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給巴爾石頭城

座標6°9′53.80″S 39°11′55.64″E / 6.1649444°S 39.1987889°E / -6.1649444; 39.1987889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桑給巴爾石頭城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Stone Town of Zanzibar(英文)
La ville de pierre de Zanzibar(法文)
位置 坦桑尼亞非洲
標準 (2), (3), (6)
參考編碼173
登錄年份2000(第24屆會議
坐標6°9′53.80″S 39°11′55.64″E / 6.1649444°S 39.1987889°E / -6.1649444; 39.1987889

桑給巴爾石頭城(英語:Stone Town斯瓦希里語Mji Mkongwe)是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的主要城市桑給巴爾市的老區之一。石頭城與新城恩格阿姆博(斯瓦希里語Ng'ambo)相對應,意為「另一側」,位於桑給巴爾群島的主島安古迦島的西海岸。本城早前是桑給巴爾蘇丹國的首都,歷史上是香料貿易和19世紀的奴隸貿易中心,殖民統治時期它仍在桑給巴爾有重要的地位。

石頭城在東非的歷史和藝術方面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它的建築,尤其是19世紀及其之前,主要受斯瓦希里文化的影響,此外像摩爾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歐洲文化等都或多或少產生了影響。2000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石頭城的遺產,當地也是坦桑尼亞重要的旅遊地,與此相關的旅遊產業相對比較發達。[1]

歷史[編輯]

中世紀桑給巴爾[編輯]

有關「桑給巴爾」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愛利脫利亞海周航記》(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其中提及的Menuthias島被認為是今日桑給巴爾[2]。桑給巴爾,類似附近的海岸地帶,於公元一千紀期間遷入了班圖人。近期在桑給巴爾西北角的Fukuchani考古發現,表明6世紀已存在定居的漁農業社會。發現的大量抹灰籬笆牆表明有木造建築。而且還發現了貝殼珠、磨珠機和鐵渣。有證據顯示當地有限度地參與了長途貿易:已發現少量進口陶器,不到總陶器發現量的1%,主要是從波斯灣地區來的,其歷史可追溯至5至8世紀。與姆科托尼(Mkokotoni)和達累斯薩拉姆等當代遺址的相似之處表明,社區已形成統一的群體,發展成沿海海洋文化的第一個中心。考古證據推論約於八至十世紀時桑給巴爾已成為東非斯瓦希裏海岸印度洋貿易據點的中心。[3]

香加尼(Shangani),發展成石頭城以前的漁村,只是微不足道的11世紀斯瓦希里遺址。八至十六世紀時,更大的市鎮,包括溫古賈烏庫(Unguja Ukuu)、基濟姆卡濟(Kizimkazi)和通巴圖人(Tumbatu),是島的主要勢力。葡萄牙人於16世紀初在香加尼興建了一座教堂,而到了17世紀中葉溫古賈北部的女王又在這建造了一個房子。17世紀,桑給巴爾人和奔巴人將葡萄牙人趕走時,當地貴族邀請阿曼蘇丹在當地行使政治權力,以換取對葡萄牙報復的保護。葡萄牙教堂的一部分改建成阿曼要塞,駐有50名士兵。蘇丹還任命了地方總督,但政治權力仍主要歸屬於姆維尼·姆庫烏(Mwinyi Mkuu),當時的法蒂瑪女王。[4]

在附近奔巴島的發掘工作,尤其是在拉穆群島的Shaunga的發掘工作,為建築發展提供了最清晰的畫面。最早期的建築是木造的(約1050年),後來用上泥土和珊瑚壁(約1150年)。這些房屋不斷用更加永久的材料重建。到了13世紀,房屋是用石造的,並用泥漿粘合,而14世紀出現用石灰粘結石材。只有較富裕的貴族會建造石和石灰製的房屋,這種材料的強度允許了平屋頂,而大多數人口則居住在與11世紀和12世紀類似的單層茅草房中。根據湯姆·米德爾頓(Tom Middleton)和馬克·霍頓(Mark Horton)的說法,這些石屋的建築風格沒有阿拉伯或波斯元素,應被視為當地本土建築的完全本土化發展。雖然桑給巴爾石頭城的許多建築在阿曼統治期間進行了重建,不過附近的遺址闡明了斯瓦希里和桑給巴爾在15世紀之前的建築總體發展。[5]

阿曼統治[編輯]

從1871年到1875年的石頭城手繪,顯示了古堡和宮殿。

石頭城坐落在天然港口旁,葡萄牙人是最早涉足桑給巴爾島的歐洲人。葡萄牙人統治該島超過2個世紀,並開始建造石頭城的第一個石造結構——古堡(The Old Fort)。[6]但是,到了17世紀末,阿曼蘇丹國佔領了該島,並完善了防禦工事,以防止未來的襲擊。第一批石頭城的石建築可能於19世紀30年代開始興建,取代古堡周圍的舊有漁村。[7]當時,阿曼蘇丹國控制了桑給巴爾群島蒙巴薩斯瓦希裏海岸

1840年,阿曼蘇丹賽義德·本·蘇爾坦把朝廷從本土的馬斯喀特遷到石頭城,從此石頭城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先後充當阿曼和桑給巴爾蘇丹國的首都。隨着英國取締印度洋的奴隸貿易,蘇丹國首當其衝。馬斯喀特經濟陷入困境,許多阿曼人移民到桑給巴爾。島上阿拉伯人口增加促進了進一步的發展,而石頭城開始建造更多的建築物。此外,還建造了宏偉的王室建築,如奇蹟屋(The House of Wonders)和蘇丹皇宮。因為阿曼王室的王位繼承紛爭,到了1861年,桑給巴爾和阿曼分開了,而桑給巴爾成為馬吉德·本·賽義德統治的獨立蘇丹國。

在19世紀,石頭城繁榮發展成一個貿易中心。它以香料(主要是丁香)和奴隸的貿易而聞名。大概到了世紀中葉,蘇丹國與英國人有了緊密關係。例如戴維·利文斯通,他於1866年留了在石頭城,準備最後一次在東非內陸探索。[8]在同一時期,由於該城的激烈商業活動,形成了多個來自阿曼波斯印度的移民社區。桑給巴爾蘇丹鼓勵外國商人移民,這些商人變得非常富有,並定居在市內,為這裏的建築帶來了多樣性。[9]

殖民控制[編輯]

1896年英桑戰爭英國海軍轟炸的影響

到了世紀末,桑給巴爾在東非的大陸領地在英國德國的合謀下已皆盡喪失。1890年,伴隨着《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桑給巴爾淪為了英國保護國[10]1896年,桑給巴爾阿曼人突然叛亂,反對英國統治,引發了英桑戰爭,這場戰爭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短的戰爭:蘇丹在皇家海軍對石頭城進行了45分鐘的海上轟炸後投降。[11]

在英國保護時期,蘇丹仍然保留了一些權力,而石頭城仍然是非正式貿易的一個相對重要的貿易中心。儘管該城以前有一條小型鐵路,但英國人還是修建了一條從該城到Bububu村的鐵路。英國人沒有為該城的重大發展提供資金,而是讓蘇丹在石頭城管理島嶼事務。[12]英國給予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作為東非貿易站的特權。

桑給巴爾革命[編輯]

1964年,石頭城是桑給巴爾革命的戰場,這場革命導致蘇丹被廢黜,誕生由非洲-設拉子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政府。革命導致2萬多人被殺,難民,特別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逃離了該島。[13]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拋棄了島上的所在東西,而非洲-設拉子黨立刻把他們留下的舊房子改造成公眾建築。1964年當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合併組建坦桑尼亞時,石鎮保留了桑給巴爾首府和政府所在地的作用,桑給巴爾獲宣佈為新國家的半自治部分。

地理[編輯]

石頭城和石頭城港口的鳥瞰圖
奧斯卡·鮑曼所製的桑給巴爾市地圖,1892年

石頭城大致位於安古迦島的西海岸,桑給巴爾海峽處向外突出的海角位置。與本地隔海相望最近的城市是西南方向大陸上的巴加莫約[14]。石頭城是桑給巴爾市的一部分,市內包括新城恩格阿姆博(Ng'ambo),它大部分在石頭城東南方向延伸入安古迦島內陸。石頭城與的恩格阿姆博的抽象邊界是一條叫「Creek Road」的大街。[15]

人口[編輯]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870 估計10,000—    
194816,698+67.0%
195818,179+8.9%
197815,493−14.8%
198815,854+2.3%
200815,000−5.4%
2016 估計16,000+6.7%

交通[編輯]

石頭城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小巴,並配有一個小型機場,主要飛往坦桑尼亞大陸的阿魯沙達累斯薩拉姆等城市,此外也有前往內羅畢蒙巴薩約翰內斯堡等非洲主要城市的航班。石頭城的港口每天九時半,十二時半跟三時半發船,可以到達達累斯薩拉姆和奔巴島[16]

世界遺產[編輯]

桑給巴爾石頭城於2000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登錄面積96 ha,緩衝區面積85 ha。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裏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名人[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東非的世界文化瑰寶——桑給巴爾石頭城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5-15.,亞太日報,2013年4月24日
  2. ^ Hashim, Nadra O. Language and Collective Mobilization: The Story of Zanzibar. Lexington Book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VFYmNO7BeEC&pg=PAxi. 2009-06-16 [2018-04-06]. ISBN 97807391370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 ^ Horton, Mark and Middleton, Tom. "The Swahili: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a Mercantile Community." (Oxford: Blackwell, 2010), 46.
  4. ^ Charles River Editors. "Zanzibar: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off the Coast of Africa." (Charles River Editors, 2016)
  5. ^ Horton, Mark and Middleton, Tom. "The Swahili: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a Mercantile Community." (Oxford: Blackwell, 2010), 119.
  6. ^ Zanzibar Ngome Kongwe - Zanzibar Old Fort, Zanzibar Excursions. www.utalii.com.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7). 
  7. ^ Zanzibar Stone Town Introduction. zanzibar.cc. [3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0). 
  8. ^ Dr. David Livingstone - exploring Africa and searching for the source of the nile - doctor Livingstone I presume. Crawfurd Homepage.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2-08). 
  9. ^ Discovering the Rich Hi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World in Zanzibar. ultimatehistoryproject.com.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10. ^ Wilhelmine Germany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1890-1918 Anglo-German Treaty [Heligoland-Zanzibar Treaty] (July 1, 1890) (PDF). germanhistorydocs.ghi-dc.org/. German History in Documents and Images. [3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23). 
  11. ^ The Shortest War in History - The Anglo Zanzibar War. www.historic-uk.com.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12. ^ HISTORY OF ZANZIBAR. www.historyworld.net.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13. ^ The forgotten genocide of the Zanzibar revolution - Speak Magazine. Speak Magazine.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美國英語). 
  14. ^ Map of Stone Tow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6.
  15. ^ An introduction to Zanzibar Town.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16. ^ Zanzibar Ferrie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