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果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燈籠果屬
化石時期:始新世早期至今 52–0 Ma
燈籠果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茄科 Solanaceae
亞科: 茄亞科 Solanoideae
屬: 燈籠果屬 Physalis
L.[1]

75-90

異名

Alkekengi Mill.
Herschellia Bowdich ex Rchb.
Pentaphitrum Rchb.[1]

燈籠果屬學名Physalis),或叫洋酸漿屬,是茄科下的一個屬,分佈在在世界各地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此屬的特點是果實大小與小橙子相似的,形狀和結構類似小番茄,但它部分或完全地被封閉在一個大的由花萼形成的紙質外皮內。

它是草本植物,成體高度為0.4-3米,類似於普通番茄,但通常有更硬更直的莖;一年生或多年生。耐高溫,需要充足陽光、溫暖的氣候,有些對霜凍敏感,但其他種會在冬天休眠以忍受嚴寒。

養殖和用途[編輯]

酸漿屬果實

這種植物可以生長在大多數土壤中,也很適應生長在貧瘠的土壤和盆中。在除了果實成熟期以外的全年生長中都需要大量的水。並且它會感染大多數番茄所感染的疾病和害蟲。它依靠種子繁殖。

它的用途與普通的番茄或其他水果相似。將其從外殼中取出後,就可以直接食用或者製成沙拉、甜點、果醬、果凍、調味品。它們也可以像無花果、杏、葡萄一樣被風乾吃。 它也常被作為治療嗓子痛的草藥。Physalis peruviana(也稱作「Cape Gooseberry」)的花是唯一的一個與番茄或菠蘿相似的混合物。它生長在南美北美以及美洲中部,但是它主要生長在包括南非的亞熱帶地區。另一個最常見的類型是黏果酸漿(tomatillo,P. philadelphica)。

一些也被種植作為觀賞植物

種類[編輯]

Physalis alkekengi
  • 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炮仔燈、天泡子、天泡草、黃姑娘、小酸漿、樸樸草、打額泡。
  • 棱萼酸漿Physalis cordata P. Mill.)
  • 毛苦蘵Physalis minima L.)
  • 燈籠果Physalis peruviana L.) 秘魯苦蘵
  • 毛酸漿Physalis pubescens L.)洋姑娘、甜姑娘、戈力
  • 黏果酸漿Physalis philadelphica L.),又稱墨西哥酸漿,為綠色莎莎醬等原料

以下物種已不再是本屬:

  • 酸漿 Alkekengi officinarum(原Physalis alkekengi

冷知識[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Genus: Physalis L..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9-09-01 [2010-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