 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外一首) 我的阿尔巴尼亚是个美丽的国家. 人民日報. 1955年8月23日: 第6版. 
  • (保加利亞)盧德米爾·斯圖揚諾夫保加利亞語Людмил Стоянов. 由戈寶權翻譯. 《桂冠——纪念尼·瓦普查罗夫》. 人民日報. 1952年7月23日: 第3版. 
  • (保加利亞)奧爾林·奧爾林諾夫. 由戈寶權翻譯. 《中国——这就是你们》. 人民文學. 1950, (09). 

參考文獻[編輯]

  1. ^ 戈宝权:走向世界的文化与友谊使者. 東台黨史方志. 2011年8月12日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4月20日). 
  2. ^ 文化和友谊的使者:纪念著名外事活动家、翻译家,大夏大学校友戈宝权先生. 華東師範大學. 2013年2月14日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19日). 
  3. ^ 孔慶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戈宝权教授谈治学. 江蘇高教. 1989, (05): 28–30. ISSN 1003-8418. 
  4. ^ 4.0 4.1 4.2 汪國璠. 戈宝权在中苏建交的日子里. 鐘山風雨. 2010, (4): 31–33. ISSN 1009-9077. 
  5. ^ 5.0 5.1 劉景華. 从记者到学者——访戈宝权同志. 編輯之友. 1982, (3): 117-126. ISSN 1003-6687. 
  6. ^ 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诸多名人. 北京日報. 2012年11月20日 [201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0). 
  7. ^ 戴軍; 王燚; 丘森林.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始末. 中國新聞網. 2011年4月18日. 
  8. ^ 残暴的美国侵略者. 人民日報. 1950年11月13日: 第3版. 
  9. ^ 中苏友好协会筹委会名单. 人民日報. 1949年7月17日: 第1版. 
  10. ^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正副会长、理事名单. 人民日報. 1949年10月6日: 第2版. 
  11. ^ 全国文协成立大会闭幕 选出委员丁玲等六十九人 电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 人民日報. 1949年7月25日: 第1版. 
  12. ^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互派大使馆参事兼代办 由齐赫文斯基戈宝权担任. 人民日報. 1949年10月5日: 第1版. 
  13. ^ 我驻苏特命全权大使 王稼祥呈递国书 什维尔尼克在克里姆林宫接见. 人民日報. 1949年11月5日: 第1版. 
  14. ^ 中苏友好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 人民日報. 1954年12月29日: 第2版. 
  15. ^ 高莽. 文化与友谊的使者——纪念戈宝权先生百年诞辰. 中華讀書報. 2013年6月12日. 
  16. ^ 中国笔会中心简介. 人民日報. 1980年8月6日: 第5版. 
  17. ^ 張家淦. 东台图书馆举办“戈宝权同志译著展览”. 新世紀圖書館. 1983, (4): 83. ISSN 1672-514X. 
  18. ^ 古平. 戈宝权向南京图书馆捐赠藏书两万册. 人民日報. 1986年7月8日: 第3版. 
  19. ^ 張昌華. 戈宝权在南京. 揚子晚報. 2014年11月6日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20日). 
  20. ^ 20.0 20.1 張昌華. “老渔夫”戈宝权 魂归大海.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5月24日: 第12版. [失效連結]
  21. ^ 戈宝权同志逝世. 人民日報. 2000年5月19日: 第4版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1月15日). 
  22. ^ 戈寶權. 《忆中国人民的战友绿川英子》. 光明日報. 1980年5月26日. 
  23. ^ 付曉峰. 翻译家戈宝权的世界语生涯. 人民政協報. 2013年5月9日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20日). 
  24. ^ 李景端. 怀念翻译家戈宝权先生. 中華讀書報. 2010年8月4日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月2日. 
  25. ^ 王胡. 乌克兰纪念戈宝权诞辰一百周年. 中華讀書報: 第4版. 2013年5月8日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20日). 
  26. ^ 授予戈宝权苏联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人民日報. 1988年3月3日: 第7版. 
  27. ^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获普希金文学奖. 人民日報. 1988年1月13日: 第3版. 
  28. ^ 莫斯科大学授予戈宝权叶水夫名誉博士学位. 人民日報. 1987年5月23日: 第3版. 
  29. ^ 戈宝权获法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人民日報. 1987年2月26日: 第7版. 
  30. ^ 陳靜. 上海纪念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百年诞辰. 上海: 中國新聞網. 2013年5月11日 [2019年7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2日). 

延伸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