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曹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曹交
本名姓:
氏:
名:交
国籍,一说
活跃时期战国时期
知名于曹国国君之弟,可能为孟子弟子

曹交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赵岐认为是曹国国君之弟,亦有说认为曹交只是曹国遗民。毛奇龄认为,曹交实为邹国国君之弟。有说认为曹交为孟子弟子[1]

生平[编辑]

曹交在赵岐注《孟子》中纪载为曹国国君之弟[2],但根据《左传》,当时曹国应已灭亡,故王应麟、胡爌、阎若璩等人认为曹交只是以国为氏的曹国遗民[3][4][5]清代惠士奇认为,宋国曹国后,曹国应仍为宋国的附庸,所以战国时期仍有曹国国君[6]。张南士、毛奇龄则认为,曹国国君在其余战国时期相关文献皆无记载,因此曹国可能并未延续到战国时,但曹交可以面见邹国国君,并向其要求馆舍居住,因此应为同样以曹为氏的邹国国君之弟[7]

曹交曾问孟子,是否人人都能成为。孟子回答是,并指出尧、舜之道不过是孝悌而已。曹交说,他希望向邹国国君借一处馆舍居住,然后在孟子门下受教。孟子婉拒曹交,并说随处都有老师,不必只求学于自己门下。[8]。有说认为,尽管孟子拒绝了曹交的拜师,但仍已经教诲了曹交[9][10]

参考资料[编辑]

  1. ^ 读书纪数略·卷二十一》孟门十七弟子:公孙丑、孟仲子、公都子、陈臻、高子、徐辟、乐正子、咸邱蒙、孟季子、陈代、彭更、万章、屋庐子、告子(一本作曹交)、桃应、充虞、周霄。
  2. ^ 孟子集注·卷十二告子章句下》:赵氏曰:“曹交,曹君之弟也。”人皆可以为尧舜,疑古语,或孟子所尝言也。
  3. ^ 困学纪闻·卷八》:曹交,注谓曹君之弟。按《左传》哀公八年,宋灭曹。至孟子时,曹亡久矣。曹交,盖以国为氏者。
  4. ^ 拾遗录》:曹交,注谓曹君之弟。按《左传》哀公八年,宋灭曹。至孟子时,曹亡久矣。曹交,盖以国为氏者。
  5. ^ 《四书释地三续·卷下》:曹交,以国为氏,非君弟也。
  6. ^ 《惠氏春秋说·卷七》:曹灭于哀之八年,复见于哀之十四年,宋向魋入于曹以叛。杜注:“曹,宋邑也”非也。曹,伯爵,而当甸服,故曰曹为伯甸。其国虽小,岂徒一邑哉!盖宋虽灭曹,仍为附庸于宋,故至战国仍有曹君。(赵岐注《孟子》曰:曹交,曹君之弟。)然则曹与滑皆灭而仍存者也,故春秋言入不言灭。
  7. ^ 经问·卷六》:盛唐问《孟子》:曹交,赵岐注:曹君之弟。按:春秋哀八年,宋人入曹,《左传》竟云:灭曹,执曹伯以归。如此则孟子时已无曹矣,其曰曹君之弟何居?得非经祗书入,原未尝灭乎?曰:经有书灭而并未灭者:定六年,郑帅师灭许是也。有书入而即是灭者:此宋人入曹是也。但此入曹亦何以知其是灭?祗以后此经文并不及曹,而战国诸文又并无曹君之事,独《史记·曹世家》载:曹伯阳十五年,宋灭曹,执曹伯阳及公孙彊以归而杀之,曹遂绝其祀。则曹此时信亡矣。赵岐之注不知何所本,当是误耳。然则孟子之曹交何如?曰:此张南士曾辨之,当是曹姓而交名者。何以言之?其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邹者,鲁县《说文》云:即古邾娄国也。徐邈引〈孟子题辞〉有云:邾国至孟子时,鲁穆公改邾为邹,则邹即邾可知矣。《春秋》注:邾本曹姓,为颛顼之后。则所为曹交者,或亦曹姓而交名,与邹君同姓,故得见邹君而假馆焉,或即邹君之弟。战国礼衰,不分宗不别氏,弟得以其戚戚君故兄弟同姓,未可知也。解经恶杜撰,但有据之言则亟取之,此差有据耳。
  8. ^ 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知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9. ^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0. ^ 刘培桂. 孟子弟子新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