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馬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勞斯·馬格努斯所繪《海洋地圖英語Carta marina》中的比亞馬蘭(Biarmia)

比亞馬蘭古諾斯語Bjarmaland,也拼寫為BjarmlandBjarmia拉丁語Biarmia古英語Beormaland[1]是維京時代以來北歐傳奇中提及的領土,直到16世紀才在地理記錄中提及。通常被認為是指白海南岸和北德維納河的盆地及周邊的一些地區。如今這些領土是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科拉半島的一部分。

前往比亞馬蘭的北歐航海者[編輯]

Ohthere的航行路線

根據《Voyage of Ohthere》(約公元 890 年)中的記載,挪威商人Ohthere英語Ohthere of Hålogaland向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報告說,他沿着北部海岸航行了15天,然後向南航行,最後到達一條大河,可能就是現在的北德維納河。在大河河口處居住着比亞馬蘭人,他們與游牧的薩米人不同,是定居的族群,他們土地富饒而人口眾多。 Ohthere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他說這語言類似於薩米人的語言。比亞馬蘭人將他們的國家以及與其接壤的其他國家的情況告訴Ohthere。

後來又有人進行了幾次從挪威到比亞馬蘭的探險。血斧埃里克於920年進行了一次維京探險,挪威的哈拉爾二世哈康·馬格努森又於1090年進行了一次維京探險。

Thorir Hund英語Thorir Hund和朋友的遠征最為人熟知,他們於1026年抵達比亞馬蘭。他們開始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併購買了大量毛皮,然後他們假裝離開。後來,他們秘密上岸,並掠奪了墓地,那裏是比亞馬蘭人豎立了他們的神Jómali塑像的地方。神像的膝蓋上有一個盛有銀的碗,脖子上掛着一條貴重的鏈子。Thorir和他的手下設法帶着豐厚的戰利品逃離了比亞馬蘭人的追擊。

地點[編輯]

比亞馬蘭這一地名出現在古諾斯語文學中,可能指的是阿爾漢格爾斯克目前所在的地區[2],在過去是比亞馬蘭人的定居地。這個名字的首次出現是在約890年Ohthere的旅行記述中[3]

彼爾姆人這個名稱出現在最古老的羅斯文獻《往年紀事》(1000年—1100年)中。此外還列出了其他烏拉爾部落的名稱,包括一些薩莫耶德人以及維普斯人馬里人莫爾多瓦人楚德人

德國歷史學家不來梅的亞當(11世紀)和冰島人斯諾里·斯蒂德呂松(1179年—1241年)在《Bósa saga ok Herrauðs》中也使用了比亞馬蘭這一地名,記載其河流流向甘德維克海英語Gandvik。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所指的比亞馬蘭是否與《Voyage of Ohthere》中的比亞馬蘭相同。 比亞馬蘭人的神「Jómali」的名字與大多數芬蘭語言中的「上帝」一詞非常接近,以至於比亞馬蘭人很可能是一個芬蘭語群體。事實上,從未有人在嚴肅的研究中提出屬於其他語族。[1]

瑞典製圖師烏勞斯·馬格努斯在其繪製的《海洋地圖英語Carta marina》中將比亞馬蘭的位置標註在科拉半島,而瑞典人文主義者Johannes Schefferus(1621-1679 年)則認為其位於拉普蘭

比亞馬蘭人名字的由來[編輯]

比亞馬蘭人與現今居住的任何人群沒有直接關聯,但他們很可能是白海地區的一個單獨的芬蘭語群體。俄羅斯北部方言中的地名和借詞表明,該地區曾經居住着講芬蘭語的人口。俄羅斯編年史也提到了與芬蘭-烏戈爾語族相關的地區的人群。[1]

因此,許多歷史學家認為「beorm」和「bjarm」這兩個術語源自烏拉爾語系單詞「perm」,指的是「旅行商人」並代表古彼爾姆文化[4]。然而,一些語言學家認為這個理論只是推測[5]

最近對俄羅斯北部方言中烏拉爾語底層的研究表明,除了彼爾姆人之外,還有其他幾個烏拉爾語群體曾定居於比爾馬蘭,據推測其中包括白卡累利阿人、薩米人和克文人[6]。根據Helimski的說法,他將公元1000年在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所說的語言稱之為「Lop'」,與薩米語密切相關,但又有所不同[7]。這完全符合Ohthere的說法。

比亞馬蘭人的貿易範圍達到了東南部伏爾加河旁的保加爾市,比亞馬蘭人還與從波羅的海地區向南探險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和芬諾斯坎底亞人進行了互動。[4]

背景[編輯]

現代歷史學家認為,比亞馬蘭人的財富是來自於他們沿北德維納河卡馬河伏爾加河,到保加爾和南部其他貿易定居點進行貿易。沿着這條路線,比亞馬蘭人用毛皮和海象牙交換銀幣和其他商品。事實上,現代彼爾姆邊疆區的墓地是伊朗薩珊王朝粟特銀器最豐富的來源[8][9]。再往北,比亞馬蘭人與薩米人進行貿易。

比亞馬蘭人於13世紀衰落,他們成為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附庸。當許多斯拉夫人為逃離蒙古人的入侵,向北逃到白湖城和比亞馬蘭時,流離失所的比亞馬蘭人向挪威尋求庇護,1240年挪威國王哈康四世向他們授予馬蘭根峽灣英語Malangen (fjord)周圍的土地。對比亞馬蘭造成更重大打擊的可能是,隨着十字軍東征開始後,貿易路線轉向更西或大幅向南轉移。

諾夫哥羅德人在13世紀初建立大烏斯秋格,成為比亞馬蘭人強大的貿易競爭對手。在14和15世紀,越來越多的波默爾人抵達該地區,這導致了斯拉夫人對比亞馬蘭人的最終征服和同化。

名稱的後續使用[編輯]

二戰中的挪威吉斯林政權計劃在巴巴羅薩行動成功之後在俄羅斯北部建立挪威殖民地,並將其命名為比亞馬蘭,但這一計劃從未實現。[10]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Joonas Ahola; Frog; Clive Tolley (編). Fibula, Fabula, Fact – The Viking Age in Finland. Vantaa: Studia Fennica. 2014: 195–212. ISBN 978-952-222-603-7. 
  2. ^ Mythical Lands of Russia, Part 2: Bjarmia. Russia-InfoCentre (russia-ic.com).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3. ^ Ohthere's voyage to Bjarmalan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riginal text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4. ^ 4.0 4.1 Steinsland and Meulengracht 1998: 162.
  5. ^ Janne Saarikivi: Substrata Uralica. Studies in Finno-Ugric substrate in northern Russian dialec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artu 2006: 28 (online text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08-30.)
  6. ^ Saarikivi 2006: 294–295.
  7. ^ Helimski, Eugene. The "Northwestern" group of Finno-Ugric languages and its heritage in the place names and substratum vocabulary of the Russian North. Nuorluoto, Juhani (編). The Slavicization of the Russian North (Slavica Helsingiensia 27) (PDF). Helsinki: Department of Slavonic and Bal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2006: 109–127 [2021-08-11]. ISBN 978-952-10-285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8-30). 
  8. ^ Stroganoff - collectors of antiquities in Perm. ARTinvestment.RU. 2010-11-28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9. ^ Svetlana Kameneva. Enigmatic relationship of Ancient Ural Culture And Sassanid dynasty (PDF). Iran Zamin (Vancouver: The Ancient Iranian Cultural & Religious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2–4.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8-09). 
  10. ^ Norway's Nazi Collaborators Sought Russia Colonies. The Associated Press. Oslo, April 9, 2010 (article on Fox News).
  • Steinsland, G. & Meulengracht Sørensen, P. (1998): Människor och makter i vikingarnas värld. ISBN 91-7324-591-7
  • Тиандер К.Ф. Поездки скандинавов в Белое море. [Voyages of the Norsemen to the White Sea]. Saint Petersburg,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