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 (洪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綱(?—?),字性常,元末明初浙江餘姚人。王守仁六世祖。

生平[編輯]

王綱樂於山林而厭俗事,與劉伯溫交好。洪武四年(1371年)被劉伯溫引薦至京師,時年七十,猶如少壯,與明太祖談論治國之道,受任命為兵部郎中。某年廣東潮州民變,王綱受命為廣東參議,負責監督兵餉。王綱感嘆一生將盡於國事,於是告別家眷,偕同其子王彥達乘船前往潮州,很快將民變平息。[1]

王綱父子返途經過增城時,被海盜曹真攔截,曹真欲謀求王綱為統帥,王綱不從,試圖對曹真好言相勸。曹真不為王綱所勸,終日前往拜請王綱,王綱終對其責罵不休,及後被曹真所殺害。其子王彥達時年十六歲,對曹真痛罵不已,曹真原欲將王彥達一併殺害,後感悟「父忠子孝,殺之不祥。」於是留下糧食後不顧而去,彥達逃過一死後,用羊革包裹父親的屍體返回故鄉。[2]

御史郭純將這件事上稟朝廷,太祖聽聞後,詔告之以立廟堂。王彥達受父蔭謀得官位,因感念喪父之痛,終生不入仕途。[3] 嘉靖七年(1528年),王陽明任總督兩廣軍務,為紀念王綱父子,於增城南門外天妃廟為王綱父子改立「忠孝祠」,以興民風;[4] 同年十月,王陽明前往祭祖時,在湛甘泉住處題下《謁忠孝祖祠文》[5]、《題甘泉居》和《書泉翁壁》,述及思祖之情。[6] 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忠孝祠在湛甘泉的促成下重修,以祀王陽明之先廟。[7]

參考來源[編輯]

  1. ^ 明史·卷289·列傳第177》:王綱,字性常,餘姚人。有文武才。善劉基,常語曰:「老夫樂山林,異時得誌,勿以世緣累我。」洪武四年以基薦征至京師,年七十,齒髮神色如少壯。太祖異之,策以治道,擢兵部郎。潮民弗靖,除廣東參議,督兵餉,嘆曰:「吾命盡此矣。」以書訣家人,攜子彥達行,單舸往諭,潮民叩首服罪。
  2. ^ 《明史·卷289·列傳第177》:還抵增城,遇海寇曹真,截舟羅拜,願得為帥。綱諭以禍福,不從,則奮罵。賊舁之去,為壇坐綱,日拜請。綱罵不絕聲,遂遇害。彥達年十六,罵賊求死,欲並殺之。其猶曰:「父忠子孝,殺之不詳。」與之食,不顧,令綴羊革裹父屍而出。
  3. ^ 《明史·卷289·列傳第177》:御史郭純以聞,詔立廟死所。彥達以蔭得官,痛父,終身不仕。
  4. ^ 王文成全書·卷18·批增城縣改立忠孝祠申》:據增城縣申稱,參得廣東參議王綱,字性常,洪武年間因靖潮寇,父子貞忠大孝,合應崇祀於城南門外天妃廟,改立忠孝祠。看得表揚忠孝,樹之風聲,以興起民俗。
  5.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版《增城縣誌·卷28》
  6. ^ 王守仁《書泉翁壁》:我祖死國事,肇禋在增城。荒祠幸新復,適來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尋。蒼蒼兼葭色,宛隔環瀛深。入門散圖史,想見抱膝吟。賢郎敬父執,童僕意相親。病軀不遑宿,留詩慰殷勤。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道通著形跡,期無負初心!
  7. ^ 湛若水《重修增江忠孝祠記》:維歲嘉靖癸丑,修增城忠孝祠成,甘泉子記之。……此忠孝祠,以祀新建伯王陽明公七世祖曰性常之忠,六世祖曰彥達之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