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血色情人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我的血色情人節是一支來自愛爾蘭及英國成員組成的搖滾樂隊,於1983年在都柏林成立。自1987年起,其固定成員包括其創立人,副主唱及結他手Kevin Shields, 鼓手Colm Ó Cíosóig,第一主唱及結他手Bilinda Butcher和低音結他手Debbie Googe。他們的音樂以其混雜嘈亂的樂器聲搭配空靈飄渺的旋律而著稱,同時兼備了另類的編曲製作技術。在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的血色情人節是英國自賞搖滾 (shoegazing)的代表人物——這一音樂流派被樂評人成為是獨立搖滾(alternative rock)的分支。

在早期遭遇了幾次失敗的專輯發行和成員變更後,我的血色情人節於1988年簽約英國獨立唱片公司 「創新唱片」(Creation Records)。簽約後他們相繼發行了幾張備受好評的EP, 其中包括《你讓我明白》(You Made Me Realise) (1988), 《滑翔機》(Glider) (1990), 《顫音》(Tremolo) (1991),以及專輯《什麼也不是》(Isn't Anything) (1988)和《得不到愛》(Loveless) (1991),其中後一張專輯使得他們名聲大噪,也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的傑出音樂唱片之一;但在專輯發行後,由於製作成本過高,"創新唱片"公司提出了與其解約。1992年,我的血色情人節宣佈與英國另一家搖滾唱片公司小島唱片簽約,隨後樂隊將之前未發行的作品錄製成了專輯,此後逐漸淡出樂壇。

低音結他手Googe和鼓手Ó Cíosóig於1995年離開樂隊,隨後主結他手之一Butcher也在1997年退出。由於無法完成《得不到愛》(Loveless)專輯的後續工作,樂隊成立人Shields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他本人描述自己當時為「瘋癲」狀態。2007年,Shields宣佈將與樂隊成員重聚,隨後整支樂隊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巡演。於是,他們那張被延期很久的錄音室專輯《m b v》終於在2013年得以發行。

歷史[編輯]

1978-1985年:樂隊組建[編輯]

1978年,在南都柏林的一場空手道比賽上,Kevin Shields和 Colm Ó Cíosóig通過他人的介紹結識。[1]兩人迅速成為了朋友,發展起了一段「幾乎在一夜之間的友誼」[2] ;隨後兩人與Ó Cíosóig在男校時的好友Liam Ó Maonlaí成立了朋克樂隊——「複雜」(The Complex)[3],並進行了零星幾場演出,其中演奏了「性手槍」及「雷蒙斯」的歌曲,最後因Ó Maonlaí 加入「溫室花朵」(Hothouse Flowers)樂隊而解散。在這之後,Shields和Ó Cíosóig成立了一支三人後朋克樂隊——「一天中的生命」(A Life in the Day),但又因為觀眾數不達100人而無法進行演出[1]。在這支樂隊不了了之後,Shields和Ó Cíosóig聯手主唱David Cognway,於1983年初正式成立了我的血色情人節。在將其樂隊名正式確定之前,主唱David Conway (藝名Dave Stelfox)想了很多名字,包括「燃燒的孔雀」(The Burning Peacocks)等。之後Shields稱在取樂隊名時他並沒有意識到我的血色情人節與加拿大1981年的血型驚悚電影同名。[4]

隨後經歷幾次人員變換後,最終David Cognway的女友Tina Durkin以鍵盤手的樂隊加入樂隊。樂隊在荷蘭及德國短暫發展後,於1985年中決定遷往英國。

1985-1986年:獨立樂隊時期[編輯]

在1985年遷至倫敦後,樂隊成員之間因忙於尋找住處而失去了聯繫,鍵盤手Tina Durkin也因擔心自己的能力有限而退出了樂隊。在其他成員重新建立聯繫後,決定為樂隊招募低音結他手,因為自樂隊成立起從未有過固定的低音結他手。Shields通過倫敦的熟人得到了Debbie Googe的聯繫方式,隨後邀請她前來試音,最終正式錄用她為低音結他手。Googe在白天工作之餘儘量參加排練,樂隊通常在「塞倫工作室」(Salem Studios)進行排練,這一工作室在當時隸屬於獨立唱片公司「狂熱唱片」(Fever Records)。唱片公司的管理人員對樂隊排練時的表現印象深刻,再加上樂隊提出會自費錄音環節,於是「狂熱唱片」答應為他們發行迷你專輯——《怪咖!》(Geek!)。該專輯在1985年發行,雖樂隊成員對其反響並不滿意,但他們在其發行不久在倫敦參加了拼盤演出,其中參演的樂隊還有「八個罪犯」(Eight Living Lags), 「殺死流行樂」(Kill Ugly Pop)以及「黃貂魚」(The Sting-rays)。

1987年:「懶惰唱片」(Lazy Records) 時期[編輯]

演出中的Bilinda Butcher,攝於1989年。

在1987年初,我的血色情人節宣佈與另一家獨立唱片公司——「懶惰唱片」(Lazy Records)公司簽約,該公司由獨立流行樂隊「原始人」(The Primitives)及其經理Wayne Morris創立。1987年二月,我的血色情人節以該公司名號發行了第一支單曲——《陽光聖代微笑》(Sunny Sundae Smile),這首單曲衝到了英國獨立音樂榜單的第六名,隨後樂隊在英國範圍內進行了巡演。在爭取到蘇格蘭獨立搖滾樂隊「湯龍」(The Soup Dragon)的巡演嘉賓名額後,我的血色情人節於1987年三月加入巡演;在此期間,David Conway宣佈了要退出樂隊的決定,鑑於他的胃病、對音樂夢想的破滅和目標成為作家等等原因。隨後,Bilinda Butcher加入了樂隊,成為第一主唱。

1988-1991年:「創新唱片」(Creation Records) 時期[編輯]

演出中的Kevin Shields,攝於1989年。

1988年1月,我的血色情人節作為樂隊「畢夫班」(Biff Bang Pow!)的開場嘉賓,在英格蘭坎特伯雷演出,「畢夫班」中的靈魂人物為「創新唱片」(Creation Records)創始人之一——Alan McGee. 在這場演出之後,我的血色情人節被McGee稱為「愛爾蘭版的胡斯克·杜(Hüsker Dü)」,在演出後他主動向樂隊拋去橄欖枝,邀請他們在「創新唱片」錄音並發行單曲。1988年八月,於東倫敦的沃爾瑟姆斯托地區的工作室,樂隊在一周不到的時間中發行了EP《你讓我明白》(You Made Me Realise)。這張EP在獨立音樂媒體中廣受好評,線上音樂數據庫AllMusic中的工作人員Nitsuh Abebe稱「這張EP的發行讓音樂評論人們注意到了我的血色情人節為音樂產業所帶來的新鮮血液」,並補充道:「其中令人驚嘆的結他音成為了樂隊鮮明的特點之一」[5]。隨後,這張EP在英國獨立音樂榜單上位列第二。在此次成功之後,樂隊迅速在三個月後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完整錄音室專輯——《什麼也不是》(Isn't Anything)。這張專輯在威爾斯的鄉下完成[6],發行後不僅收穫了音樂圈的讚賞,同時一躍沖入了英國獨立音樂榜第一名。據Allmusic,這張專輯還相繼影響了多個自賞搖滾樂隊,「(他們)在我的血色情人節首張專輯搭建起的模板上形成了自己的音樂風格」[7] 。可惜好景不長,1991年「創新唱片」指控樂隊專輯《得不到愛》(Loveless)所花費的25萬美元高昂成本致使公司破產,隨後樂隊不得不與公司解約。

1992-1997年:「小島唱片」(Island Records)時期與樂隊的解散[編輯]

因一份價值25萬美元的合同[8],1992年十月,我的血色情人節與小島唱片公司簽約。樂隊將公司支付的預付金全部投入到了工作室的建造,工作室位於南倫敦斯特里漢姆地區,於1993年四月完工。據樂隊核心人員Shields稱,由於工作室中的一些技術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在一段時間內樂隊處於「半解散狀態」,他也被傳聞陷入了創作瓶頸期。1993至1996年中,樂隊一直處於沉寂狀態,但仍發行了兩支翻唱;一首為美國著名爵士音樂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平》(Peace Together)專輯[9]中的《我們所擁有的全部時間》(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另一首是被收錄在致敬英國朋克樂隊「電線」(Wire)專輯——《Whore: Tribute to Wire》中的歌曲《Map Ref. 41°N 93°W》。[10]

1995年起,樂隊成員相繼離開樂隊,聲稱於1997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也因此夭折。

2007-2013年:樂隊重組[編輯]

2017年八月,有報道透露我的血色情人節將在2008年的科切拉音樂節重組[11]。事實上,早在2003年就有消息流傳稱Shields與Butcher和Ó Cíosóig在德國都柏林見面,重新錄製EP《滑翔機》(Glider)中的五首歌,並會將以套裝的形式發行[12];2017年又有消息稱樂隊將在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中舉辦的幾場演唱會中現身[13]。Shields隨後出面證實了這些傳聞,[14]並宣佈自1996年就着手準備的第三張專輯馬上就要完成製作。在接下來的兩年間,樂隊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多場演出。

2013年2月2日,名為《m b v》的第三張專輯終於在樂隊的官方網站上線。專輯一問世,就收穫了音樂界的一致好評。隨後,樂隊帶着這張專輯開始了全球巡演。

演出中的Bilinda Butcher 與 Debbie Googe英語Debbie Googe ,攝於2008年。

2013年至今:樂隊的未來計劃[編輯]

2013年,Shields宣佈了樂隊將發行一張EP的計劃,該EP會由「全新的創作材料」構成,隨後第四張錄音室專輯也有望發行。[15]2017年九月,報道稱Shields正在整理並製作第四張專輯,該專輯2018年將會問世。[16]同時有兩張EP計劃在2019年發行。[17]

音樂風格[編輯]

所受影響[編輯]

我的血色情人節的音樂風格隨着其音樂事業的推進在不斷變化。樂隊早期受到了一些後朋克樂隊的影響,比如「生日派對」樂隊(The Birthday Party),「痙攣」樂隊(The Cramps)和快樂分裂樂隊(Joy Division);但樂評人Mike McGonial卻指出樂隊開始的音樂「充斥了這些前輩音樂中最無趣的部分」。樂隊的首張迷你專輯——《這是你們的血色情人節》(This is Your Bloody Valentine)中加入了哥特搖滾的元素,又被Allmusic稱作是「不吸引人且毫無新意的」。[18]然而,當樂隊開始實驗性的在第二張EP《我的血色情人節:最新錄音》(The New Record by My Bloody Valentine)中加入流行音樂的旋律後,這標誌着他們「音樂風格的一個重大突破」,[19]在這一點上他們深受「耶穌和瑪麗鏈樂隊」(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啟發。在接下來的成功作品——《草莓酒》(Straberry Wine)和《狂喜》(Ecstasy)(1987)中,他們的音樂風格更趨向於是「細膩,頹廢和罌粟感的,接近飛鳥樂隊式的搖滾」。《什麼也不是》(Isn't Anything)和之後發行的作品受到了美國獨立搖滾樂隊的影響,尤其是其中以結他為主的扭曲旋律,讓我們聯想到了恐龍二世樂隊(Dinosaur Jr.)和音速青春樂隊(Sonic Youth)。也是在這個時期,Shields極具個人特色的結他技巧得以發展和表現。

樂隊音樂風格的形成還受到了浩室音樂嘻哈音樂的影響,Shields曾說:「當把嘻哈元素實驗性的加入我們的搖滾後,它可以遮蓋原本作品中的瑕疵和不足之處。嘻哈一直是我們創作的靈感來源」[20]。Shields在編曲中對結他的使用結合了嘻哈組合「全民公敵」(Public Enemy)和「炸彈小分隊」(The Bomb Squad)作品中的採樣[21],在使用這些採樣時,Shields將其「半嵌入或幾乎靜音」、「半破壞式或完全重組再利用」到自己的音樂中。在製作EP《滑翔機》(Glider)時,樂隊開始使用採樣器,在鍵盤上回放和調控他們自己的結他聲採樣以及人聲採樣;在製作EP《顫音》(Tremolo)時期,他們開始使用日本雅佳牌的專業採樣器[22]。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專輯《m b v》的錄製期間, Kevin Shields和Colm Ó Cíosóig開始融入了叢林舞曲鼓打貝斯的元素,這些風格都是當時在倫敦興起的地下電子音樂。[23]

音樂製作[編輯]

Shields的結他是我的血色情人節作品中最具辨識度的元素,他利用了結他音色中的「質感,而非技巧,去創造了鮮活生動的音樂」。20世紀80年代末,Shields開始為他的兩把結他——Fender Jaguars以及Jazzmasters定製調音系統;他將電結他上的調音臂延長,並將其調松,以使自己能夠在彈和弦的同時控制調音杆,就可以在演奏中調出不同的音色。Shields在歌曲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變格定弦,再輔以音高的調節,而形成了一種極具特色的音樂風格,[24]《滾石》雜誌這樣評價:「這種古怪扭曲的聲音效果使他們的音樂好似在蜿蜒漫遊,有一種特別的失焦感」。Shields做出的最特別的音色是一種反混響效果,使用了雅馬哈SPX90效果器完成。通過對音高的控制和扭曲,Shields首創了一種獨有的結他技巧——「滑音」(glide guitar)。在樂隊現場表演結尾歌曲《你讓我明白》(You Made Me Realise)時,他們會在中間插入演奏一段充斥着噪音和回音的音樂,這段音樂被稱之為「浩劫」(the holocaust),通常會持續半個小時並高達130分貝[25]。Shields在描述這段編排時說到:「這段音樂實在是太躁了,就好像能麻痹人的感官有樣。我們只是想在每場演出特定的時刻看到觀眾不一樣的反應」。

樂隊在Roadhouse表演第三張專輯《m b v》,攝於2008年。

除了Shields的結他之外,主唱Bilinda Butcher的嗓音被稱為是樂隊的另一大標誌。在錄製專輯《什麼也不是》(Isn't Anything)和《得不到愛》(Loveless) 時,很多次Butcher都是被從睡夢中叫醒,緊接着去錄音的,這樣使她的嗓音聽起來「更夢幻、慵懶」[26],她本人描述道。在大多數情況下,Butcher的聲音在一首歌中通常低沉且飄渺,這正是Shields一直所想要達到的效果:將人聲當作一種樂器使用。音樂評論家常說他們音樂作品中的人聲是中性的、難以分辨性別的[27]。Shields主要承擔了歌詞的寫作,但Butcher完成了《什麼也不是》(Isn't Anything)和《得不到愛》(Loveless) 中三分之一的歌詞部分,並說自己的歌詞只是「平淡無奇的胡言亂語」。Butcher在描繪自己寫詞的狀態時說到:「我從來不會制定任何寫作計劃,在真正要寫詞之前我從來不會去想它們,我只是在當時那一刻寫下我心裏所想的而已」。還有一些歌詞是Butcher在嘗試去解讀Shields早期錄下的一些音樂片段,Butcher說:「在我手中那些磁帶里,他(Shields)錄下的旋律從來都是沒有歌詞的哼唱,我要儘量把他的聲音以歌詞的形式表達出來」。Butcher和Shields經常在晚上花費八到十個小時進行歌詞的創作,雖然最後並不會有太多的修改,但Shields堅信「爛歌詞對一首歌來說是最糟糕的事」。美國《Spin》作家Simon Reynolds指出他們的歌詞常以性作為主題,因此像是一種「剛柔兼併的矛盾混合物」。

成就[編輯]

我的血色情人節被稱作是自賞搖滾的先驅者,「自賞搖滾」(Shoegazing)屬另類搖滾的分支,在1990年首次被英國《聲音》(Sounds)雜誌提出,來特指一些樂隊」表演時站在舞台上一動不動並且盯着地板的表演風格「[28]。我的血色情人節在「創新唱片」(Creation Records)公司時期發行的一些作品推動了自賞搖滾的發展,影響了包括」慢潛「樂隊(Slowdive),「騎行」樂隊(Ride)和「酒鬼」樂隊(Lush)等數支樂隊,同時也為這讓擁有這類音樂風格的樂隊有了更多的平台被人了解[29]。AllMusic指出[30],我的血色情人節「在90年代另類搖滾的發展方向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時間線[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North, Aaron; Kevin Shields. Kevin Shields: The Buddyhead Interview (PDF). Buddyhead (訪談) (New York). 19 January 2005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3). 
  2. ^ Britton 2011,第134頁.
  3. ^ Murphy, Peter. Lost in Transmution: Kevin Shields. Hot Press (Osnovina). 2004, (May 2004). 
  4. ^ Kevin Shields of My Bloody Valentine: Interview on AOL. AOL. 7 February 1997 [25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5. ^ Abebe, Nitsuh. You Made Me Realise [Creation] – My Bloody Valentine: Songs, Reviews, Credits, Award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6. ^ Blashill, Paul. My Waking Dream. Spin (Spin Media). 1989, (May 1989): 12 [25 April 2010]. 
  7. ^ Shoegaze: Significant Albums, Artists and Song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8). 
  8. ^ Stubbs, David. Sweetheart Attack: My Bloody Valentine's Isn't Anything is The Eighties Rock Album. Uncut (IPC Media). 1999, (February 1999). 
  9. ^ Peace Together – Various Artists: Songs, Reviews, Credits, Award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15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10. ^ Whore: Tribute to Wire – Various Artists: Songs, Reviews, Credits, Award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15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11. ^ Cohen, Jonathan. Report: My Bloody Valentine Mulling Coachella Reunion.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7 August 2007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12. ^ My Bloody Valentine back in the studio. Hot Press. Osnovina. 17 July 2003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 需付費查閱
  13. ^ My Bloody Dublin Reunion?. Phantom 105.2. 17 July 2007 [29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October 2007). 
  14. ^ Cohen, Jonathan. Shields Confirms My Bloody Valentine Reunion.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7 November 2007 [8 Nov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15. ^ Dombal, Ryan. Interviews: Kevin Shields | Features. Pitchfork. 9 August 2013 [6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16. ^ Geslani, Michellle (18 September 2017). "My Bloody Valentine may release new album in 20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nsequence of Sound. consequenceofsound.net. Retrieved 7 January 2018.
  17. ^ Schatz, Lake (11 October 2018). "Kevin Shields says My Bloody Valentine will release two new albums, debuts Brian Eno collaboration 「The Weight of History」: Stre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nsequence of Sound. consequenceofsound.net.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8.
  18.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This is Your Bloody Valentine – My Bloody Valentine: Songs, Reviews, Credits, Award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19. ^ Abebe, Nitsuh. The New Record by My Bloody Valentine – My Bloody Valentine: Songs, Reviews, Credits, Award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20. ^ Dalton, Stepheb. My Bloody Valentine: 'It's just pure noise for the hell of it' – a classic interview from the vaults. The Guardian. [23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21. ^ McLeod, Kembrew; Peter DiCola. Creative License: The Law and Culture of Digital Sampling. Duke University Publishers. 2011: 193 [27 June 2018]. 
  22. ^ Parkes, Taylor. "Not Doing Things Is Soul Destroying" - Kevin Shields Of MBV Interviewed. The Quietus. [7 January 2018]. 
  23. ^ Richardson, Mark. My Bloody Valentine: mbv | Album Review. Pitchfork. 6 February 2013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24. ^ Azerrad, Michael. The Sound of the Future: My Bloody Valentine.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1992, (6 February 1992). 
  25. ^ Ewing, Tom. Articles: My Bloody Valentine | Features. Pitchfork. 23 June 2008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6. ^ DeRogatis, Jim. A Love Letter to Guitar-Based Rock Music. Chicago Sun-Times (Sun-Times Media Group). 2 December 2001 [28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6). 
  27. ^ Reynolds, Simon. The Opposite of Rock 'N Roll. Spin (Spin Media): 78–80. 
  28. ^ Larkin, Colin. The Guinness Who's Who of Indie and New Wave Music. Guinness World Records. 1992: 188. ISBN 978-0-8511-2579-4. 
  29. ^ Strong, Martin C. The Great Alternative & Indie Discography. Canongate. 1999: 427. ISBN 0-86241-913-1. 
  30.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y Bloody Valentine – Music Biography, Credits and Discography.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21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