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宝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宝带
出生1913年
日治台湾台南厅阿公店支厅
逝世2003年(89—90岁)
台湾高雄县冈山镇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13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03年)
职业助产师
配偶王谦守
儿女王尧弘、王舜弘、王舜美
荣誉医疗奉献奖(2001年)

洪宝带(1913年—2003年),台湾高雄市冈山区人,助产师,长期在桥头区服务,第十一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生平[编辑]

洪宝带为1913年出生在冈山,父亲是警察,七岁时母亲因霍乱过世。十三岁,父亲失明,家里生计全落在她身上。高中毕业,后以同等学历考上台大附设医院护理助产学校,为当年录取十三人中台湾人的第一名,以第三名毕业。毕业后,顾及父亲眼盲,及兄长被征召上战场,家中无人照料,加上家乡缺乏助产士,因而放弃在大医院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随即在父亲安排下,嫁给桥头仕隆国小训导主任王谦守。[1]

洪宝带与丈夫育有二男一女,长子王尧弘、二子王舜弘、长女王舜美[2]。婚后第六年,夫婿病故,留下三个稚龄孩子及两位高堂,当时她为了维持家计,便在桥头乡开设助产所[1]

学有专长的洪宝带不久就闯出名气,博得“王先生(夫婿姓王)”的美誉,足迹遍及高雄桥头、冈山、燕巢等,有时要赶到高雄市区。当时桥头为一大片蔗田,村落之间距离遥远,交通十分不便,洪宝带多靠步行或脚踏车代步,有时为赶时间,冒险沿着台糖火车道而行,让同行的产妇家属为之捏把冷汗。她面对穷苦人家,从不计较收费,对于付不出接生费的穷困人家,不但免费服务,还自掏腰包送上奶粉、尿布,并提供产后护理及新生儿照顾等后续服务。曾担任洪宝带助手的老护士王清端,生育五个孩子中,四个都是洪宝带接生的。她说“王先生”的生产技术熟练又安全,再困难、复杂的状况,她都能化险为夷,让产妇顺利生下孩子,让人备感窝心。[1]

自1957年起,洪宝带将接生过的产妇、年龄、胎数、地址及胎儿性别等,均逐一留下纪录,有十多本,在这些接生纪录中,不乏接生第九、十胎者,及远道从中台湾、屏东地区来的[1]。她与媳妇戴丽凤两人七十多年来,总共接生过四万多名婴儿,包括前内政部长余政宪、前省咨议会咨议长余玲雅、和前高苑工商校长黄志华等人[3]

洪宝带历任桥头乡三德村托儿所负责人兼助产士、仕隆国小幼稚园讲习所老师、省立高雄商职护士、桥头助产所所长及高雄县助产士公会理事长等职[2]。高雄县助产士公会理事长陈秀凤说,洪宝带出任该会理事长时,不仅倾囊相授丰富的助产经验,且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奶粉公司赠送的奶粉,洪理事长从不据为私有,一一分送给贫困人家[1]。此外,洪宝带还担任红十字会终生志工,会援助孤儿院、救济院,曾获五次全国与地方性的“模范老人”表彰[2]。晚年,她因心脏病缠身,行动不便,须靠轮椅代步,但她热心教育与宗教事业,担任高雄县高苑技术学院与高苑工商职校董事,笃信基督,担任执事、女宣会长及长老等职数十年[1]

1995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助产学会庆祝国际助产士节大会上表扬八十岁以上资深助产士,以1910年生的蔡妥最为年长,其次为洪宝带,当年洪宝带助产所还在营业[4]。2001年,由余玲雅的母亲余陈月瑛,特别推荐洪宝带角逐第十一届医疗奉献奖得主[1]

2003年1月30日,台湾首座医疗史料文物中心在于高雄市政府卫生局旧址开幕,文物有洪宝带六十多年的接生记录簿与早期助产士证照[5]。该年,她过世[6]

身后[编辑]

温馨联合助产所

台湾新生儿由助产士接生的比率在1951年是52.5%,至1993年已降至0.57%[4]。2000年代初,洪宝带助产所因生育率严重下降,加上习惯到大医院妇产科生产、戴丽凤年事已高,歇业[3]

2006年5月9日,国际护士节高雄市联合庆祝大会,播放“寻找台湾护理典范”影片,纪录三年前过世的洪宝带、已去世的台大护校校长陈翠玉,及第三届医疗奉献奖得主马素珊等护理典范[6]

2016年3月10日,洪宝带助产所重新开幕,改名为“温馨联合助产所”,成员有高雄县助产师助产士公会理事长林绣美、余雪招及陈彩莲、陈淑芬、戴丽凤[3]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林秀美. 醫療從愛出發 《第十一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素描》洪寶帶 阿祖級的助產‘女強人’. 《民生报》. 2001-05-07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林秀美. 洪寶帶 小檔案. 《民生报》. 2001-05-07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苏福男. 老字號助產所重開張 產婆傳經驗. 《自由时报》. 2016-03-11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台湾)). 
  4. ^ 4.0 4.1 袁子伦. 洪寶帶手中 接引近三萬小生命 目睹這行暮色已濃 300名助產士昨向署長為助產教育與編制請命. 《民生报》. 1995-12-13 (中文(台湾)). 
  5. ^ 林秀美. 首座醫療史料中心誕生. 《民生报》. 2003-01-30 (中文(台湾)). 
  6. ^ 6.0 6.1 陈璧琳. 慶護士節 市長打氣. 《中国时报》. 2006-05-1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