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日本语:‘戦争と平和と歌 李香蘭心の道’),是大鹰淑子(即李香兰译版本署名“山口淑子”)的一本自传。原书曾在1992年至1993年期间,于《东京新闻》及《中日新闻》连载,后来集结成书出版,内容是大鹰淑子忆述自己在中国当演员、日本战败回国、从政及促进中日关系友好等事情。

编撰过程[编辑]

缘起[编辑]

据大鹰淑子在《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前言》提到,是受报社邀请而开始撰稿连载的:“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我应东京新闻社中日新闻社的邀约,获得撰写自己历史的机会。从去年(1992年)冬天到今年(1993年)春天,以“这条道路”为题,在两家报社的晚报连载。”[1]

撰稿连载[编辑]

大鹰淑子形容,每天写稿连载是“非常劳累和紧张的工作”,每一天篇幅都有所限制,而且每篇都必须是一个完整故事。大鹰淑子撰稿时,就是“得把记忆的片断衔接起来”的。

正是由于时间匆忙的关系,大鹰淑子提到书中会出现内文“时而变成李香兰,时而变成山口淑子,或者突然提到时事问题,可以完全自由发挥,不受时空约束……,在历史和时序上整理得不够严谨”的情况。[2]大鹰淑子在本书中并不多作自辩,只以记述事情经过为主,并流露出她对日本和中国的深厚感情。[3]

内容[编辑]

篇章[编辑]

  • 《前言》:为连载集结成书时大鹰淑子所写的引言。
  • 《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北京》:记述大鹰淑子在1992年获邀到中国北京老家重访的情况,及回想她年青时期在这里居住过的往事。
  • 《“李香兰”的诞生与诀别》:记述“李香兰”的得名、在中国当演员为日本政府拍摄“国策电影”,以及与名流人士交往等等的情况。
  • 《战后过明星的日子》:讲述她在战后的军事法庭获判无罪及返回日本、在日本及美国拍摄电影、在百老汇音乐剧演出,以及与野口勇的一段婚姻等事情。
  • 《主持电视节目》:记述她嫁给大鹰弘,以及她退出电影界,转为担当电视节目主持、出国进行采访等情况。
  • 《政治的世界》:记述大鹰淑子竞选全国区参议院议员、从政,以及出访中国、北韩中东国家等情况。
  • 《今后还会继续的工作》:讲述她参予1990年代初,中日合办的歌舞剧《李香兰》的制作,以及她关心当时有关“李香兰”戏剧等事情。
  • 《后记》:为本书出版时大鹰淑子所写的后记。

参考价值[编辑]

本书是大鹰淑子(李香兰)的三本自传之一[注 1][4],由于“李香兰”的事迹曲折离奇,不少中国人曾误解她也是中国人,并指她为“卖国贼”,后来日本战败后才得知她是日本人。因此《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有助中国读者了解她在战前战后的经历。台湾商务印书馆的简介亦提到:“‘李香兰’,一个众所皆知却又不甚熟悉的名字。她十三岁时认中国人为干爹,开始歌唱生涯;十八岁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网罗为满洲映画协会的演员,协助日本旧满洲国拍摄国策电影。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时,她却因汉奸罪被软禁六个月,期间中国人才惊觉她原来是日本人。本书由李香兰自述其前半生绚烂而华丽的演艺生涯,以及后半生使命感驱使下的从政经历。”[5]

中文翻译的情况[编辑]

1993年,东京新闻出版局把《东京新闻》及《中日新闻》的连载,集结成书出版,称为‘戦争と平和と歌 李香蘭心の道’。中文翻译本方面,由台湾学者陈鹏仁翻译,名为《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加入大量注释,以帮助读者了解书中所提及的人物事情,以及由原作者大鹰淑子本人提供许多珍贵照片,充实了中译本的内容,由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6]

注释[编辑]

  1. ^ 李香兰所著自传除了《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另外还有《李香兰:我的半生》(与藤原作弥合著)和《此生名为李香兰》两种。

引用来源[编辑]

  1. ^ 《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中译本,i页。
  2. ^ 《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中译本,i至ii页。
  3. ^ 谢鹏雄《方块:中日的文化混血──李香兰》,登载于《中央日报·中央副刊》(2005年7月10日)。
  4. ^ 聯合新聞網──《感觀東亞》:臺灣女教授的亞洲文化行旅.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5. ^ 台湾商务印书馆──《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陶杰、陈钢、吴思远等《李香兰──永远的夜来香》,大山文化出版社,180页;《李香兰自传-战争、和平与歌》中译本陈鹏仁《译者的话》,225-226页。

参考书籍及网络资源[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