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體蟲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磷海鞘屬
東帝汶阿陶羅島發現的一個年輕的火體蟲群體
(長約1厘米)。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樽海鞘綱 Thaliacea
目: 火體蟲目 Pyrosomatida
科: 磷海鞘科 Pyrosomatidae
屬: 磷海鞘屬 Pyrosoma

火體蟲(學名:Pyrosomsa)是火體蟲目火體蟲科之下一個火體蟲屬(亦作磷海鞘屬物種的通稱,均為自由浮動的被囊動物群落。通常棲息在公海上層的溫暖海水中,儘管有些可能在更深處被發現。火體蟲群體是由幾百到幾千個被稱為「個蟲」(zooid)的個體組成的圓筒形或錐形群體,其尺寸範圍從小於一厘米到幾米長[1]。他們通常被稱為「海泡菜」或「海洋獨角獸」[2][3]

每個個蟲只有幾毫米大小,但是嵌入了一個加入了所有個體的共同的凝膠狀的外衣[2]。每個個蟲都向「管」狀群體的內部和外部開放,從外部吸入海水到其內部的過濾網被稱為「鰓籠」,用於提取微小的植物細胞上的供給物,然後將過濾後的水排到群體的圓筒內。群體在外面是凹凸不平的,每個「凹凸」代表一個單一的個蟲,但整體上近乎光滑,雖然每個個蟲都在其內部穿孔。

火體蟲群體是浮游生物,這意味着它們的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流潮汐海浪的控制。 然而,在較小的範圍內,每個群體都可以通過噴射推進的過程緩慢移動,這是由所有群體的鰓籠中的纖毛的協調跳動產生的,這也產生了進食流。

火體蟲是明亮的生物發光體,閃爍着淺藍色綠色的光,能夠看到數十米外的區域。其名稱 Pyrosoma來自希臘語(Pyro =火"fire", soma =身體"body")。火體蟲與樽海鞘有親緣關係,有時被稱為"火樽海鞘"。水手在海上偶爾會觀察到平靜的海面中含有很多火體蟲,所有的一切都在黑夜裏發光。

生物體之發光[編輯]

雖然很多浮游生物都會發光,但火體蟲的生物發光在其光彩和持續發光方面是不尋常的[4] ,並引起了科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於海邊看到它們時在下面的評論:

「我剛剛注視着最美時候的月亮,並看着那些更小的「月亮」——美麗的火體蟲就像水中的白熱氣筒一樣閃閃發光。"(托馬斯·亨利·赫胥黎,1849年)。[5]

穿過火體蟲的截面圖(放大)顯示單層海鞘型蟲體; br)鰓孔; at)心房孔; tp)測試過程; br s)鰓囊

因為每個個體動物都會檢測光線,然後發出光線,火體蟲通常會在集群中來回傳遞光線。每個「個蟲」包含一對發光器官位於靠近外面的外衣,這些器官充滿了可能是細胞內生物發光細菌的發光細胞器。在集群內移動的生物發光波顯然不是由神經元傳播,而是由光刺激過程傳播。[6] 閃爍的"個蟲"不僅通過發光刺激群體內的其他"個蟲"發光,而且鄰近的火體蟲群體也會響應進行生物發光。火體蟲群體對機械刺激(接觸)做出生物發光響應,正如同光的激發一樣。

物種[編輯]

在2010年墨西哥灣附近發現的火體蟲浮屍。

以下四個物種世界海洋物種目錄WoRMS)接受為本屬的有效物種名稱[7]

北太平洋水華[編輯]

據觀察,在2017年,北美太平洋沿岸至北極阿拉斯加的熱帶地區,火體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數量。其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一種假設認為,這種水華可能部分是由於沿海地區出現的異常溫暖的水超過了前幾年。科學家們擔心,如果大量火體蟲死亡,它可以造成一個龐大的死亡區,因為分解它們的身體會消耗溶解在周圍海水中的大量氧氣。[8]

參考文獻[編輯]

  1. ^ Pettit, Harry. Divers are dwarfed by a 26-foot-long 'sea pickle' that is made up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tiny organisms in incredible footage. Daily Mail. 2018-11-12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3) (英語). 
  2. ^ 2.0 2.1 Blob-like intruders infesting pacific coast. [2018-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3. ^ Newsweek: Mysterious Sea Pickles invading West Coast in bizarre bloom. [2018-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4. ^ Bowlby, M.R.; E.A. Widder; J.F. Case. Patterns of stimulated bioluminescence in two pyrosomes (Tunicata: Pyrosomatidae). Biological Bulletin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1990, 179 (3): 340–350. JSTOR 1542326. doi:10.2307/1542326. 
  5. ^ Huxley, J. T.H. Huxley's Diary of the Voyage of H.M.S. Rattlesnake.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36. 
  6. ^ Mackie, G.O.; Bone, Q. Luminescence and associated effector activity in Pyrosoma (Tunicata: Pyrosomid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1978, 202 (1149): 483–495. doi:10.1098/rspb.1978.0081. 
  7. ^ Pyrosoma. WoRMS. [2015-04-13]. 
  8. ^ Massive Bloom Of Pickle-Shaped Sea Creatures Fills The Pacific. Oregon Public Radio. [November 17,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8). 
  • Bone, Q. (編). The Biology of Pelagic Tunicates [浮游被囊動物生物學].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40 pp.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