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摩耶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昙摩耶舍(汉译:法明,IAST:Dharma-yaśas),罽宾人。擅长背诵《毘婆沙律》,人们都称他为“大毗婆沙”。[1]

弘法经历[编辑]

昙摩耶舍年轻好学,十四岁多,即受到佛教大师弗若多罗的赏识。成年后,才干非凡,为人风雅而智慧超人,广读佛教,悟性超群,专于四禅八定、七觉支。时人将他与浮头婆驮相比。

耶舍以前曾在树下自责将近30岁,仍未证果[2],于是累日不寝不食,精进用功,以悔先罪。有日,梦见博叉天王传言:“沙门当四处弘法,而非独善其身。道果有赖因缘俱足,非分强求,只会死而无证。”耶舍醒后,就开始游化各国,四处弘法。

东晋隆安年间,昙摩耶舍来到广州,住在白沙寺。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耶舍为说佛生缘起,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东晋义熙年间,昙摩耶舍来到长安,当时后秦姚兴僭越为王,本人却崇敬佛法。当耶舍来到长安后,姚兴对他殷勤接待。正好此时天竺僧人昙摩掘多也来到关中,与耶舍志趣相投,二人共同翻译了《舍利弗阿毗昙论》,译经工作从后秦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到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才全部完成,译成全书22卷。该书由后秦太子姚泓亲阅、僧人道标作序。[3]

其后,昙摩耶舍南游江陵,住在辛寺,大力弘扬禅法,有三百多名僧人,前来向他问学。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昙摩耶舍已证到了圣人的果位。

南朝宋元嘉年间(公元424年一453年),耶舍回到西域,此后的情况,便不为人们知。

门人弟子[编辑]

昙摩耶舍有弟子,名叫法度,精通梵语汉语,经常帮助昙摩耶舍翻译。法度是竺婆勒的儿子,竺婆勒在广州住过很长时间,并且在中国各地做生意。法度出生于竺婆勒去南康的途中,因此取名南康,长大后改名金迦,直到出家后,取法名唤作法度。

法度不读诵大乘经典,只学声闻经论。专礼释迦牟尼,而不认为有十方佛。[4]吃斋用饭,都只用一个铜钵取食。法度还令女尼们在要举行忏悔的日子里,相向而对,伏在地上。南朝宋已经过世的丹阳尹颜峻的女儿法弘尼、交州刺史张牧的女儿普明尼,都曾随着法度受法。现在京城的宣业、弘光及中国的众多女尼都受到法度遗风的影响。

译经贡献[编辑]

  • 《舍利弗阿毘昙论》

注释[编辑]

  1. ^ 《高僧传》:“耶舍善诵毘婆沙律。人咸号为大毘婆沙”
  2. ^ 高僧传》卷1:“孤行山泽不避豺虎,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3. ^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1:“会天竺沙门昙摩耶舍、昙摩掘多等义学来游秦土,既契宿心,相与辩明经理,起清言于名教之域、散众微于自无之境,超超然诚韵外之致,愔愔然覆美称之实,于是诏令传译。”
  4. ^ 《出三藏记集》卷5:“为昙摩耶舍弟子。改名法度。其人貌虽外国。实生汉土。天竺科轨非其所谙。但性存矫异。欲以摄物。故执学小乘。云无十方佛。唯礼释迦而已。大乘经典不听读诵。”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