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江府城池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靜江府城池圖

《靜江府城池圖》中國現存歷史最早、面積最大的摩崖石刻地圖,成於1272年年,位於廣西桂林市城北鸚鵡山南面三面亭旁的崖壁上,圖寬、高均約3米,縱向比例尺約1:1000、橫向比例尺約1:750,五分之一已經剝落。圖上主要描述城內屯軍戍防狀況,詳細標註城內軍事設施,共使用35種符號,多數符號與現代地圖符號相似。圖上方文字記載了城池建築過程。[1][2]該石刻現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桂林石刻鸚鵡山石刻[3]

歷史[編輯]

地圖上方碑文對桂林築城歷史有清晰記載。北宋皇祐年問,廣西經略使余靖為首次修建城牆。南宋末年,為抵擋軍南下,廣西制置使李曾伯開始修建靜江府(今桂林市)新城池,共築新城牆七百二十丈,疏浚護城河一千八百八十九丈(比現在的「丈」小),建敵台五十四座。繼任的經略使朱祀孫又築城牆五百六十丈,疏浚城壕若干(缺字)丈,敵樓十六座,瓮城一座,城門兩座,女牆三百九十一個。第三任經略使趙汝霖建造沿江泊岸石城七百五十八丈四尺。繼任的經略使胡穎將城池向北擴展,利用今鸚鵡山與鐵封山間的狹窄通道作為北門,修建瓮城,並在鸚鵡山上修建三面亭一座。完工後,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繪製此圖。[4]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