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波蘭/波蘭歷史/存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7年8月28日[編輯]

波蘭歷史波蘭是一個位於東歐平原的西斯拉夫人國家,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前700年石器時代斯拉夫人10世紀,波蘭人開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其後的幾個世紀,波蘭國勢一度強盛,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成為疆域繼俄國之後歐洲第二大國,從18世紀開始,波蘭國力日衰,領土被鄰國蠶食和瓜分,經過三次瓜分,波蘭覆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才得以復國,不過,在蘇聯德國兩個強大鄰國夾縫中生存的波蘭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次亡國。二戰後,波蘭建立了人民共和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1989年,波蘭的團結工會獲得了政權,拋棄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轉向西方的自由和民主。

2009年6月8日[編輯]

波蘭立陶宛聯邦是在歐洲16世紀至17世紀時最大,且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在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結為聯邦時宣告成立。它的許多特點體現出它在當時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國家。聯邦的政治制度被稱為貴族民主制或金權自由制,法律與由貴族控制的議會限制君主的權利。這個政治制度是現代民主制君主立憲制聯邦制的先驅。該聯邦的兩個主體國家在原則上是平等的,雖然事實上波蘭是事實上的統治主體。該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且呈現出一種宗教多樣化,該國以在當時少有的宗教自由而聞名,雖然宗教容忍的程度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聯邦的滅亡前夕,它經歷了重大改革,並編撰出了現代史上最古老的憲法之一。

2009年8月4日[編輯]

1794年華沙起義是一場在波蘭科希丘什科起義早期的由城市平民發動的武裝起義運動。該起義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以擺脫俄羅斯波蘭首都的控制為目標。它在1794年4月17日,於拉茨瓦維茨塔得烏什·科希丘什科的軍隊獲得了勝利後不久後發生。雖然俄羅斯軍隊的人數更多,裝備更精良,不過波蘭常備軍和民兵都配備了從華沙兵工廠運來的來福槍和馬刀,對詫異不已的俄方駐軍迎頭痛擊使其遭受重大傷亡。在幾小時內,戰鬥就由在華沙舊城西郊單單一條小街蔓延到了整個城市。部分俄羅斯駐軍在普魯士騎兵的保護下撤到波瓦斯基,不過大多數被困在城裏。被孤立的俄羅斯勢力在幾個區域裏頑抗了兩天多。

2009年9月21日[編輯]

第一次瓜分波蘭發生在1772年,是1772年至1795年間,造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滅亡的三次瓜分波蘭之中的第一次。這次瓜分背後的主要目的是擴展俄羅斯帝國勢力,以威懾普魯士王國哈布斯堡奧地利帝國。自1769年至1771年,奧地利和普魯士就已經接管了聯邦的部分位於邊疆的領土,自1769年至1770年,奧地利接管塞派什郡,而普魯士則接管了勞恩堡和比余托夫。日漸衰弱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土,遭到它比較強盛的鄰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的瓜分,而使上述三國在東歐重新達到權力平衡。由於波蘭無力保衛自身國土,再加上外國軍力早已駐紮在波蘭國內,波蘭國會於是在1773年由上述三個政權召開的瓜分瑟姆中,承認了這次瓜分。

說明[編輯]

  1. 該欄目每周更換一次。
  2. 在更新時,請按{{Wikipedia:优良条目/YYYY年MM月DD日}}的形式更新。
  3. 更新時,請不要忘了更新主頁上方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