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丁·博伊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artin Boyd
博伊德在書桌旁,英格蘭劍橋附近,1947年
出生Martin à Beckett Boyd
1893年6月10日
瑞士琉森
逝世1972年6月3日
意大利羅馬
國籍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
別名Martin Mills (筆名)
知名於小說、自傳
軍事生涯
效命 英國
軍種 英國陸軍
服役年份1916年至1918年

馬丁·貝克特·博伊德(Martin à Beckett Boyd,1893年6月10日 - 1972年6月3日)是一位澳大利亞作家,出生於貝克特·博伊德家族,該家族自19世紀初期以來就在澳洲司法、出版和文學和美術領域享有很大聲譽。

博伊德是一位小說家、回憶錄作者和詩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主要是英國)度過。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源於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的小說經常探索英澳上層和中產階級的經歷。他的寫作也深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經歷的影響。

博伊德的兄弟姐妹包括陶藝家梅里克·博伊德 (1888–1959)、畫家彭利·博伊德 (1890–1923) 和海倫·貝克特·里德 (Helen à Beckett Read) (1903–1999)。他積極參與家族生活,並對侄子和侄女及其家人的發展有濃厚興趣,其中包括陶藝家露西·貝克 (1916-2009)、畫家亞瑟·博伊德 (1920-1999)、雕塑家蓋伊·博伊德 (1923-1988) )、畫家大衛·博伊德(1924-2011)、畫家瑪麗·諾蘭(1926-2016)——與畫家約翰·珀西瓦爾和西德尼·諾蘭結婚——以及建築師羅賓·博伊德(1919-1971)。他的侄子蓋伊博伊德是他的遺著管理人。

生平[編輯]

童年及教育[編輯]

馬丁·貝克特·博伊德於1893年6月10日出生於瑞士琉森。他是亞瑟·梅里克·博伊德(1862-1940) 和艾瑪·明妮·博伊德(1858-1936) 的小兒子,二人都是著名的畫家。在他出生時,全家正在歐洲旅行,由他的外祖母艾瑪·貝克特提供經濟支持,艾瑪是威廉·亞瑟·卡倫德·貝克特的妻子。艾瑪以從她父親、前罪犯約翰·米爾斯那裏繼承的財富創辦了墨爾本啤酒廠,讓他們一家人過上了舒適的生活。[1]他認為這個「有點隨意的出生地是導致他終生無法對任何地方有歸屬感的因素之一。」[2]

博伊德一直住在墨爾本郊區的桑德靈厄姆,直到13歲時全家永久搬到維多利亞州亞拉格倫的家庭農場。他從小就熱愛書籍和寫作,但他也是色盲。[1]他成為他古老美術世家中唯一的作家。博伊德的傳記作者布倫達·尼爾評論道:「他的家人的性格和成就如此與眾不同,以至於他的身份就源泉於此。成為博伊德比成為澳大利亞人更重要:這給了他足以繞過民族主義以達至文明的強烈認同感。」[3]

博伊德的兄弟姐妹包括陶藝家威廉·梅里克·博伊德 (1888-1959)、畫家西奧多·彭利·博伊德 (1890-1923) 和海倫·貝克特·里德 (1903-1999)。他深情地回憶起他在亞拉峽谷的童年時光。[4]「亞拉,只有幾碼遠,仍然能像博伊德老家一樣提供夏季游泳的場地。這條河出產冷鰻魚,它們像蛇一樣扭動和咬人,但卻能提供很好的食物。在農場裏,博伊德一家養小馬、打獵和釣魚,晚上盡情享用無限量的水果和奶油。」[5]他在邱園三一文法學校度過了愉快的時光。[1]尼爾指出,「博伊德在學習上表現出色;他編輯了學校雜誌《牧冠》;他對英語詩歌產生了熱愛;並且,以[他的校長]為榜樣,他開始考慮成為一名牧師。」[6]

1912 年完成學業後,博伊德對職業道路猶豫不決,因此開始在聖基爾達的聖約翰學院學習宗教職業。他沒有想到,這是他終生事業的開始,他始終徘徊着想在生命中找到宗教信仰的位置。在他母親的建議下,他開始在墨爾本接受建築師培訓。[1]

戰爭歲月[編輯]

博伊德起初並沒有感到應徵入伍的壓力,但在聽說他在三一文法學校的一些同時代人在加里波利登陸期間陣亡後,最終報名了。在家人的建議下,他認為他可能無法在普通澳大利亞士兵所期望的嚴酷環境中生存下來,於是他前往英國,並於1916年在皇家東肯特團擔任軍官,被稱為「Buffs」。[4]1916年和1917年在法國戰壕中戰鬥了幾個月後,博伊德請求轉會,並於1917年被皇家飛行隊接受,並在那裏一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他的戰爭經歷影響了他的餘生,包括他的作品。[1]

1940年代,博伊德質疑澳大利亞追隨英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他覺得澳大利亞應該向美國和地中海國家尋求替代關係。儘管他曾在軍隊服役,但他對轟炸德國城市和殺害無辜婦女和兒童的行為感到強烈的憤慨,並質疑英格蘭教會參與了當時的暴行。

米高·巴德威爾指出,博伊德是「一位偉大的活動家 [...]這種激進主義在戰時的一個例子是1943年12月的事件,博伊德在他的自傳《我的喜悅之日》中提到了這一點,巴德威爾引用了這一點:「一群知名人士起草了一份請願書,希望通過雙方同意結束對城市的夜間轟炸,現在變成了毫無意義的屠殺。我把這份請願書的印刷表格之一放在村佈告牌上,另一個放在我家門口,說可以在我家簽名。告示在晚上被撕掉了……我然後貼上另一張告示:「這份請願書的目的是停止謀殺婦女和兒童。那些認為這個目的不受歡迎的人,請進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而不是在黑暗的掩護下撕掉這個通知?」沒有人來,村裏的一位農民妻子說:「真遺憾博伊德先生張貼了那些通知。完全破壞了聖誕氣氛。」[2]

雖然博伊德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將自己的信仰描述為「有保留的和平主義」,[7]但他支持那些這樣做的人。[8]多年來,他一貫反對戰爭,並出版了一本討論越戰問題的由七個章節組成的抗議小冊子《為什麼他們走出去》」(1970年)。該書的簡寫本曾在澳大利亞出版。[9]

一戰之後[編輯]

博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返回澳大利亞,但發現自己不再適應。由於他決定加入英國軍隊,他覺得自己和朋友之間的戰時經歷不同,已經產生了隔閡。1921年,他無精打采,沒有方向,離開墨爾本,住在倫敦,做了一些報紙工作並四處旅行。[4]博伊德也厭倦了那個世界,隨着他的兄弟彭利於1923年去世,博伊德再次轉向宗教,加入了多塞特的聖公會方濟會社區。[1]然而這也是階段性的,所以他離開了,繼續像以前一樣。近二十年來,他過着游牧生活,從未在任何地方長期逗留,擁有的財產很少。他靠父母每年100英鎊的經濟生活,短暫地擔任《英屬澳大拉西亞》的代理編輯,以及他寫作的零星報酬。[8]《懸岩野餐》一書的作者瓊·林賽 (Joan Lindsay) 記得她的堂兄馬丁是一位紳士。他是一個謙虛、自由奔放的單身漢,善於尋找舒適的住處。她記得,「……他總是對奇奇怪怪的家具和奇怪的舊畫很感興趣。戰爭期間,他在法國的防空洞裏裝飾了一尊他最喜歡的跳舞牧神的大雕像,拖着它從一個骯髒的洞到另一個洞,直到被迫將它永遠丟棄在滲出的泥漿中」。[10]

1925年,博伊德的第一部小說《愛神》出版。他找到了自己的職業,並在1925年至1949年間出版了十部小說、一本自傳和一部兒童故事。[3]在英格蘭居住期間,據記載他與一名女性發生了關係。[8]:2007: 216博伊德的性取向過去是,而且將繼續是猜測的主題。不正當的愛情和同性慾望是他作品中的主流主題。 1930年代的小說《阿德墨圖斯的牧羊人》因其公開的同性戀敘事而被出版商拒絕。[11]

1940年7月他父親去世後,博伊德得以繼承母親的遺產,這給了他財務自由,可以過上自己選擇的生活。[8]這筆錢最初來自馬丁的祖母艾瑪,並在他的男性親屬的直接干預下獲得。[12]博伊德推遲返回澳大利亞,指望在英國能取得成功。[4]他的動機是不想讓家人失望,而且他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懷疑。 憑《露辛達·布雷福特》成名後,他於1948年返回澳大利亞,打算繼續住在他祖父位於貝威克 (Berwick) 附近的家「莊園」中。三年後,他於1951年再次前往英國,這時對「莊園」夢想破滅,而且自己被澳大利亞文學界忽視,並與他的年輕親戚失去聯繫。

博伊德於1957年搬到羅馬,在那裏他寫了蘭頓四部曲,它們經常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以及第二部自傳《我的喜悅之日》,意大利的旅行故事和輕小說《愛的下午茶》。 [3]儘管他在文學上取得了成功,但博伊德去世前一年的醫療費用由他的侄子亞瑟、蓋伊和大衛博伊德支付。他對家人和朋友的忠誠得到了慷慨的回報。布倫達·尼爾回憶道,「在1971年聖誕節前幾天,博伊德驚訝地收到坎培拉的一封正式信件。英聯邦文學基金會給了他 1000美元和每周30美元的退休金,「因為你發展澳大利亞文學所做的貢獻」。這是因為他的一些澳大利亞朋友聽說了他的病和經濟困難;並鼓勵其他人為此做點什麼。這些朋友包括塞爾瑪·赫林、巴里·里德、帕特里克·懷特高夫·惠特拉姆(當時的聯邦反對黨領袖和英聯邦文學基金委員會成員)。」[1]:212

馬丁博伊德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中健康不佳。1972年6月3日,他在被天主教會接受後幾天就死於癌症。他被安葬在羅馬新教「英國墓地」中,緊鄰着詩人約翰·濟慈珀西·比希·雪萊的墓。[3]

作品及評價[編輯]

1928 年,博伊德憑藉小說《蒙福特家族》獲得澳大利亞文學協會金獎。這部小說以筆名馬丁·米爾斯撰寫,以博伊德·貝克特家族祖先的歷史為基礎。1957年,他以自己的名義出版的《難辦的年輕人》再次獲得文學協會金獎。

博伊德著述頗豐,包括早期詩歌、自傳、一本關於現代青年的散文小冊子、大量長篇小說、五篇短篇小說和其他不同主題的文章。[13]然而,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小說,許多評論家認為,這些小說的靈感來自他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經歷。[14]:5通常被描述為一位詼諧的作家,博伊德被認為20 世紀最重要的澳大利亞小說家之一,儘管對他小說的反響各異。[15]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Niall, Brenda. Martin Boyd: A Life. Carlton, Victoria: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 2.0 2.1 Bardwell, Michael. "Divided Novelist: Martin Boyd (1893-1972)". London Magazine. 35, 1-2, 1995, 70-76. Print.
  3. ^ 3.0 3.1 3.2 3.3 Niall, Brenda. Martin Boyd. Australian Writers and their wor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3. 
  4. ^ 4.0 4.1 4.2 4.3 Boyd, Martin. Why I am an expatriate. The Bulletin. 10 May 1961: 12–13. 
  5. ^ Kinross Smith, Graeme. "Martin Boyd." Westerly. 2, 1975, 33-37.
  6. ^ Martin à Beckett Boyd.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ISSN 1833-7538 –透過National Centre of Biograph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7. ^ Boyd, Martin. Day of my Delight, Melbourne: Landsdowne Press, 1965.
  8. ^ 8.0 8.1 8.2 8.3 Niall, Brenda (2002). The Boyds: A Family Biography. Carlton South, Victoria: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9. ^ Why They Walk Out. The Sunday Review (extract) (Melbourne). 22 November 1970. 
  10. ^ Lindsay, Joan. Time Without Clocks. Ringwood, Victoria: Penguin Books. 1976. 
  11. ^ Darby, Robert. A boy’s best friend is his Dick: Homosociality and homo-eroticism in Martin Boyd’s Scandal of Spring. Southerly. 2013, 73 (3). 
  12. ^ Long, Nonie. John Mills, Emma and the à Becketts. Overland. 1989, (114): 15–18. 
  13. ^ Crocker, Walter. Martin Boyd. Overland. May 1989, (114): 9–14. 
  14. ^ Fitzpatrick, Kathleen. Australian Writers and their Work, Martin Boyd. Melbourne: Lansdowne Press Pty. Ltd. 1963. 
  15. ^ Mckernan, Susan. Much Else in Boy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tin Boyd’s Non-Fiction Work and His Later Novels. Southerly. 1978, 38 (3): 30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