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突發事件管理方針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突發事件管理方針TEMP,又稱維基百科緊急情況計劃)是一個維基百科方針,目的是在大規模事件正在發生,使當前的維基百科無法繼續運營的情況下,提供一系列程序以維護維基百科的內容。

此方針旨在促進維基百科的保護,以又有序又時間敏感的方式(抑或任何其他方式)將電子媒介轉移到非電子媒介。所有編輯者必須儘快熟悉這些程序。萬一需要實施這些程序,編輯者需要遵循程序方針,根據情況盡力採取行動。

方針的歷史概述與範圍[編輯]

英文維基百科數據保護工作組開展外在風險評估(即維基百科及有關計劃不原生的風險,對維基百科全部內容的完整和長期可行性造成危險)後,突發事件管理方針於2008年4月提出。

維基媒體伺服器主幹。

由於所涉及的技術問題過於複雜,編輯者就基礎設施的必要修改諮詢維基媒體開發者的技術小組委員會後,以下程序和方針得以採用。實施程序所需的外掛程式MediaWiki軟件2008年8月的1.14.0版本起就可以使用。所有運用MediaWiki的計劃均可使用這些外掛程式。這些外掛程式也被維基百科的大多數語言版本安裝。

此方針不適用於由局部自然災害地方或國內衝突或類似事件導致的服務的暫時喪失。此類事件可以在數周或數月內得以解決。這些發生概率較高的風險會由維基百科的其他方針和指引處理。此外,此方針不適用於個別條目或其他內容的短期風險。反而,此方針應視為災害管理長期策略的一部分,應在全球災難發生時遵循。

方針的實施[編輯]

最近5億年的滅絕事件。

需要實施TEMP方案的情況可以分為兩類:

  1. 由自然或人造災害(如核戰爭瘟疫、超強熱帶氣旋超級火山、全球迅速變暖或其他全球生態災難,或者未能預測的全球流行病)導致的社會崩潰,抑或任何其他讓社會和科技條件退步以致互聯網無法繼續運營,或防止大眾能夠訪問維基百科的事件。
  2. 全面核戰爭小行星撞擊伽馬射線暴、太陽能量輸出的大幅增加或減少、地球旋轉軸驟變等導致的滅絕事件,抑或任何其他可能會使人類滅絕的事件。

維基媒體基金會將會決定某一事件是否符合以上條件。因此,基金會有權力實施此方針。雖然此方針大部分都在講述第一類事件發生以後需要遵循的程序,但是本文會略述第二類事件的計劃。

通知與程序[編輯]

實施TEMP方案時,維基百科和其他維基媒體計劃將會利用通知模板,告知編輯者世界的現況,並提出一系列行動。警告由高至低標記,數字越小,事情越嚴重。模板會以顏色標記,表示事情的緊急性。請注意,由於這類事件明顯無法預測,維基百科不能保證任何等級為真,這些警告模板應視作指導方針。

三級警告[編輯]

三級警告表示維基媒體基金會得出結論,認為一個使維基百科無法繼續運營的全球事件將會在2小時內發生。此模板是橙色的。維基百科懸掛三級警告後,編輯者需要:

  • 及時確定編輯
  • 遵守各種有關文明編輯戰的方針。編輯者可能會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貿然作出決定,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編輯者應該呼籲其他編輯者保持同行間的友愛精神。如果編輯者發現某個用戶在以不中立的方式編輯維基百科,他應該儘快通知管理員或行政員
  • 如有時間,開始存檔程序
  • 在已有條目中檢查文字、事實和格式錯誤
  • 收聽家裏的收音機或電視廣播,或者利用另一個新聞來源,熟悉世界的現況

二級警告[編輯]

二級警告表示維基媒體基金會得出結論,認為一個使維基百科無法繼續運營的全球事件將會在45分鐘內發生。此模板是紅色的。維基百科懸掛二級警告後,編輯者需要:

  • 僅作修正筆誤或回退破壞的編輯
  • 儘快開始存檔(如果還沒開始)
  • 將頁面存入快取(如果還沒存入),使編輯者可以在不能直接訪問維基百科的環境下繼續存檔

一級警告[編輯]

一級警告表示維基媒體基金會得出結論,認為一個使維基百科無法繼續運營的全球事件將會在10分鐘內發生。此模板是黑色的。維基百科懸掛一級警告後,維基百科會進入唯讀模式,編輯者需要:

  • 繼續不停存檔,直到:
    • 維基百科無法訪問,且服務被終止
    • 當地失去網絡或電力,或者其他情況使這個行動不明智。如有餘力,編輯者可以用電腦從頁面的快取版本建立存檔

模板[編輯]

模板範例

三級警告模板[編輯]

二級警告模板[編輯]

一級警告模板[編輯]

數據保護方法與程序[編輯]

數據保護計劃會採取雙管齊下的方法:對全部內容的中心化數據轉寫,以及由維基百科編輯者開展的去中心化轉寫,兩者同時進行。我們希望這兩個同時實行的方法會在不測事件中提供額外安全。

去中心化數據儲存方法與技巧[編輯]

在溫度和濕度經調節的環境裏,密封塑料容器可以將紙張保存數十年。

將條目轉移到非電子媒體[編輯]

維基百科懸掛二級警告後,編輯者應該要開始將維基百科轉移到其他媒體。作為即時措施,我們建議編輯者儘量將條目打印出來,但他們需要注意任何可能在不測事件中出現的個人安全問題。為方便日後整理,我們建議編輯者利用所居住地區內最常用的紙張尺寸——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使用Letter,而大多數其他地區則使用A4

儘管這個方法看起來很費力,但是編輯者需要謹記,雖然將條目轉移到電子媒體(如CDDVDUSB)較快,可是這樣做會阻撓此方針目的的實現。此類大規模事件發生之後,電力供應不大可能會長期繼續存在。如果電力供應被切斷了,它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恢復。此外,如果科技水平得到顯著下降,人們可能會缺乏讀取當前數字格式的方法。我們呼籲編輯者從長遠的觀點看待數據儲存方法。

凱爾經一頁。凱爾經在犢皮紙上書寫,目前已經保存了1,200年。

編輯者需要注意被打印條目的儲存方法。在中期內,編輯者可以將條目影印本存放在溫度調節環境中的合適密封容器裏。然而,在長期內,即使是這樣存放的材料也會分解,所以編輯者應該考慮將內容轉移到諸如犢皮紙英語vellum的媒介。犢皮紙在良好情況下可以保存數百年。

應保存的條目、使用與署名[編輯]

編輯者應該事先考慮要保存什麼條目。中文維基百科有超過130萬個條目,一般編輯者保存其中的一小部分(最多幾千個)是不可行的。雖然對經歷重大改變的世界環境十分有用的條目(如畜牧業木工),每個編輯者都應該存檔一份,但是他們也應該考慮保存文化價值或者較為深奧的條目。這些存檔可能是災後重建計劃的重要資源,所以請三思而行。

存檔條目的編輯者可以利用隨機條目尋找可能被其他人忽略的條目。如果維基百科的300萬編輯者都各保存2,000個條目,每個條目都會被保存數次。

編輯者應該儘量存檔維基百科的內容,直到情況使這個行動無法繼續進行。維基百科的所有內容採用共享創意署名-相同方式共用 4.0 許可協定。由於這個協定允許用戶以任何媒介傳播內容,不論是否用於商業用途,編輯者可以用條目的影印本換取生活必需品,如食物,但是任何影印本中「作品的之前所有作者都必須得到表彰」。

雖然我們希望全球狀況可以恢復到足夠良好的水平,以致人們可以將資訊加入到存檔裏,從而讓條目得以改善,但是我們建議任何添加應加入後期標註或標示,以便其他人在日後以建立共識的方式,或通過糾紛解決機制評價它們的價值。

從長期來看,我們鼓勵存檔條目的編輯者為集體利益着想,集中維基百科的資源。我們建議使用1998年的「集擬太美」報告作為合作模型。「集擬太美」報告提議將存檔集中在一個地方裏,可以用作重建維基百科的樞紐。

條目到非電子媒體的中心化轉寫[編輯]

激光蝕刻的基本原理。

開展上述流程的同時,維基媒體伺服器中心會將另一個策略付諸實施。實行TEMP流程時,中心會用堅固合金薄板製作維基百科的激光蝕刻版,以便儲存每個頁面的微型版本。

這個版本會在地質穩定的地區中的保險庫裏保存。雖然這個方法會阻礙人們隨時隨地檢視維基百科,但是它能確保維基百科的準確歷史記錄會保存到遠期未來的數十年,直到人類恢復足夠先進的科技水平,可以檢視資訊。

最壞情況:未曾設想的道路[編輯]

維基百科資訊的基本層。

雖然人類可以度過許多災難,但是大滅絕事件——儘管有多麼不可能——也可以發生。我們必須設法將維基百科保留在一個外星環境中。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英文維基百科數據保護工作組與世界眾多科學研究院商定後,工作組獲准使用世界上大多數電波望遠鏡

維基百科已經會定期建立資料庫轉儲,它是維基百科資料庫的資料記錄。這個數據會用田索豪爾數據壓縮方法壓縮,壓縮率高達114,514:1(喜)。如果維基百科認為滅絕事件即將發生,此資料會通過世界眾多的電波望遠鏡,傳送到300個最近的恆星以及銀河系中心。

數據流會包括特製的基本層。它是一組所有外星生命都有的簡單科學原理和數據,為它們提供共同的參考基礎,讓接收者能夠開始進行一份巨大的任務:破譯維基百科。這個資訊會附上由維基百科共同創立者吉米·威爾斯製作的小影片,以及重新製造籌款橫幅所需的圖片。

雖然這的確是挽救人類知識的最後努力,但是我們希望,在後無數年之時,在距無數光年之處,與我們迥然不同的智能可能會看到人類的巨作,明白我們的心意。援引吉米·威爾斯對眾星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