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仲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溫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陽宋朝初年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宋真宗時參知政事。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中進士,為大理評事,通判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轉任秘書丞,知汾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陽市),坐事除名。得呂蒙正援引,不久復職。端拱元年(988年)拜右正言、直史館、判戶部憑由司。端拱三年(991年),拜工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知三班院。建議赦免黃河北部地區賦役,宋太宗採納。淳化二年(991年)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淳化四年(993年)罷知秦州,經營大洛、小洛門寨,親率兵巡視諸砦,以威信勸諭酋長,安撫羌戎,深得其心。後來,歷知鳳翔府興元府江陵府,加給事中。至道三年(997年)以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副相)。咸平元年(998年),拜為禮部尚書,罷執政,出知河陽。咸平二年(999年),知開封府。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擔任戶部尚書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為昭文館大學士,任命剛下就去世了,贈尚書左僕射諡號恭肅。和寇準並稱溫寇。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266》,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