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戰艦列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班牙戰艦列表收錄所有西班牙海軍訂購、計劃建造或者服役的無畏戰艦。在19世紀後半葉,西班牙海軍建造一系列鐵甲艦,並累積相關的建造經驗下,在1880年代最終發展成為佩萊約號英語Spanish battleship Pelayo露炮塔鐵甲艦[a]。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西班牙艦隊大部分被摧毀,戰後西班牙慢慢開始重建其海軍。在20世紀早期,西班牙海軍建造3艘戰艦,並計劃建造更多戰艦。建成的3艘戰艦就是有史以來最小的無畏艦西班牙級英語España-class battleship[b]。1913年海軍法又批准3艘維多利亞·尤金妮亞王后級英語Reina Victoria Eugenia-class battleship[c]的建造計劃。但因為西班牙嚴重依賴英國的物質和技術專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阻斷這些戰艦的建造工程。3艘完工的戰艦都曾在北非里夫戰爭中服役,當時首艦西班牙號[b]在戰爭期間擱淺並最終拆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設計單位偶爾會提出建造新戰艦的計劃,其中包括從英國強大的納爾遜級戰艦[d]中衍生出來的小型設計方案。然而,直到西班牙內戰爆發時,這些努力並沒有帶來任何結果。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國民軍在內戰中取得勝利,而兩艘僅存西班牙級戰艦則雙雙在內戰中沉沒。這使得建造意大利設計的4艘高速戰艦的提案,以及建造「大型巡洋艦」——唯一一個由西班牙自己提出的戰鬥巡洋艦設計案也一一被提出。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這些計劃都被打亂。

示例
武裝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水線裝甲帶厚度
排水量 作戰時艦隻滿載排水量[e]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龍骨敷設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下水 艦隻下水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西班牙級[編輯]

西班牙號(前阿方索十三世號)在1937年的狀態

根據1908年海軍法授權建造並調派至第一分艦隊的西班牙級是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無畏艦,更是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小的無畏艦[5]。一些評論認為西班牙級比起純粹的戰艦,更像是「無畏型岸防艦」[6]。本級3艦是由費羅爾海軍建造協會英語Sociedad Española de Construcción Naval在四年內建造完成,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其餘兩艦推遲建造,特別是第三艘,因為來自英國的裝備和武器交付因戰爭而中斷[7]

由於海軍技術的迅速發展,西班牙級還沒有完工就已經過時。建成後她在里夫戰爭和西班牙內戰中表現活躍。1923年西班牙號在摩洛哥海岸擱淺[8]。1931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後,阿方索十三世號[b]被重新命名為西班牙號[b][7]。在1930年代中期,有人提議將兩艘倖存的戰艦改建為「袖珍戰艦」 。具體的改建方案包括加長船體和將炮塔重新排列在艦體中軸線上[6]。到1936年,一個更加保守的改建計劃被提出,其中就包括改用燃油,但是西班牙內戰的爆發使這個計劃擱置[9]

本級的其餘兩艦都折損於西班牙內戰中。在國民軍一方服役的西班牙號(前阿方索十三世號)於1937年4月觸雷沉沒,而作為共和軍海軍一員參戰的海梅一世號[f]於1937年6月在卡塔赫納遭遇內部爆炸,後來作為預防措施自沉。1938年,殘骸被撈起,並最終於1939年拆解[8][9]

艦名[8]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西班牙號英語Spanish battleship España
(西班牙語:España
8門12英寸(305毫米)艦炮[8][10] 8英寸(203毫米)[8][10] 15,700公噸(15,452長噸)[8][g] 4具螺旋槳,帕森斯式蒸汽輪機,19節(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8][h],15,500匹指示馬力(11,600千瓦特)[10] 1909年12月5日[8][i] 1910年2月5日[13][10] 1913年10月23日[8][13][j] 1923年8月26日在摩洛哥近海擱淺,救援失敗後在現場拆解[8]
阿方索十三世號英語Spanish battleship Alfonso XIII
(西班牙語:Alfonso XIII
1910年2月23日[8][10] 1913年5月7日[13] 1915年8月16日[8][13] 1937年4月30日沉沒[8][14]
海梅一世號英語Spanish battleship Jaime I
(西班牙語:Jaime I
1912年2月5日[8][13] 1914年9月21日[13][10] 1921年12月20日[8][13][k] 1937年6月17日沉沒[8][14]

維多利亞·尤金妮亞王后級[編輯]

根據1913年海軍法,以「第二分艦隊計劃」名義授權建造的3艘維多利亞·尤金妮亞王后級戰艦,以阿方索十三世王后命名[15],並被細分為A艦、B艦和C艦(只有A艦有正式的命名)。這些戰艦由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計劃排水量21,000長噸(21,000公噸),航速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8]。早期的計劃要求裝備15英寸(381毫米)口徑艦炮,但是因為財政困難導致最終方案以8門13.5英寸(343毫米)口徑艦炮代替。由於本級艦的建造工程需要大量英國方面的技術援助,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直接迫使這個項目被取消[6]

艦名[8]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維多利亞·尤金妮亞王后」號
(西班牙語:Reina Victoria Eugenia
8門13.5英寸(343毫米)艦炮[8] 未知[8] 21,000公噸(21,000長噸)[8] 4具螺旋槳,帕森斯式蒸汽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8] 1914年取消[8]
B艦
C艦

戰後項目[編輯]

西班牙提出建造意大利設計的利托里奧級戰艦的改型方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班牙沒有參加限制簽約國的戰艦建造計劃的華盛頓海軍會議。儘管如此,在1920年代早期,西班牙海軍曾考慮計劃建造35,000長噸(36,000公噸)排水量的戰艦艦級,也就是《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排水量。到1930年代早期,海軍提出一個「簡配版納爾遜級」戰艦的提案,然而兩個提案都未通過。[6]

國民軍在西班牙內戰勝利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西班牙海軍計劃包括購買4艘現代戰艦,意大利利托里奧級戰艦[l]的改型是滿足這一需求的最佳選擇[7]。1939年底,前往意大利的西班牙代表團得到在西班牙船廠建造該級艦隻的技術支持保證,並在費羅爾建造一條足夠一次建造兩艘艦隻大小的船台。然而,意大利在1940年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加上西班牙資源有限,導致該項目取消[17]

作為佛朗哥海軍擴張計劃的一部分,原本還計劃建造「超級條約巡洋艦」,其中一些設計方案主張裝備6門12英寸(305毫米)艦炮。另有一些猜測認為,西班牙希望購買兩座11英寸(280毫米)三聯裝炮塔。這兩座炮塔是德國海軍計劃重建兩座15英寸(381毫米)炮塔的格奈森瑙號戰艦[m]之後空出的。然而戰爭局勢的急速惡化也意味着這個項目也不會有什麼結果。[19]

參見[編輯]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搜狐網。[1]
  2. ^ 2.0 2.1 2.2 2.3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2]
  3.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3]
  5.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4]
  6.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2],另有來源譯為「賈米一世」號[10]或「賈西米一世」號。[11]
  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5,850公噸(15,600長噸)。[12]
  8. ^ 另有來源記載試航最大航速為19.5節(36.1公里每小時;22.4英里每小時)。[10]
  9.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9年11月6日」[10]或「1909年12月6日」。[13]
  1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13年5月7日」。[10]
  11.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21年11月」。[10]
  12.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6]
  13. ^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艦》。[18]

引文[編輯]

參考書籍[編輯]

期刊來源[編輯]

網絡來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