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沙伊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伯恩哈特·溫沙伊特Bernhard Windscheid,1817年7月26日—1892年10月26日),也譯作溫德沙伊德溫德賽溫德希德,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法學家之一。

生平[編輯]

出生和教育[編輯]

溫沙伊特生於杜塞爾多夫。最初在柏林學習語言學,但在聽了薩維尼的課程之後,受薩維尼的影響旋即決定改學法學。在1834到1836年間他先後在柏林波恩學習法學,後來在1836年返回柏林結束了本科課程。1837年他通過了第一次司法考試,隨即在杜塞爾多夫的邦法院(Landgericht)擔任實習法官。

學術道路[編輯]

溫特沙伊德於1838年12月22日在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De valida mulierum intercessione」。1840年在波恩通過了教授資格論文答辯,題目是「Zur Lehre vom Code Napoléon von der Ungültigkeit der Rechtsgeschäfte」。自那時起,他作為編外教授(außerordentlichen Professor)在波恩講授羅馬法和法國法。1847年以後,他先後在巴塞爾大學,1852年起在格萊夫斯瓦爾德大學,1857年起在慕尼黑大學、1871年起接替凡格羅夫(Adolph von Vangerow)於海德堡大學任教。1874年溫沙伊特從海德堡轉到萊比錫大學任教直到去世。

功績[編輯]

由於在同時代的法學者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根據巴登邦的提議,溫特沙伊德在1874年成為了《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起草委員會成員,並在第一委員會任職到1883年。由於溫特沙伊德的主要觀點是,德意志帝國應當把羅馬法作為整體全部接受,因此他的經典著作三卷本《潘德克頓法教科書》(Das Lehrbuch des Pandektenrechts,第一版出版於1861年)對民法典第一草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這本教科書對羅馬法的描繪是如此的清楚透徹、條理明晰,以至於在1900年《德國民法典》生效之前,它甚至起着代法典的作用。這本教科書對學說彙纂Pandekten)進行了嚴格而系統化的描述,完全為滿足當時的實踐需求,而且放棄了早年間保守的歷史法學派學者專注於歷史研究而不考慮實踐的方法,只考慮為了實踐的目的而編排羅馬法。溫特沙伊德的教科書在他的那個時代的地位,甚至比今天的帕蘭特Palandt)《德國民法典評註》還要高些。1900年後,在Theodor Kipp的整理下該書又發行過兩版。

溫特沙伊特對法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提出了延用至今的實體法意義上的請求權Anspruch)概念,並使之與羅馬法里以純粹程序法形式存在的訴求權(拉丁文actio)區分開。這是他在1856年出版的《現代法視野下的羅馬民法中的actio(Die actio des römischen Civilrechts vom Standpunkte des heutigen Rechts)》書中的創新。

溫特沙伊德在他的著作《羅馬法理論中的「前提(Die Lehre des römischen Rechts von der Voraussetzung)」》中試圖為當時的法體系加入「前提Voraussetzung」這個概念。「前提」是一種嶄新的意思限制(Willensbeschränkung)的形式。裏面為後來法學家保羅·約爾特曼(Paul Oertmann)提出「契約締結行為基礎的喪失」(Wegfalls der Geschäftsgrundlage)的理論奠定了基礎。此理論現規定於《德國民法典》第313條(§313 BGB)中。

紀念[編輯]

1890年,溫特沙伊特成為萊比錫榮譽市民。1911年是,萊比錫的一條街道也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還出現在Berlin-Charlottenburg(1897年起),杜塞爾多夫的Düsseltal(1903年起)。

著作[編輯]

  • De valida mulierum intercessione. Bonn 1838
  • Zur Lehre des Code Napoleon von der Ungültigkeit der Rechtsgeschäfte. Düsseldorf 1847
  • Die Lehre des römischen Rechts von der Voraussetzung. Düsseldorf 1850
  • Die actio des römischen Civilrechts vom Standpunkte des heutigen Rechts. Düsseldorf 1856
  • Carl Georg von Waechter Leipzig 1880
  • Über den Begriff der Voraussetzung. In: Archiv fü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 78. Band, 1892, S. 161–202
  • Gesammelte Reden und Abhandlungen. Leipzig 1904
  • Lehrbuch des Pandektenrechts in drei Bänden. Mit Anmerkungen von Theodor Kipp, 9. Auflage, Leipzig 1906 (Erstauflage 1862–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