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注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代青花執壺檀香山藝術博物館
北宋景德鎮湖田窯影青釉注子注碗,1964年安徽省宿松縣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注子通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國家一級文物,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燒造的最高水平[1]

注子,一名酒注子,特指中國傳統之執壺中用於盛酒和溫酒用途者,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可置於多有配套的注碗中以溫酒。朝鮮又稱為瓶型酒煎子(韓語:甁形酒煎子병형 주전자)。 注子始於晚唐,盛行於五代至宋元時,多為瓷質或金屬質(金、銅),形狀與(古代盛燈油的長頸油壺)相似,大腹,上有蓋,旁有嘴和柄,一側按流,另一側附柄,去柄安系者稱為偏提[2]。唐代中期多為鼓腹、盤口短頸、短流,其身豐滿圓渾,流呈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流與柄在五代時逐漸加長,宋代器身趨向瘦長,多呈瓜棱形,流口與柄等高[3]

中國燒制注子的著名窯址有唐代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釉貼花、釉下彩繪及郟縣窯黑釉藍斑,宋代景德鎮窯[4]。成套的注子、注碗在宋墓中多有出土,因配套使用,兩器多在一窯內燒成,形體通常諧調一致[5],注碗的造型,如大小及裝飾花紋均依注子的尺寸和形式而定。

《事始》曰: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雖數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無遺滴。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䓨,而蓋、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後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
——唐·李匡乂資暇集·注子偏提》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温碗 》. 安徽博物院. [2014-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2. ^ 林序達、段啟明.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 ^ 林正秋、徐海榮. 《中国饮食大辞典》.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1. 
  4. ^ 方愛平、姚偉鈞. 《中华酒文化辞典》.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5. ^ 徐海榮、張學舒、王文光、陳靖顯等. 《中国酒事大典》.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2. 
  6. ^ 虞雲國、陳江、王松齡. 《宋代文化史大辞典 (下册)》. 北京: 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