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像 (上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希金像
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汾陽路岳陽路桃江路交匯處
認定時間2011年11月30日

普希金像,是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汾陽路岳陽路桃江路交匯處。普希金像是俄羅斯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的雕像,建於1937年,後在1944年被侵華日軍拆除,1947年重建,1966年毀於文化大革命,1987年再次重建。

歷史[編輯]

普希金像1937年第一次重建期間(落成揭幕前)
1937年第一次重建後的普希金像,其後已被破壞

普希金像為紀念俄羅斯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建,1937年2月10日落成[1]。雕像由居於上海的俄羅斯僑民等人士集資建造,蘇聯雕塑家彼得·古爾斯基Питер Гурски)負責設計,建築師格郎負責製作[2]上海法租界的管理機構特地在租界裏分配出一塊土地,用作豎立普希金像[3]。雕像在1937年2月11日上午揭幕,俄羅斯僑民、法國僑民、法國駐上海總領事、上海法租界管理機構人員等人士都出席了揭幕儀式[3]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侵華日軍佔據上海;1944年11月,日軍戰況不利,為了得到更多金屬來生產槍炮軍火,他們拆除普希金像的銅製半身像英語Bust (sculpture)部分,剩下花崗石碑座部分沒有掠走[4][5]。抗日戰爭勝利後,俄羅斯僑民和一些上海文化界人士集資推動普希金像原址重建,新雕像由蘇聯雕塑家馬特維·馬尼澤爾英語Matvey Manizer弗拉基米爾·多莫加茨基俄語Домогацкий, 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創作,在蘇聯莫斯科定製,1947年2月28日開始打造,完工後運抵中國,11月28日揭幕;新普希金像揭幕儀式由蘇聯僑民協會主持,宋慶齡吳國楨、蘇聯領事、文化團體代表等200多人出席[5][6][7][8][9]

文化大革命期間,普希金像被視為「四舊」,因此在1966年8月遭到徹底破壞,銅像部分和碑座部分都一概遭到摧毀[3][7][8]。多個口述歷史記載一致認定普希金像是被紅衛兵拆除的,但具體拆除方法未有定論:有說法認為,紅衛兵駕了一台大型起重機來拆除雕像[10];有說法認為,紅衛兵是用繩子來把雕像拉倒[11];也有說法認為,紅衛兵先用繩子拉下銅像部分,把它沿着鵝卵石街道拖行,令銅像碎成碎片,然後再炸毀碑座部分[3];亦有說法指出,雕像先被紅衛兵派來的起重機砸得殘破不堪,再用兩根粗麻繩交叉拖曳拆除[5]。另一個說法更明確地描述了普希金像被毀的整個具體過程:紅衛兵和造反隊一同參與拆除雕像,他們先用一條粗繩把碑座上面的銅像合力拉下來,再用同樣方法拉下碑座,導致地面出現大坑;這時,地底積存的沼氣被無意點燃起火,拆除雕像的人們被火嚇到,有些人急忙離開現場,有些人主張大家馬上撤離,有些人則堅持先運走剛才拉下來的雕像,結果雕像殘骸在黃昏時分被一輛汽車運走[12]。有未經證實的傳聞指,現場附近一名居民當天晚上發現了普希金銅像的頭部,把它私下保存下來,收藏了近20年,但這個人搬家後不知所終[3]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藝術家開始設法還原先前被紅衛兵破壞的建築物、藝術品、文物,以恢復上海的城市風貌[3]。1980年代後期,上海政府當局決定批准原址重建普希金像,這個決定備受文化界人士讚賞[5][7]。有參與重建工作的人員認為,上海政府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彌補文化大革命時的破壞,讓上海恢復開明城市的形象[3]。重建的普希金像由華東師範大學教師高雲龍齊子春創作[7]。創作過程中,附近的居民經常就如何恢復雕像原貌向創作團隊提出建議,並提供雕像遭到破壞以前的照片[3]。普希金像重建歷時九個月,在1987年8月落成[3]。第二次重建後的普希金像在上海城市雕塑40年評獎活動中獲得三等獎[1]

1989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華,期間到訪了上海普希金像,並向雕像獻花[5][13]

2007年8月28日,普希金像列入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14]。2011年,入選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15]

結構[編輯]

第二次重建後的普希金像高5.55米,分為半身像、碑座、平台三部分。半身像高0.9米,以銅製成。平台高0.45米,為圓形踏步平台。碑座高4.2米,正面有「俄國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維奇普希金紀念碑」字樣,左側用俄文寫上普希金生卒年月,右側用中文寫上雕像重建年月。[1][7]

普希金像在第二次重建前本來坐南朝北,但第二次重建時改成坐北朝南。這是因為朝南的採光會較朝北更好,令雕像視覺效果更美觀,而且中國傳統崇尚朝南,地位尊貴者會面向南方,房子、廳堂、窗戶、宮殿也以朝南為佳。[3]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第七节 园艺雕塑.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2. ^ 王榮華. 上海大辞典: 社会篇, 文化篇.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1485. ISBN 978753262330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Лариса Черникова. История одного памятника. Русский клуб в Шанхае. 2011-06-18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4. ^ 草嬰. 我与俄罗斯文学: 翻译生涯六十年. 文滙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6763421. 
  5. ^ 5.0 5.1 5.2 5.3 5.4 夏智定. 在普希金銅像前. 大公網. 2015-05-10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6. ^ 曹勝梅. 俄国诗人普希金纪念像在沪落成仪式. 上海市檔案局. 2012-09-20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7. ^ 7.0 7.1 7.2 7.3 7.4 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 354. 
  8. ^ 8.0 8.1 顧征南. 1947年:我参加普希金铜像揭幕典礼. 上海灘. 2007, (3). 
  9. ^ 沪沉默纪念鲁迅忌辰 苏侨重建普希金铜像. 人民日報. 1947-11-26. 
  10. ^ 旅游天地 (1-6).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3. 
  11. ^ 肖復興. 孤独的普希金. 1993-10-28. 
  12. ^ 朱大可. 城市雕塑的命运. 萬科周刊. 2002. 
  13. ^ 上海公安志/第十八编 武装警察/第二章 内卫执勤/第一节 警卫首长、机关、外宾和集会安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5月18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一行在上海會見有關領導,到桃江路東平路口普希金像前獻花,參觀閔行開發區等 
  14. ^ 徐汇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 2011-11-08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15. ^ 《上海文化年鑑》編輯部編. 上海文化年鉴 2012年. 《上海文化年鑑》編輯部. 2012.10: 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