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緯 (高都郡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緯(?—?),一名世緯[1]趙郡元氏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人,出自趙郡李氏西祖,唐朝官員。

生平[編輯]

李緯襲父爵高都郡公,在唐朝歷任宗正卿衛尉卿司農卿金紫光祿大夫、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都督、戶部尚書太子詹事、懷洛蒲三州剌史[2]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前往翠微宮,六月癸未(647年8月4日),唐太宗任命司農卿李緯出任民部尚書,當時太子太傅、梁國公房玄齡在京城留守,恰巧有從京城去翠微宮的人,唐太宗問他說:「房玄齡聽說李緯出任尚書有什麼看法?」 這個人說:「房玄齡只是說李緯的鬍鬚好,更沒有其他的話。」唐太宗立刻改任命李緯為洛州刺史[3][4][5][6][7]。李緯死後,朝廷贈予秦州都督,諡號[8]

家族[編輯]

曾祖[編輯]

  • 李徽伯,東魏黃門郎、使持節、衛大將軍、陝州刺史、都督冀定瀛相殷五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尚書令、司徒公、固安縣開固伯[2]

祖父[編輯]

  • 李子雄,隋朝輔國將軍、平東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通直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使持節、豪州剌史、鴻臚卿,進爵高都公、河北道行台兵部尚書[2]

父親[編輯]

  • 李公挺,隋朝右領軍府司馬、高都郡公[9]

兄弟[編輯]

  • 李世辯,唐朝真定縣縣令[9]
  • 李俊,唐朝揚州大都督府兵曹參軍、汴州封丘縣易州易縣舒州太湖縣三縣令、朝議郎行商州司馬、上騎都尉[2]

子女[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毛漢光.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三集》. 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3年2月: 562. ISBN 9787501373000 (中文(繁體)). 
  2. ^ 2.0 2.1 2.2 2.3 《全唐文·卷二百一·開業寺碑(並序)》:夫八龍荀里,榮問在於當年;駟馬於門,餘慶消於終古。亦有漢將軍之甲第,磨滅成空;魯司寇之華堂,摧殘已盡。豈不以泡露倏忽陵谷遷移,寂寥千栽,煙塵四合。雖復武陵洲曲,時逢李衡之樹;山陽苑中,頗見嵇康之竹,意未能激揚真界,取大壯於龍宮,欽崇妙境,授全模於象塔。是用神居肅穆,靈德支持,縱石盡而猶存,與金剛而不壞。鞠遺蹤於茂草,彼或未思攀,勝果于堅林。 我誠先覺,開業寺者,後魏黃門郎、使持節、衛大將軍、陝州刺史、都督冀定瀛相殷五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尚書令、司徒公、固安縣開固伯李公舍山第之所立也。其地則前臨漳水,金鳳騁光而振儀;卻負常山,玉馬騰姿而絕影;東瞻峻堞,宛若香城;西據崇岩,依然雪嶺;蓋全趙之勝地焉。公諱裔,字徽伯,趙郡元氏人也。圭璋盛德,代資卿相之材;鐘鼎貴游,人負河山之氣。便繁竹使,入天門而上八重,密勿槐庭,登太階而步三級。朱輪趨闕,拜天子於南官;黃閣當衢,肅群公於北里。位望隆矣,歡娛極矣。乃喟然嘆曰:假使門兼萬石,不能遣生滅之源,家累千金,不能去吉凶之域,以為同生者。物異物者,超生滯教者。方離方者,會教挹三明而豁悟,乘八正以虛求。爰貶泰於豐家,庶推煩於朽宅。及其高台未毀,曲池猶浚,迥季倫之業,作須達之國。昔我宴居,今成法宇。變歌粱於月殿,即下梵塵;移舞觀於花台,還飄淨雪。八功德水,波通西舍之池;四禪定林,影庇東鄰之樹。爾其考輪奐,度崇高,或仍舊而標跡,或唯新而廣制。隨方授矩,基階因巨壑之形;審曲裁規,垣院取重巒之狀。岹嶢香閣,涌地神行;窈窕禪樓,中天化立。千門遠閌,當斷岫而全開;百拱危承,隱連峰而半出。垂珠綴玉,日月迥薄於山窗;刻賢圖龍,風雲吐納於岩棟。優填靈匠,盡變態而無窮;闍崛真容,極尊嚴而有睟。青蓮目湛,猶縱觀於南浮;丹果唇開,似微言於西竺。詭狀千名而竟出,殊姿萬計以爭陳。觸類長之能事畢矣。 先是有沙門僧明、曇寶等,並不知何許人屬。魏氏之遷都,隨孝文而戾止。成以冥通,勝范夙證,良緣非聲聞,乘是菩薩行。洞機靈於物表,屈形相於人間。睹茲願力,共謀經始。當由道資冥助,故使天降異人。大矣哉,諒福庭之最也。於彼延昌之末,錫其偃角之名。孝昌年際,改為隱覺。自魏歷齊,僧徒彌廣,德均鶖鷺,數若稻麻。洎乎周季,道消芟夷,像教斯虐,主之稱亂甚魔王之。未降。四韋八藏之文,咸淪汲冢,飛錫乘杯之侶,悉陷秦坑。遂使多寶湮覆,支提廢毀,散給勛臣,以充園第,可為長嘆息矣!公之嫡孫、襲固安伯祖元,締感遺墟,果蒙恩賜。城侔越國,淨王多後嗣之家;地擬齊厘,晏子據先臣之宅。既而蒼精失御,赤運登符,大弘妙有,廣標靈剎。慧日昏而還曙,法流塞而更通。祖元復舍舊居而為淨域。北堂安寢之處,重扇玄風;東閣招賢之所,再流清唄。遂能上聞旒纊,光動絲綸。以公淨業攸開,更以開業為稱首。俄而毀室雲謝,波旬縱慝,寰中法侶,盡嬰徐地之災,海內仁祠,多溺滔天之浸,唯此靈構巋然獨存。因大聖之依憑,威傾六賊;賴諸天之守護,壤隔三災。苟非至德通神,奇工入妙,其孰能與於此也。皇明首出,大拯橫流,縶醉象而定昆陽,斬毒龍而清冀野。反淳風於上葉,集甘露於中枝。都畿壯而帝服開,國土淨而天冠敞。蜂台功漢,方演化於時和;鳳剎臨雲,尚韜名於朝命。祖元第二子維摩,武德年中趙定二州別駕。屬乾坤漸泰,曦望初華。攀龍之茂績既宣,展驥之休聲克著。永言堂構,題目闕如。屢有申聞情逾懇至,重使澤流。玄地金輪轉北走之途;渙發紫泥,銀榜照東方之國。粵以貞觀四年,還賜舊額,為開業寺也。上座圓徹,寺主圓鏡,都維那道英,大德僧道寬、智辯、圓一、圓真、道通、慈倫、道名等並董修戒范,持護律儀。騰逸氣於三空,泛仙舟於八解。鳩摩羅什望景傾魂,雁門慧遠聞風動色。且夫難捨能舍,達人隆百代之基,從明入明,君子積萬年之祚。 誠哉!斯道信而有徵。公第五子子雄,隋輔國將軍、平東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通直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使持節、豪州剌史、鴻臚卿,進爵高都公、河北道行台兵部尚書。曾孫緯,皇朝宗正、衛尉、司農三寺卿、金紫光祿大夫、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都督、戶部尚書、太子詹事、懷洛蒲三州剌史、襲高都公。緯弟俊,皇朝揚州大都督府兵曹參軍,汴州封丘、易州易縣、舒州太湖三縣令,朝議郎行商州司馬,上騎都尉。箕裘遞襲,憑蔗而彌昌;黻冕相承,托檀波而轉盛。大仙幽贊,卿長則累葉無慚;大覺顯仁,公侯則連華必復。詎比夫謝家遺宅,徒擬甘棠,韓國舊台,空傳酸棗而已。但此寺爰初締茸,迄乎崇麗。公又發弘誓,願圖徽曠劫,乃建豐碑,將符鏤鼎。嗟乎!十烏傾日,二鼠催年,空留白凡之名,未勒黃金之字。俊第八子、宣德郎、行本州錄事、參軍事、雲騎尉崇哲,即公之玄孫也。風神秀嶷,器業甄明。發揮經史,抑揚詞翰。申鴻漸於上藩,屈鵬博於中錄。雖榮殊作牧褰檐之位,未登而仕,必還鄉衣錦之游。斯在欽唯舊德,祗若先功。望鹿園而拜首,登鷲山而禮足。於是仰挹緇徒,傍詢碧礎,翦荒苔而相質允屬謀孫,訪麗藻而披文無遺小子。乃命從侄尚一制文焉。尚一學謝探微,詞慚析妙。謝安庭序,叨承白雪之篇;韋孟宗祧,敢述彤弓之詠。庶使家風入偈,抗佛土以飛英;祖德惟真,積僧祗而不朽。重宣此義,乃為銘曰: 美哉東墅,奐乎西第。榮觀一時,湮沉千歲。邪山易擁,愛河難濟。徒徇假名,競迷真諦。(其一) 達人藹藹,情洞如如。爰推別業,式建精廬。跨谷彌阜,乘危躡虛。傍通碣館,直抵漳渠。(其二) 凌雲之構,匪日而就。廣制彌新,崇基即舊。虬檐吐崿,鳳甍銜岫。月落上楹,星迥中霤。(其三) 有周滅德,怠棄真寶。眷彼伽藍,咸成鞠草。洎於赤帝,紹隆玄道。弊風一革,慈雲再造。(其四) 漢東鹿走,燕南狼藉。毒被玉城,災延帝石。四魔怙亂,三乘泯跡。獨此招提,居然不易。(其五) 功符化造,事葉神憑。妙物凝粹,真人效征。皇家鳳舉,帝室龍興。一戎底定,五濁攸征。(其六) 法門即辟,淳源載返。道賁艿山,恩孚柰苑。雞峰仞積,鶴池波偃。地絕風塵,人多林遠。(其七) 七州論德,四牡標榮。猶嬰有待,豈悟無生。我祖騰懿,天師配明。還因梵筆,永播家聲。(其八)
  3. ^ 《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二十一年,太宗幸翠微宮,授司農卿李緯為民部尚書。玄齡時在京城留守,會有自京師來者,太宗問曰:「玄齡聞李緯拜尚書如何?」對曰:「玄齡但云李緯好髭鬚,更無他語。」太宗遽改授緯洛州刺史,其為當時準的如此。
  4. ^ 《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二十一》:帝在翠微宮,以司農卿李緯為民部尚書,會有自京師來者,帝曰:「玄齡聞緯為尚書謂何?」曰:「惟稱緯好須,無它語。」帝遽改太子詹事。
  5. ^ 《貞觀政要·卷三·擇官第七》:貞觀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宮,授司農卿李緯戶部尚書。房玄齡是時留守京城。會有自京師來者,太宗問曰:「玄齡聞李緯拜尚書,如何?」對曰:「但云『李緯大好髭鬚』,更無他語。」由是改授洛州刺史。
  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八》:癸未,以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時房玄齡留守京師,有自京師來者,上問:「玄齡何言?」對曰:「玄齡聞李緯拜尚書,但云李緯美髭鬢。」帝遽改除緯洛州刺史。
  7. ^ 《資治通鑑考異》:考異曰:唐歷云:「居無何,改緯太子詹事。」今從舊傳。
  8. ^ 《唐會要·卷七十九》: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追補前過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贈司徒、應國公武士彠,贈荊州大都督、吳興縣公沈叔安,贈并州大都督、芮國公豆盧寬,贈幽州都督、燕國公于志寧,贈秦州都督、高都郡公李緯,贈幽州都督、范陽郡公盧承慶,贈洛州長史裴懷節,贈并州都督、北平縣公張行成,贈越州都督高智周,贈隴州刺史、會稽郡公於德方,梓州刺史李震,贈太子少師徐浩,贈太傅何進滔,贈左散騎常侍王質。
  9. ^ 9.0 9.1 唐華全, 《读《开业寺碑》兼谈中古大族赵郡李裔家支的兴衰》,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 2009年, (第2期): 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