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莠草大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莠草大麻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薔薇類植物 Rosids
目: 薔薇目 Rosales
科: 大麻科 Cannabaceae
屬: 大麻屬 Cannabis
種:
莠草大麻 C. ruderalis
二名法
Cannabis ruderalis

莠草大麻學名Cannabis ruderalis),也譯為野生大麻[1][2],是大麻的品種之一,源自中亞。學者對於它是否是大麻屬之下的獨立物種或是亞種尚有爭議[3]

莠草大麻,尋常大麻與印度大麻為現在最常見的三種大麻品種[4]。它開花的時間比尋常大麻印度大麻都早,植株沒有它們那麼高,但是更能夠忍受惡劣氣候。本種含有較低比例四氫大麻酚(THC),可用於工業大麻的種植,也用來作為雜交大麻的配種之用。

名稱

[編輯]

這個品種於1924年首次由蘇聯植物學者德米特里·葉拉斯托維奇·亞尼舍夫斯基(D. E. Janischewsky)記錄[5]。其學名 ruderalis 源自拉丁語rūdus的複數形rūdera,這個單字的字面意思為礫石,磚瓦或銅塊,後成為英語:ruderal的字根,意為莠草或雜草,意指為荒地上生長的無經濟價值草類。

在1960年代後,許多學者認為莠草大麻是尋常大麻的亞種,不是獨立物種。因為在緯度較高地區生長,所以含有較低比例的大麻素。1976年加拿大學者Ernest Small分析收集到的各種大麻品種,認為尋常大麻印度大麻原是同一物種,但經過人類育種而成為不同品系,而莠草大麻為人工種植大麻回復野外後而產生的另一品系[6]

修行

[編輯]

20世紀80年代初,莠草大麻的種子被帶到阿姆斯特丹,以增強種子庫的育種計劃。[7]

莠草大麻的THC含量低於C. sativaC. indica,因此很少用於娛樂用途,並且莠草大麻的較矮身材限制了它在大麻生產中的應用。莠草大麻品種富含大麻二酚(CBD),因此一些醫用大麻用戶種植它們。[8] 莠草大麻早期的、植物年齡觸發的「自動開花」特性(相對於光周期性開花品種具有一些農業優勢),以及它聲稱的對昆蟲和病害的抗性,使其對植物育種者非常有吸引力。[9] C. indica品種經常與莠草大麻交叉育種,以產生具有高THC含量、改良的耐寒性和較低高度的自動開花植物。[10] 1960年被鑑定出的Cannabis x intersita Sojak品種是C. sativa莠草大麻的交叉。[11] 試圖培育具有較短生長季節的Cannabis品種是培育莠草大麻的另一種應用。[12]莠草大麻sativaindica品種交叉時,將帶有隱性自動開花特性。進一步的交叉將穩定這一特性,並使植物可以在短短10周內自動開花並完全成熟。

自動開花大麻品種的創造

[編輯]
LED燈下生長的室內植物

由於莠草大麻在生長階段從營養階段過渡到開花階段,與光周期品種所需的光周期相反,它與其他家庭中的sativaindica品種進行交配,創造出「自動開花大麻品種」。[13] 這些品種對育種者來說很有利,因為它們既展示了ruderalis植物的耐寒性,同時又保持了sativaindica品種的藥用效果。 由於生產時間縮短,栽培者還更喜歡ruderalis植物,通常在3-4個月內完成,而不是6-8個月。自動開花特性非常有益,因為它允許在一個室外種植季節內進行多次收穫,而無需使用光剝奪技術,這對於多次收穫光周期品種是必要的。由於ruderalis遺傳基因的影響,自動開花植物通常具有比光周期cannabis更高的CBD含量。

用途

[編輯]

莠草大麻在俄羅斯和蒙古的民間醫學中傳統上被用於治療抑鬱症等。[11] 由於莠草大麻是產生THC最低的大麻生物型之一,因此莠草大麻很少用於娛樂用途。[7]

在現代用途中,莠草大麻已與Bedrocan品系交叉,以生產出為患有醫療處方的患者所用的Bediol品系。[14][15] C. sativaC. indica品系與ruderalis植物交配通常表現出莠草大麻血統所表現的「自動開花」表型,意味着它們在植物達到一定成熟度時開始開花(通常從種子發芽後的十周),而不是根據每日的光照計劃開花。通常較高的CBD濃度使ruderalis植物在治療焦慮症或癲癇等方面具有價值。[16] 莠草大麻正在用於癌症、硬化症和食欲不振的治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張桂琳; 裴盛基; 楊崇仁. 大麻的分类与毒品大麻. 中國麻業. 1991, (2): 7–9. 
  2. ^ 盧延旭. 工业大麻与毒品大麻的区别及其可利用价值. 中國藥理學通報. 2007, 23 (08): 138–140. 
  3. ^ Resin, Harry. 5 Differences Between Sativa and Indica. High Times. 9 May 2014 [15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July 2015). 
  4. ^ 毒品?藥品?娛樂用品?你不可不認識的「大麻」. 風傳媒. 2013-08-12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8) (中文(臺灣)). 
  5. ^ Hillig, Karl W.; Mahlberg, Paul G. A chemotaxonomic analysis of cannabinoid variation in Cannabis (Cannabacea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4-06-01, 91 (6): 966–975 [2020-02-28]. ISSN 0002-9122. PMID 21653452. doi:10.3732/ajb.91.6.9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英語). 
  6. ^ Small E, Jui PY, Lefkovitch LP. A Numerical Taxonomic Analysis of Cannab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pecies Delimitation. Systematic Botany. 1976, 1 (1): 67–84. JSTOR 2418840. doi:10.2307/2418840. 
  7. ^ 7.0 7.1 Heve, George. Cannabis Horticulture: The Indoor/Outdoor Medical Grower's Bible需要免費註冊 第五版. Van Patten Publishing. 2006: 12. ISBN 9781878823236. 
  8. ^ Planting in Europe. High Times. 2010年2月12日 [2015年7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16日). 
  9. ^ Planting in Europe. High Times. 2010年2月12日 [2015年7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16日). 
  10. ^ DMT. Nearing the Return of Hudralis. Cannabis Culture Magazine. [2012年2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2月11日). 
  11. ^ 11.0 11.1 Ratsch, Christian. Marijuana Medicine: A World Tour of the Healing and Visionary Powers of Cannabis. 由John Baker翻譯. Switzerland: AT Verlag Aarau. 1998: 59–60. ISBN 9780892819331. 
  12. ^ 克拉克, 羅伯特·康奈爾. 大麻植物学:高级研究. 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 Ronin Publishing, Inc. 1981: 115, 157. ISBN 9780914171782. 
  13. ^ What Is Cannabis Ruderalis? | Leafly. Leafly. 2015-06-04 [2017-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9) (美國英語). 
  14. ^ Bienenstock, David. Prescription Strength. High Times. 1 March 2011 [15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rch 2016). 
  15. ^ Форма конопли на сорных местах в Юго-Восточной России. weed online. Psychedelics Encyclopedia. 2910-08-22 [201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5). 
  16. ^ Cannabis Ruderalis. Seedsman Blog. 2015-01-15 [2017-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9) (美國英語).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