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毛澤東生平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6年2月[編輯]

移動自 Talk:毛澤東與長沙

不同意合併。剛從長沙條目獨立出來。兩個條目(另一個是毛澤東)現在都很長,所以建立這個獨立的條目。--涓生 15:59 2006年2月2日 (UTC)

我覺得合併入毛澤東會比較好。毛澤東的生平可以好長,如果將他每一處生活過的地方用「毛澤東與XX」的標題來寫,那麽「毛澤東與延安」、「毛澤東與北京」如何計?有必要特顯他生活的地方嗎?如果毛澤東的條目太長,可以將他的生平獨立成篇,然後將你的內容放進去。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22:31 2006年2月2日 (UTC)

不同意合併,獨立這個條目,完全符合wiki關於分開頁面的指引。這個內容無論放到長沙還是放到毛澤東都有些游離於條目之外,應該獨立。 --鳥甲 00:11:11 2006年2月3日 (UTC)

我覺得還是合併到毛澤東或者長沙更合適,因為XX人與XX城市這樣地話題太多了,就文章內容來看不值得單獨列一個條目,僅僅記述了毛在長沙地行蹤和留下的遺蹟,按照同樣的體例,毛澤東不是還可以寫毛澤東與韶山,毛澤東與延安,毛澤東與井岡山,毛澤東與北京,毛澤東與莫斯科,每個名人都這樣寫,那還叫什麼百科全書啊,不亂套了。而且文章行文不像百科全書條目,倒更像散文,需要進一步調整。--雪鴞◎海德薇 看看雪鴞 (talk) 08:52 2006年2月3日 (UTC)

想說明一下開始為什麼寫這個子標題。「某某人與某某城市」確實很多,但針對某一名人而寫的條目並不多。就拿「毛澤東與XX」來舉例,最多也就韶山長沙值得一寫。韶山是因為故居,長沙是讀書和革命的地方;武漢也是他革命和建國後除北京外居住最長時間的城市。其他地方沒有這樣值得一寫了。比如延安、瑞金和北京,看上去似乎也是他呆過的長時間地方,但城市與毛澤東本人的結合度遠不如前兩個緊密。說起韶山和長沙,人們會自然的聯想到毛澤東從這裏走出來;而說起延安和瑞金,人們最重要的聯想卻是共產黨走過的地方;說起北京,則第一想法是古都或首都,很少會直接聯想到毛澤東。毛澤東在長沙的遺蹟很多,年輕一代可能除了個橘子洲頭外想不起來,中老年人可是能夠說出一大串。

現在再擴張到其他名人,比如魯迅,就可以寫「魯迅與紹興」,其他的「魯迅與北京/上海/廣州」之類價值就不那麼高了。因為魯迅本人的小說,絕大部分取材自紹興。每個名人都應該有一個類似的條目,因為某些名人受到了某些城市很大的影響,而某些城市也受到了某些名人很大的影響。並不是這個條目多餘,而是維基恰恰缺乏這類的條目。--涓生 21:16 2006年2月3日 (UTC)


生平部分來自毛澤東毛澤東與長沙。我幾天後回來,會進行進一步的整理。--涓生 03:32 2006年2月10日 (UTC)

這個條目以史實為主,相當不錯,符合百科全書的風範! Nutcracker 00:20 2006年2月11日 (UTC)

請注意刪除投票[編輯]

Wikipedia:刪除投票和請求/2006年12月26日#毛澤東生平的結果是與毛澤東合併。--Isnow 10:57 2007年2月16日 (UTC)

僅一票贊同合併,何況當時還有人建議分離出毛澤東生平,理由是毛澤東條目中的生平部分過於冗長。其實該條目完全有必要存在,就如中國歷史之於中國一樣。最好還是應該獨立出來詳細編寫,簡寫毛澤東主條目的生平部分。再說當時並沒有執行合併,而是直接刪除了該條目。--涓生 11:29 2007年2月16日 (UTC)

請同時更新兩個條目,完成拆分。--Isnow 11:39 2007年2月16日 (UTC)
好的。我正在進行。--涓生 12:01 2007年2月16日 (UTC)
想到一個問題,若還有人要擴充資料,該如何?
這樣條理是不是更清楚一點?--Isnow 12:12 2007年2月16日 (UTC)

也可以,但這個工程恐怕很大,正好可以將各段時期的資料補充得更完整。給我一些時間一步步完成吧。另外條目的命名是毛澤東 (1893年-1949年)等,還是毛澤東生平 (1893年-1949年)?--涓生 12:20 2007年2月16日 (UTC)

條目名稱由您決定,若時間間隔太大,也可以縮短。--Isnow 12:27 2007年2月16日 (UTC)

生平?[編輯]

覺得毛澤東生平改為毛澤東時間表會比較好,對於以時間詳列的條目,建議稱作「XXX時間表」,更能彰顯其條目作用。—Hiaeoupyc 01:22 2007年4月16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