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戴維環形山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圖像
緯度11.85°S
經度8.15°W
直徑33.94公里
深度2.086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8°
命名來源漢弗里·戴維

戴維環形山(Davy)是一座位於雲海邊緣東部的小型月球隕石坑,坐落在一座更大的、已被熔岩覆蓋的殘存衛星坑「戴維 Y」的西南邊緣上,該衛星坑內包含了一串被定名為「戴維鏈坑」的隕石坑。戴維環形山的東南是醒目的阿方索環形山

戴維環形山的外壁較低,坑內部份地表被重新覆蓋,隕坑口略呈多邊形狀,尤其是在西半側;東南邊緣坐落着碗狀的衛星坑"戴維 A",後者的北側邊緣有一道裂槽。戴維環形山坑內雖有一些低矮的中央丘,但缺少中心峰,「戴維Y隕坑」的邊緣在環形山的北側邊緣外構成了一道低矮的山嶺。

戴維鏈坑[編輯]

阿波羅12號看到的月球戴維環形山(上)和戴維鏈坑(下),美國宇航局照片。
阿波羅16號拍攝的戴維環形山和戴維坑鏈

由23座微型隕石坑組成的線狀鏈坑從衛星坑"戴維 Y"中心點出發,伸向帶環壁的托勒密盆地,呈略帶彎曲的東北偏東走向。它位於月面坐標11°51′S 8°09′W / 11.85°S 8.15°W / -11.85; -8.15,直徑50公里。

該構造被認為並非產生於二次撞擊,因為對於主撞擊坑來說,它們的分佈不是放射狀的。最有可能的起因,是單個天體在撞擊前受潮汐效應作用而碎裂解體,逐個撞擊造成的。高解像度的圖像已顯示這些隕石坑大約在同一時間形成,每座隕坑的噴發物並未覆蓋相鄰的隕坑。然而,仍有科學家相信該坑鏈可能起源於火山噴發。

1974年,該坑鏈中的六座環形山已給予了非正式的名字,被用於美國宇航局 77D1S1(10) 局部照片地圖中。下表中列出的這些名稱,後來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採納。它們在鏈坑中的位置根據其官方坐標不易區分,但在局部照片地圖中很容易被確定。

隕石坑 月面座標 直徑 名稱來源
艾倫 10°56′S 6°10′W / 10.93°S 6.17°W / -10.93; -6.17 1.44公里 愛爾蘭男性名
迪莉婭 10°55′S 6°08′W / 10.91°S 6.13°W / -10.91; -6.13 1.57公里 希臘女性名
哈羅德 10°53′S 6°04′W / 10.88°S 6.07°W / -10.88; -6.07 1.43公里 斯堪的納維亞男性名
奧斯曼 10°59′S 6°15′W / 10.98°S 6.25°W / -10.98; -6.25 1.79公里 土耳其男性名
普里西拉 10°58′S 6°13′W / 10.96°S 6.21°W / -10.96; -6.21 1.50公里 拉丁女性名
蘇珊 11°00′S 6°18′W / 11.00°S 6.30°W / -11.00; -6.30 0.95公里 英國女性名

衛星隕石坑[編輯]

按慣例,通過在最靠近戴維環形山的衛星隕坑中心點旁放置字母,以在月圖上標示它們。

戴維 緯度 經度 直徑
A 12.23° S 7.75° W 13.21公里
B 10.89° S 8.94° W 6.57公里
C 11.22° S 7.00° W 2.97公里
G 10.37° S 5.10° W 15.36公里
K 10.19° S 9.48° W 3.05公里
U 12.96° S 7.17° W 2.76公里
Y 11.05° S 7.25° W 69.56公里
  • 衛星坑"戴維 А"和"戴維 B"被月球及行星觀測者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1]
  • 衛星坑"戴維 А"和"戴維 G"被月球及行星觀測者協會(ALPO)列入《內側壁坡帶有暗黑輻射紋的撞擊坑列表》[2].
  • 衛星坑"戴維 А"曾被記錄到在月食期間發生溫度異常,其原因為這些隕坑的地質年齡不長,表面尚未形成能產生隔熱作用的表岩屑覆蓋層;
  • 衛星坑"戴維 Y"形成於前酒海紀[3]

圖集[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