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塔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貝塔運動是一種視錯覺,最早由馬科斯·韋特墨(Max Wertheimer)在1912年提出,描述了一種由屏幕中的一系列靜態圖像製造出流動場景的幻覺。當畫面的幀率大於每秒10-12Hz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動畫造成的運動幻覺被認為是貝塔運動和飛現象產生的結果,但確切的原因尚未明晰。靜態圖像在物理性質上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由於運動速度高於眼睛觀看的速度,所以出現圖像在運動的錯覺。由於人類的視神經以每秒約10Hz的速度響應光線的變化,因此變化速度大約是其兩倍的事物會被認為處於運動狀態,而不是一個個單獨的圖像[1]

示例[編輯]

a diagram of LEDs turning on and off, making the pattern of a snake
貝塔運動效應的一個例子

貝塔運動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是LED。如右圖所示,在通電狀態下,每個LED被單獨控制,但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則將它們視為一條沿正方形四邊順時針運動的蛇,這種現象在LED顯示器上十分常見。

經典實驗[編輯]

在經典的貝塔運動實驗中,觀看者被要求依次觀看實驗者在屏幕中兩次投射的圖像。其中,第一張圖像描繪了一個球出現在畫面的左側,第二張圖片描繪了一個球出現在畫面的右側。在實驗中,圖像首先保持穩定不動,然後在畫面之中切換。觀看過後,實驗者將詢問觀看者他們認為剛才看到了什麼[1]

貝塔運動與飛現象[編輯]

貝塔運動經常與飛現象混淆,但它們在生理學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飛現象被認為是由發光脈衝順次變化引起的運動(即它是由於光源在指定時間間隔下開閉產生的),而造成貝塔運動的光源本身是靜態的,只是看起來像在運動[2]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Wertheimer, M. (1912). Experimentelle Studien über das Sehen von Bewegung. 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 61, 161–265.
  2. ^ Steinman, R. M., Z. Pizlo, and F. J. Pizlo (2000). Phi is not beta, and why Wertheimer's discovery launched the Gestalt revolution: a minire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isio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