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遐福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遐福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建立者乃濟陀音

遐福寺,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遐福寺地處巴彥呼舒鎮,又稱「白音和碩廟」(「白音和碩」與「巴彥呼舒」為同一蒙古語詞彙的不同漢語譯法)。蒙古語稱「黑帝蘇莫」,又作「黑帝廟」,意為佛寺。[1]蒙古語俗稱「伊克蘇莫」(意為大廟)。[2]漢語俗稱大廟黑大廟[3]「遐福寺」為清朝朝廷賜名。[2]

歷史[編輯]

清朝年間,巴彥呼舒一直是圖什業圖旗(即今科爾沁右翼中旗)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1962年,巴彥呼舒開始建鎮。最後形成了如今的巴彥呼舒鎮[1]

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圖什業圖旗(即今科爾沁右翼中旗)建旗。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巴彥呼舒一直是札薩克和碩圖什業圖親王駐地。四世班禪的親傳弟子乃濟陀音赴東蒙古傳教時,最初到達的便是圖什業圖親王的駐地巴彥呼舒。後來,哲里木盟十旗王公尊乃濟陀音為科爾沁部十旗的「博克達葛根」,並且在巴彥呼舒興建了供其誦經的遐福寺。[1]

一說,遐福寺由第一世內齊托音活佛乃濟陀音興建於1644年。[2]一說,該寺建於清朝乾隆年間。[3]鼎盛時期,有喇嘛1000人。該廟以用蒙古語誦經而著稱於內蒙古東部。[2]

遐福寺實際上是以遐福寺為主廟的五座廟宇,除了遐福寺之外,其旁邊還有闡教寺、雙福寺、廣福寺、慈福寺。五座廟宇的建築風格各不相同,分別為漢族古典式、藏式、蒙藏混合式等等。其中,遐福寺規模最大。[3]

當時,遐福寺以青石砌牆,白壁紅邊,採用漢式坡屋頂、斗拱、方庭,以及藏式的平頂、梯形窗、異形柱,整個建築為漢藏結合式風格。殿頂採用黃金鍍瓦。寺廟頂部四角有銅製金經柱。前面牆壁頂部中央,設有銅製的金色二鹿聽經像。殿內為紅漆明柱。天花板彩繪龍鳳圖案。牆上有大型壁畫,內容為佛經故事。大經堂正門上方,懸掛着以蒙古文漢文滿文藏文書寫的「遐福寺」匾額一方。遐福寺的紅漆山門內兩側,立有四大天王塑像。大經堂位於正殿前方,為喇嘛誦經的場所,大經堂內的牆上掛滿絲織或彩繪的佛像,兩側的長條供桌上有供具、器皿、銀鼎、長短經號等法器,大經堂內正中設有檀香木椅,上鋪黃緞墊子,木椅前面並列鋪有四行地毯,為誦經席。遐福寺院後,建有一座高21米的白色佛塔,塔頂嵌法器及銅製日月模型。[3]

該廟於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毀滅性破壞,絕大部分建築被毀。[4]1986年至1988年,旗政府投資15萬元,對該寺原西熱喇嘛倉的正殿和東西偏殿進行修復。[5]2009年,該寺有喇嘛7人。[2]2013年,旗政府投資對堪布喇嘛倉進行搶救性修繕。[6]

建築[編輯]

遐福寺位於巴彥呼舒鎮鎮區的西端。其舊址由6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內均有古樹。據該廟的喇嘛稱,早年該廟的建築均面向該廟南端的前達瑪尼山建造,以山為中心,所以建築均有一定弧度。大部分殿堂及古樹均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大革命後,僅存三處建築:博格達倉、西熱喇嘛倉、堪布喇嘛倉。有的舊址被工廠佔用作為廠區。有的雖然殘留有古建築,但已被荒廢。[2]

2009年,遐福寺正常使用的古建築僅有西熱喇嘛倉。西熱喇嘛倉北靠巴彥呼舒山,南臨罕山大街罕山大街以南為堪布喇嘛倉,現已荒廢不用。西面是大雄寶殿,已經被毀,現為電力局。大雄寶殿以北是菩提塔,已經被毀,現與大雄寶殿原址同樣為電力局;以南是扎哈廟、釋迦八塔,已經被毀,現為居民區。東面的殿堂現已被毀,成為居民區。[2]

2009年時的遐福寺即原來寺內的西熱喇嘛倉,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三進院落,沿中軸線對稱佈局。主要建築依次為:[2]

  • 山門/天王殿:一般寺院分設山門/天王殿,遐福寺如今將兩殿合為一殿,既是山門,又是天王殿。殿外有一對石獅。該殿東、西耳房為門房。
  • 門樓:位於山門/天王殿以北,食堂宿舍和辦公室之間的中軸線上。
    • 倉庫:兩座,分別位於山門/天王殿以北的東、西兩側。
    • 食堂宿舍:位於西側倉庫以北。為南房。
    • 辦公室:位於東側倉庫以北。為南房。
  • 大雄寶殿:是現存的西熱喇嘛倉建築群內最古老的建築,原為第一世內齊托音活佛乃濟陀音的住所,興建於1644年。面闊3間,進深2間,漢式風格,磚木造結構,硬山式。該殿建於7米高的台基上。殿內供奉三世佛,牆上掛有唐卡
    • 法物流通處:大雄寶殿西側廂房。
    • 接待處:大雄寶殿東側廂房。
  • 倉庫:位於大雄寶殿西北側。
  • 空地:大雄寶殿以北為一大片空地。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