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浮塵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浮塵根佛教術語,又作扶塵根。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前五根。五根有兩種:一是浮塵根、另一則是勝義根[1]
浮塵根指的是在有情身外表,而令人眼睛可見的眼球、皮膚、耳、鼻等的器官[2]
屬於色法的一類,所以也是色蘊,由四大麤色所組成,相對勝義根來說是屬於較粗重、外顯的一類色法。[3]

浮塵根的內容

[編輯]
  • 眼:如蒲萄朵
  • 耳:如新卷葉
  • 鼻:如雙垂爪
  • 舌:如初偃月
  • 身:如腰鼓顙[4]

參考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2:「根有二種一勝義根即清淨四大所造屬不可見有對色二浮塵根是外四大所造屬可見有對色為勝義所依。」(CBETA, X11, no. 267, p. 105, b7-9 // Z 1:16, p. 443, b6-8 // R16, p. 885, b6-8)
  2.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秖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CBETA, T19, no. 945, p. 107, a12-15)
  3. ^ 《宗鏡錄》卷53:「問。根以何為義。 答。根者。即五根。有增上出生義故。名之為根。於中有清淨五色根。有扶塵五色根。若清淨五色根。即是不可見有對淨色。以為體性。能發生五識。有照境用故。若扶塵五色根者。即扶清淨根。能照其境。自體即不能照境。為扶塵根。是麁顯色故。不妨與清淨根為所依。五蘊論雲。根者。最勝義。自在義。主義。增上義。是為根義。云何眼根。謂以色為境。淨色為性。謂於眼中一分淨色。如淨醍醐。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乃至身根以觸為境。並淨色為性。無即不生。」 (CBETA, T48, no. 2016, p. 725, a20-b2)
  4.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覽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CBETA, T19, no. 945, p. 123, a24-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