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裴玢(747年—812年),唐朝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原籍疏勒國(今新疆喀什市),本是疏勒王的苗裔,裴綽的五世孫,後來家族定籍京兆,裴玢出生於長安。

裴玢開始擔任金吾將軍論惟明的傔力。建中四年(783年)冬,涇原兵變唐德宗在奉天(今陝西乾縣),裴玢以戰功封奉天靜難功臣、忠義郡王。裴玢跟隨論惟明鎮守鄜坊,署為都虞候。貞元十九年(803年)以平定王棲曜部將何朝宗叛亂之功,擢升為坊州長史,充行軍司馬。次年出任鄜坊節度使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官至興元(今陝西漢中市)尹、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為官不阿權貴,清廉為政。不務貢舉,倉庫完實,百姓得以安定。晚年因病請歸長安,元和七年(812年),去世,追贈尚書左僕射,諡號節。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46》,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10》,出自《新唐書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