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杉科
南洋杉科 化石时期:
| |
---|---|
智利南洋杉 Araucaria araucana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门: | 松柏门 Pinophyta |
纲: | 松柏纲 Pinopsida |
目: | 松柏目 Pinales |
科: | 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 Henkel & Hoch., 1865 |
模式属 | |
南洋杉属 Araucaria Juss., 1789
| |
属 | |
南洋杉科(学名:Araucariaceae)是松柏纲松柏目下的一个科,包括贝壳杉属、南洋杉属、瓦勒迈杉属及仅于化石发现的短叶杉属、南洋杉型木属等属,现存共3个属41种,分布在大洋洲、南美洲及东南亚。该科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达到了最大的多样性,当时几乎分布在世界各地。 北半球的大部分南洋杉科植物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消失。除了东南亚的数种贝壳杉属植物外,该科植物现在主要局限于南半球[1]。
描述
[编辑]南洋杉科成员通常是非常高的常绿乔木[2],高度可达 60 米或更高[3]。它们还可以长出直径非常大的茎; 一棵名为 Tāne Mahuta(“森林之主”)的新西兰贝壳杉经测量高 45.2 米,胸径为 491 厘米。 据计算,其总木材体积为 516.7 立方米[4],使其成为继红杉和巨杉(均来自红杉亚科)之后的第三大针叶树[2]。
树干呈柱状,髓部较大,皮层为树脂质[5]。分枝通常是水平的和分层的,有规律地以三到七个分枝的轮生形式出现,或者以相隔较远的对交替出现[6]。
叶子可以很小、针状、弯曲,也可以很大、宽卵形、扁平[7]。它们呈螺旋状排列,宿存,通常具有平行脉络[2]。
像其他针叶树一样,它们产生球果。 每棵树可以同时有雄性和雌性球果(雌雄同株),或者只能有雄性或雌性球果(雌雄异体)[8]。
平均而言,南洋杉科植物的雄性球果是所有针叶树球果中最大的。 它们呈圆柱形,下垂,有点像柔荑花序。 它们单独生长在树枝的尖端或叶腋上。 它们含有大量排列成螺旋状或螺旋状的孢子叶。 每一个都有 4 到 20 个细长的花粉囊,其一端附着在下表面上。 花粉粒呈圆形,没有翅膀或气囊[2][6][7]。
雌锥体也很大。 它们的形状为球形至卵形,直立在枝端粗短的枝条上。 众多的苞片和鳞片要么彼此融合,要么有一半彼此分开[2][6][7]。鳞片的上表面几乎总是只有一颗种子,而真正的松树(松科)则有两颗种子[9]。它们非常大,是针叶树中最大的种子之一。 它们通过风传播,通常使用翼状结构。 成熟时,雌性球果分离并掉落到地面[2][6][7]。由于它们的体型较大,如果它们击中人,可能会造成严重伤害。 例如,大叶南洋杉的球果重达 10 公斤[10],大约相当于一个大菠萝的大小和重量。 它们可以从 23 米的高度跌落[9]。
分类
[编辑]南洋杉科包含三个现存属约41种。
共19种。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其中14种为当地特有种)、诺福克岛、澳大利亚东部、新几内亚、阿根廷、巴西南部、智利和巴拉圭。
部分物种:
共21种。分布在新西兰北岛、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斐济、瓦努阿图、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部分物种:
只包含一个物种瓦勒迈杉(又名恐龙杉),澳大利亚特有种,仅分布于新南威尔士州瓦勒迈国家公园的一个温带雨林中。在 1994 年发现活体物种之前,人们只能从化石遗迹中了解该属植物。
系统发生
[编辑]分子证据支持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在二叠纪晚期彼此分化[11]。以下是基于分子数据进行支序分析后所得的的松柏门植物系统发生树。 它显示了南洋杉科在该门中的地位[12]。
| ||||||||||||||||||||||||||||||||||||||||
南洋杉科现存成员之间的关系[13]:
| ||||||||||||||||
用途
[编辑]南洋杉科有几种树种是亚热带地区花园中非常受欢迎的观赏树种,有些树种也是非常重要的用材树种,产生高品质的木材。 其中一些含有类似于松子的可食用种子,另一些则产生有价值的树脂和琥珀。 在它们出现的森林中,它们通常是优势树种,通常是森林中最大的树种;其中最高的是生长在新几内亚的亮叶南洋杉,据报最高可达 89 米,其他几种树种亦高达 50-65 米。 异叶南洋杉则是该科中著名的园林绿化和室内植物。
土耳其埃尔祖鲁姆省的熟练工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使用南洋杉科木材化石来制造珠宝和装饰品。 它被称为“奥尔图石”,这个名字来源于它最常被挖掘的奥尔图镇。 尽管这种半宝石被归类为“石头”,但木材解剖学表明它是南洋杉树干的化石碎片。 奥尔图石,也称为“黑琥珀”,是土耳其独有的。 它是黑而暗淡的,但抛光后会呈现出迷人的黑色光泽[14]。
参考资料
[编辑]- ^ Poinar, George; Archibald, Bruce; Brown, Alex. New amber deposit provides evidence of Early Paleogene extinctions, paleoclimates, and past distributions (PDF).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1999, 131 (2): 171–177 [2023-06-30]. S2CID 85718312. doi:10.4039/ent1311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08).
- ^ 2.0 2.1 2.2 2.3 2.4 2.5 Araucariaceae. The Gymnosperm Database. [November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9).
- ^ Araucariaceae: life history and ec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seum of Paleontology. [November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9).
- ^ Agathis australis. The Gymnosperm Database. [November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Fu Liguo; Li Nan; Robert R. Mill. Araucariaceae (PDF). Flora of China. 1999, 4: 9–10 [2011-1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May 24, 2011).
- ^ 6.0 6.1 6.2 6.3 James E. Eckenwalder. Conifers of the world: the complete reference. Timber Press. 2009: 70. ISBN 978-0-88192-974-4.
- ^ 7.0 7.1 7.2 7.3 Stuart Max Walters. The European Garden Flora: Pteridophyta, Gymnospermae, Angiosperma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72. ISBN 978-0-521-24859-4.
- ^ Gerald Carr. Araucariaceae. University of Hawaii. [November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1).
- ^ 9.0 9.1 Wayne P. Armstrong. The Araucaria Family: Araucariaceae. Wayne's Word, Paloma College. [November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3, 2011).
- ^ Araucaria biwillii (Bunya pine) description. The Gymnosperm Database. [20 Jan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 Stull, Gregory W.; Qu, Xiao-Jian; Parins-Fukuchi, Caroline; Yang, Ying-Ying; Yang, Jun-Bo; Yang, Zhi-Yun; Hu, Yi; Ma, Hong; Soltis, Pamela S.; Soltis, Douglas E.; Li, De-Zhu. Gene duplications and phylogenomic conflict underlie major pulses of phenotypic evolution in gymnosperms. Nature Plants. July 19, 2021, 7 (8): 1015–1025 [2023-06-30]. ISSN 2055-0278. PMID 34282286. S2CID 236141481. doi:10.1038/s41477-021-0096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英语).
- ^ Derived from papers by A. Farjon and C. J. Quinn & R. A. Price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ifer Conference, Acta Horticulturae 2003; 615
- ^ Escapa, Ignacio H.; Catalano, Santiago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raucariaceae: Integrating Molecules, Morphology, and Fossi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October 2013, 174 (8): 1153–1170 [2023-06-30]. ISSN 1058-5893. S2CID 56238574. doi:10.1086/672369. hdl:11336/358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英语).
- ^ Kutluk; et al. First Report of Araucariaceae wood (Agathoxylon sp.)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Turkey. IAWA Journal. 2012, 33 (3): 319–326. doi:10.1163/22941932-9000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