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財政預算案 (修改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3年供應法令
Supply Bill 2023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國會
一項將從統一基金中提取一筆款項用於2023年的服務,並從該筆款項中提取該筆款項用於該年的服務的法令。
(An Act to apply a sum from the Consolidated Fund for the service of the year 2023 and to appropriate that sum for the service of that year.)
引稱Bill D.R.2/2023
地域範圍馬來西亞
制定機關下議院
制定日期2023年2月21日[1]
制定機關上議院
簽署人蘇丹阿都拉陛下
第16任最高元首
立法歷史
法案呈交至下議院時的名稱Supply Bill 2023
呈交者安華·依布拉欣(財政部長)
首讀2023年2月21日
二讀2023年2月24日
三讀2023年4月5日
關鍵字
財政預算案
現狀:已生效

2023年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財政預算案》是第10任馬來西亞首相馬來西亞財政部安華·依布拉欣於2023年2月21日提呈到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的2023年度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財政預算案,作為代替2022年馬來西亞大選實現政權改替而被取消的預算案。本次財政預算案的總預算是3861億4000萬令吉,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4%,預計財政赤字為5%[2]

本次財政預算案以「建設昌明大馬」(Membangun Malaysia Madani)為主題,基於三項主旨及12項努力,即包容性和可持續的經濟驅動、體制和治理改革,以恢復信心和社會正義,以緩和社會差距。政府計劃將財政預算案分配為3個主要部分;2891億令吉用的行政開銷,990億令吉用的發展開銷和20億令吉的應急儲蓄金[3]

立法時間線[編輯]

日期 機構 事件
2023年2月21日 國會下議院 首相兼財政部長安華·依布拉欣在國會下議院提呈《2023年供應法案》提交一讀,以為3天後提呈的《2023年財政預算案》做準備。
2023年2月24日 首相兼財政部長安華·依布拉欣在國會下議院提呈《2023年財政預算案》提交二讀。
2023年3月9日 財政預算案以聲浪表決在國會下議院三讀通過
2023年4月5日 國會上議院 財政預算案以聲浪表決在國會上議院三讀通過

財政預算案概要[編輯]

外部影片連結
video icon 首相兼財政部長安華·依布拉欣在國會下議院閱讀和宣佈財政預算案視頻

公務員津貼類[編輯]

  • 56級及以下的公務員,以及合約員工可獲得700令吉特別援助。
  • 退休公務員可獲得350令吉特別援助。
  • 公務員的累積年假(GCR)最高天數從160天增加至180天,並允許公務員預支50%或最多90日的累積年假。
  • 對參與土耳其和敘利亞救援行動的國家搜救隊成員提供每天100令吉津貼。

屋房發展類[編輯]

  • 撥款5000萬令吉提升人民組屋,優先維修殘舊電梯。
  • 撥款3000萬令吉,提升吉隆坡公共組屋的宜居性。
  • 為56個指定的人民組屋提供免費網絡。
  • 從2023年4月1日,屋房價不超過100萬令吉,家庭成員轉讓房產豁免印花稅。

社會發展類[編輯]

  • 撥款65億給沙巴和56億給砂州,提升水利、電力、道路、衛生和教育設施用途。
  • 撥款5000萬令吉給全國非伊斯蘭宗教膜拜場所用於維修用途。   
  • 撥款12億令吉加快修復400間殘舊診所及380所學校,*並提高學校維修工程和簡陋診所的採購報價限額,從50萬令吉增至100萬令吉。
  • 提供5000萬令吉配對補助金,鼓勵種植業通過使用機械人技術和人工智能,落實自動化運作。
  • 撥款8000萬令吉,改善棕櫚業的可持續性,並加強打擊反棕油運動。
  • 提供1億令吉數碼化補助金計劃,以支持予中小型企業和小型販商業務自動化和數碼化。
  •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提供10億令吉,鼓勵中小企業實現自動化流程和數碼化營運。
  • 提供60億令吉作為大馬發展銀行(BPMP)戰略融資。
  • 國庫控股(Khazanah)和僱員公積金局(EPF)投資15億令吉於創新和高增長本地初創公司。
  • 撥款400億令吉,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融資便利。
  • 提供5000萬令吉建造和提升3000個小販及流動攤位。
  • 撥款3800萬令吉,維護野生動物如老虎、大象和森林生態。
  • 撥款1000萬令吉,讓囚犯在70公頃的監獄土地,推行監獄農業計劃。
  • 為222個國會選區撥款1億令吉,透過關愛促銷售賣比市價低30%的必需品

通訊與數碼服務[編輯]

  • 撥款7億2500萬令吉加快實施國家數碼網絡(JENDELA)項目,為47個工業區和近3700所學校實施數字連接。
  • 確保國家數字公司(DNB)的管理和透明,以及在2023年底將全國網絡覆蓋率達到80%。

公共教育類[編輯]

教育部依然是獲得最高撥款的部門,獲得撥款總額為552億令吉。高等教育部獲得153億令吉撥款。

  • 撥款2000萬令吉,供全國學校展開大掃除掃劃。
  • 撥款5億6000萬令吉興建7所新學校。
  • 派發5萬台手提電腦,給教育部屬下教育機構。
  • 2023年3月1日起,償還高等教育基金(PTPTN)貸款可獲20%折扣,為期3個月;月收入1800令吉或以下貸款者,可延遲6個月還款。
  • 學生的食物輔助計劃(RMT)撥款提高至7億7700萬令吉。
  • 學前教育學校食物補貼計劃,撥款增至1億800萬令吉。
  • 提供1200萬令吉支持非政府組織為輟學的學生開設補習班。

醫療與衛生類[編輯]

馬來西亞衛生部是獲得第二大撥款的部門,為363億令吉。

  • 提供30億令吉用於聘請固定員工和逾1500名合同制醫務人員、牙醫和藥劑師。
  • 撥款7億令吉興建容納476張病床的婦女兒童醫院,減少馬六甲醫院人滿問題。
  • 撥款1.2億令吉推動昌明大馬醫藥計劃。

公共安全類[編輯]

  • 馬來西亞國防部獲得177億令吉撥款。
  • 馬來西亞內政部獲得10億令吉撥款。
  • 提供10億令吉用於加強國內安全,包括為警隊採購新設備。
  • 耗資4億5000萬令吉在霹靂州建新警察總部和宿舍。
  • 警方D11組旗下成立特別單位,打擊兒童色情和性犯罪活動。
  • 撥款1000萬令吉給國家詐騙應對中心(NSRC),解決網絡詐騙案。

交通類[編輯]

  • 延續My50無限次乘搭公共交通月票措施。
  • 免除出租車、巴士、 電召車及B2駕照的駕照考試費用[4]
  • 撥款1億5000萬令吉,以擴大短程巴士服務轉型計劃(SBST)至馬六甲、古晉和亞庇。
  • 擴建及提升檳城國際機場及梳邦機場。
  • 撥款52億令吉,作為提升馬來西亞道路檔案系統,維修州際道路。
  • 撥款27億令吉,維修和提升聯邦道路。
  • 撥款15億令吉,提升和建設鄉區和小鎮道路。
  • 撥款5000萬令吉在車禍黑區安裝路燈。
  • 撥款3億令吉給G1至G4級的承包商,作為小型的道路提升工程費用。
  • 撥款10萬令吉給每個縣署,由縣工程局負責做路洞的即時修補工作。
  • 撥款200億令吉,延續和加速落實沙巴泛婆羅大道和砂沙聯通道路。

企業類[編輯]

企業家及僱主[編輯]

  • 聘請前國家運動員,僱主獲稅務減免。
  • HRDCorp準備10億令吉基金,為已登記和累計徵稅僱主培訓僱員。
  • 為僱用弱勢群體、前囚犯、流浪漢的僱主,提供每月600令吉補貼,為期3個月。
  • 為僱用TVET畢業生的僱主,提供每月600令吉補貼,為期3個月。
  • 補貼重返職場女性80%薪金。

僱員[編輯]

  • 為零工經濟員工推出微證書技能提升計劃,培訓費用由政府承擔,每人4000令吉。
  • 提供3萬5000個政聯公司工作機會予青年、技職畢業生、弱勢群體和退休人士。

稅收類[編輯]

  • 政府決定暫時不徵收消費稅(GST)。
  • 對奢侈品如名牌包或名表落實奢侈稅。
  • 對電子煙含有尼古丁的液體產品徵收國內稅。
  • 本地電動車及組裝零部件的稅收優惠延長至2027年12月31日。國外進口的電動汽車稅收優惠則延長至2025年12月31日[5]
  • 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之間自願申報漏稅者免除罰款。
  • 個人所得稅可徵稅收入3萬5000令吉至10萬令吉,稅率下調2%
  • 調高T20高收入群體的稅率0.5%至2%。
  • 可徵稅收入介於3萬5000令吉至10萬令吉的個人所得稅率降低2%。
  • 從2023年報稅年起,醫療花費的稅務減免從8000令吉,提高至1萬令吉。
  • 中小企業的首15萬令吉可證稅收稅率從17%降至15%。
  • 航空航天領域的所得稅優惠和投資稅收減免延長至2025年12月31日。
  • 在大馬交易所創業板(ACE Market)及傑出企業家加速平台(LEAP)上市的公司,上市費用可享有至多150萬令吉稅務減免,直至2025課稅年。在主板上市的科技公司也可以獲得退稅。
  • 海外公司遷移運營到本地的稅務獎掖及關鍵職位所得稅率15%,延長至2024年。

援助金類[6] [7][編輯]

從「人民援助金」(Bantuan Tunai Rakyat,BTR)更改為「慈憫援助金」(Sumbangan Tunai Rahmah,STR) 提供80億令吉撥款和額外600令吉的食品券給B40群體:

  • 月收入低於2500令吉的家庭,但沒有孩子的家庭,將分期獲得1000令吉的援助金。
  • 月收入低於2500令吉的家庭,並擁有多過5名孩子的家庭,將分期獲得3000總令吉的援助金。
  • 月收入高於2500令吉的家庭,但沒有孩子的家庭,將分期獲得500令吉的援助金。
  • 月收入高於2500令吉的家庭,並擁有多過5名孩子的家庭,將分期獲得1250總令吉的援助金。
  • 月收入低於5000令吉的60歲單身人士,將分期獲得6000 令吉的援助金。
  • 月收入低於2500令吉的21歲至59歲單身人士,將分期獲得350令吉的援助金。
  • 月收入低於2500令吉的殘疾人士,將分期獲得350令吉的援助金。。
  • 撥款8000萬令吉給予「B40群體健康關懷計劃」(PEKA B40)。
  • 在季候風季節,小園主每月可獲得200令吉援助,為期4個月。

社會福利援助金類[編輯]

  • 撥款7億5000萬令吉予經濟部,實施人民收入倡議(IPR),以增加貧困人士的收入。
  • 撥款4億令吉,為18至20歲青年提供每人200令吉「慈憫青年電子錢包」(e-Tunai Belia Rahmah)。
  • 國家稻米公司(Bernas)將白米進口淨利的30%分配給稻農。
  • 撥款16億令吉,為稻農提供各種補貼和獎掖。另提供2億2800萬令吉給予24萬稻農每月200令吉現金,為期3個月或一個季度。
  • 提供稅務獎掖和補助金,鼓勵私人界投資於大規模農業,並提高技術的進步和使用。
  • 提供加速資金津貼(Elaun Modal Dipercepatkan)和資本開銷100%豁免所得稅,而食品生產項目的稅務獎掖申請期限將延長至2025年底,範圍擴大到現代農業項目。
  • 撥款3億5000萬令吉,把橡膠生產津貼從每公斤2.50令吉,提高至2.70令吉。
  • 撥款2億900萬令吉,補貼東馬內陸居民乘搭飛機。

公積金類[編輯]

  • 為年齡介於40至54歲,第一戶口儲蓄少1萬令吉公積金會員,增加500令吉存款。
  • 在自僱人士自願繳納公積金計劃下,配對補貼從250令吉增加至300令吉。

旅遊與文化類[編輯]

  • 撥款1億200萬令吉作為數碼內容基金,加強本地藝術產品銷售。

體育類[編輯]

  • 撥款3億2400萬令吉,改善訓練計劃和體育設施。

災害管理[編輯]

  • 撥款1億5000萬令吉給國家災害管理局(Nadma)購買設備和警報系統。
  • 撥款5000萬令吉給武裝部隊、消拯局和志願警衛局,購買設備應對災難。
  • 撥款2000萬令吉給2000個居民協會。
  • 撥款5000萬令吉,維護大自然資產。

外部連接[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February 21, Bernama / Bernama; Pm +08, 2023 14:40. Supply Bill 2023 tabled for first reading in Dewan Rakyat. The Edge Markets. 2023-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9). 
  2. ^ Budget 2023: Reactions from the finance sector. The Star.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6) (英語). 
  3. ^ Budget 2023: Budget 2023 revised up to RM388.1bil, GDP growth at 4.5%. The Star.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6) (英語). 
  4. ^ Budget 2023: Gov't to absorb driving test fees for B2 motorcycle, taxi, bus and e-hailing PSV categories - paultan.org. Paul Tan's Automotive News.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0) (美國英語). 
  5. ^ Budget 2023: CBU EVs in Malaysia now tax free until end-2025; CKD exemption until December 31, 2027 - paultan.org. Paul Tan's Automotive News.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美國英語). 
  6. ^ Belanjawan 2023: Sumbangan tunai sehingga RM3,100 kepada B40. Harian Metro. 2023-02-24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0) (馬來語). 
  7. ^ ◤2023最新财案◢ 财案B40群能拿到什么?看这里. 中國報 China Press.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5)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