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西華門

座標39°54′48″N 116°23′12″E / 39.91342°N 116.38672°E / 39.91342; 116.3867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4′48″N 116°23′12″E / 39.91342°N 116.38672°E / 39.91342; 116.38672

西華門(2022年2月攝)

西華門,為紫禁城的西門,位於紫禁城西城牆偏南。[1]

歷史

[編輯]

明清歷史

[編輯]

西華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1]

出西華門,正對着皇家園林西苑。清朝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諸園,多經西華門出紫禁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壽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旬萬壽節,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海淀,沿途張燈結綵,預先設立了彩棚樂戲,加以慶賀。[1]

嘉慶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813年8月13日),嘉慶帝一行啟程赴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行獵。[2]嘉慶十八年九月(1813年),發生林清李文成、馮克善領導的天理教反清起義。其中,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1813年10月8日),林清派陳爽等人分成兩路,同時進攻東華門、西華門,史稱「癸酉之變」。[3]東路以陳爽、祝現等人為首,太監劉金、劉得財帶路,準備進攻東華門,但天理教徒因在東華門前和車老闆發生衝突,露出武器,東華門守軍見狀迅即關閉了東華門,結果只有陳爽、劉得財領着數人沖入東華門,在太監劉得財的帶領下向北奔,衝進蒼震門,最後失敗。西路則以陳文魁等人為首,太監楊進忠、高廣福帶路,將近六十名天理教徒沖入西華門,但由於帶路的太監想報私仇,故將他們先後引至內務府公署尚衣監進行洗劫。《嘯亭雜錄》記載,為天理教徒帶路的太監楊進忠,「嘗乞其補綴而不與值,司衣者拒之。楊以是隙,遂引賊入,全行屠害,存者無幾。」從而對尚衣監實施了屠殺。天理教徒還順道洗劫了文穎館,殺害了幾位在文穎館校書的編修。西路天理教徒趕至隆宗門時,隆宗門守軍早已聞訊關閉隆宗門。天理教徒企圖翻牆進入隆宗門內開門,遂爬到養心殿南側的膳房屋頂,被守衛在養心殿的皇二子旻寧(即日後的道光帝)用火槍打死二人。隨後不少王公大臣聞訊從紫禁城神武門進宮救援,但身邊官兵不足百人,掌管火器營的鎮國公奕灝隨即調來駐在景運門箭亭、正預備赴河南省滑縣圍剿天理教震卦門李文成部的火器營官兵上千人趕到隆宗門,將天理教徒打散。九月十六日全天,清軍在紫禁城內搜捕。九月十七日天亮前,步軍統領衙門派番役赴順天府大興縣黃村宋家莊(今屬豐臺區)捉拿了林清。嘉慶帝從熱河返京途中,得知事件已經平定,於九月十九日返抵皇宮。九月二十三日,嘉慶帝親自審問了林清以及太監劉金、劉得財等人,下令處死林清等人,立即執行。嘉慶帝在《遇變罪己詔》中稱此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禮親王昭槤說:「洪荒以來,有此事乎?」[4][2]

嘉慶二十四年十月十九日(1819年12月6日),西華門內的文穎館失火。宮外的王公大臣們聞訊趕來撲救,但在西華門偏吉柵欄處,被那裏的值班官兵以皇宮禁地不准隨意出入為由,攔在西華門外,不准通過。這時嘉慶帝已下旨,令開西華門,放人進宮救火,但這裏的官兵仍不放人。事後,嘉慶帝下旨,革去當日值班的護軍統領蘇沖阿的職務,「以示懲儆」。[5]

清朝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光緒帝一行自西華門出宮,倉皇向西逃走。[1]

屏風樓的建設

[編輯]

西華門城樓上,可以俯瞰中南海全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南海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所以西華門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由8341部隊把守,不對外開放。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務院同意北京飯店新建東樓,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建築師張鎛清朝兩廣總督張鳴岐之子)率領幾位年輕人擬訂了設計方案,設計高度50米左右,共14層。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在北京飯店參觀設計模型時提出:「北京土地很緊張,佔一塊就等於少一塊菜地,因此在有條件的地方,樓房可蓋得高點。像北京飯店這樣的寶地,更應該往高層上發展,力爭多建些客房才好。」 參與設計的幾位年輕人遂不顧張鎛的勸阻,迅速搞出一個130米高的方案,送李先念審時,李先念認為100米左右為宜。張鎛乃服從組織原則,按照李先念的指示,做了100.25米高的方案。[6]

1973年春,該工程啟動,由北京市建築工程局局長伍子玉親自坐鎮指揮。不久,中央警衛團政委楊德中來到建築工地,告訴北京飯店負責人及張鎛等人:周恩來夜間自中南海見到施工的燈火,遂繞中南海內徒步觀察一圈,感到北京飯店新東樓已達到對中南海有威脅性的高度,非常憂慮。楊德中自稱受周恩來之託,先來工地了解情況,商議對策。在集體商議中,有人提議將故宮午門樓提高,以起到遮擋中南海的作用。該建議反映到周恩來處,被周恩來當場否決,周恩來稱:「第一,文物不宜破壞;第二,不能做『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蠢事。」1973年10月29日,北京飯店齊主任通知張鎛到北京飯店的會議室開會,與會者除了張鎛楊德中之外,還有曾指揮人民大會堂工程的萬里趙鵬飛(二人尚未復職)。當天午後,傳來周恩來指示:「建築必須終止在15標準層。」當晚,周恩來接見主設計人員,午夜24時,張鎛隨同萬里、趙鵬飛來到人民大會堂見周恩來。周恩來指着北京飯店新東樓模型第10層說:「在這裏可以看見中南海,從新華門瀛台一覽無餘,瀛台到北海大橋之間,由於端門午門擋了一下,稍好一點;但再高就擋不住了。在中南海看到這個高樓,心裏很不安,我已經考慮了一個多星期了,不能再等了。10層以上的房間,應作別的用途,不對外,向西的門窗要遮起來。」張鎛建議將朝西的方向全做成實心遮陽牆,以遮擋向西、向北的視線。周恩來贊成,並說:「這樣還可以擋住西北風,北京的西北風沙很利害,以後搞設計都要考慮這個問題。」周恩來說原來那個高度50米左右的設計方案好,他還對萬里說:「北京沒有必要搞那麼高的樓房,我看有50米上下就可以了。長安街上如此,外圍可60米左右。沒有必要太高,我們不要學西方那個樣子。」[6]

三天後的晚10點,萬里、趙鵬飛叫張鎛赴人民大會堂新疆廳,以最終敲定北京飯店新東樓超高處理設計。半小時之後,周恩來也到人民大會堂新疆廳,看了修改後的模型,並聽取匯報,對新東樓遮擋西向門窗,在西華門建屏風樓以遮擋視線的方案表示滿意。[6]

1973年11月4日上午,周恩來到北京飯店新東樓施工現場考察,隨後又率萬里、楊德中、趙鵬飛、張鎛到西華門考察,周恩來親自在西華門敲定了屏風樓的長度,使得長度比預定長度多出將近4倍。 在返回途中,周恩來對萬里、趙鵬飛、張鎛說:「屏風樓建成前,新東樓即便完了工也不准開業。」周恩來又說:「在紫禁城東西華門西側加點房子對國家、對故宮都有利。至少從『廣積糧』來說也是需要的嘛!8341部隊可以用西華門兩側屏風樓,其餘的可作文物房。所有的房子在形式上要配合故宮,所有朝西的房子只做盲窗,從外形上看要有櫺花窗扇。」 萬里、趙鵬飛、張鎛據此粗估,發現屏風樓及配樓的工程量約在50000平方米以上。北京市革命委員會表示在財政上難以支持屏風樓工程。在與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共同研究時,張鎛從省工、省時、省資金的角度出發,提議平台上僅做單片屏風式牆,以大量削減工程量。但周恩來批示:「不能作這種不倫不類的建築。」此後,張鎛縝密設計,第二次設計遂獲得順利通過。屏風樓終於建成。[6]

屏風樓建於1975年,高度超過16米。興建屏風樓時,拆除了西華門兩側城牆的馬道。屏風樓在西華門南北兩側延伸很長,然而進深很小,所以其內部並不便於使用。屏風樓共有5棟,其中西華門南側有1棟,北側有4棟。最北側的3棟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使用,西華門兩側的2棟以及故宮西南角則是61889部隊駐地。這兩個單位是佔用故宮的主要外單位。2002年故宮大修啟動後,2003年國家發改委批覆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遷建工程立項,要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遷出後,舊館應拆除,儘快恢復明清故宮歷史原貌。」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直至2021年7月19日才啟用位於祈年大街的新址[7]。61889部隊緊靠紫禁城南城牆建有一個大院子,院內停滿大客車,另外還建有訓練基地、籃球場等場所,每天數十輛大客車出入西華門。2012年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副會長晉宏逵指出,「我們2003年做的規劃中,將現在位於文淵閣附近的消防隊遷至西南角,這樣消防隊方便從西華門出入,也方便在故宮宮牆內交通。但這個方案是以部隊搬遷為前提的,這有待中央有關部門下決心。」[8][9]

建築

[編輯]

西華門坐東朝西,與東華門遙遙對應。西華門外設有下馬碑石。西華門和東華門形制相同,平面呈矩形,城台為紅色,下有漢白玉須彌座,城台當中辟有三座券門,券洞為外方內圓。城台上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出廊,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來安放閱兵所用的棉甲以及錠釘盔甲。西華門西檐下懸掛的「西華門」匾額原來是滿文蒙古文漢文三種文字,後來減為滿文、漢文兩種文字,辛亥革命後僅有銅質漢字。[1]

西華門和東華門的位置並未在紫禁城兩側城垣正中,而是偏向午門方向,這和宮城的規劃有關。紫禁城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武英殿太和門文華殿形成了貫穿紫禁城外朝的橫軸,東華門、西華門分別位於該橫軸的兩端。這便於外朝使用,也可以降低人員出入對內廷的干擾。該橫軸繼續向東、西延伸至皇城,即東安門西安門,所以東華門、西華門是連接皇城與宮城的樞紐。[1]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