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纳·林德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纳·林德曼Heiner Rindermann,1966年)德国心理学家, 擅长于教育与智力方面的研究。

个人简历[编辑]

1986年至1995年间,Heiner Rindermann于海德堡大学主修心理学,副修哲学、人类学、政治学与古典文学。1995年取得海德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学生教学评鉴)后,遂于2005年朗道大学德语Universität Koblenz-Landau取得第二个(教授资格)博士学位,以教学品质为其论文著作。Rindermann曾于慕尼黑大学(1994-1999年)及马格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Magdeburg,1999-2006年)担任助理教授一职,教授心理学。2003年于卡塞尔大学任职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另于萨尔布鲁克大学(2004-2006年)及帕德博恩大学(2006-2008年)任职教育科学副教授。2008年起至今,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

研究著作[编辑]

Rindermann专长为学龄前(幼稚园)、中/小学校乃至大学的教学品质与教学评鉴研究。其第二项研究报告:“国家与文化层面的智力差异”(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nations and cultures) 最为国际学界认同,该研究说明了智力差异对社会发展(财富、健康与政治)所带来的影响、可能的成因(主要为教育及文化因素),以及透过改善教育政策(认知增进)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此外,Rindermann也钻研其他有关社会学与科学哲学及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研究范围包含人文、社会科学与哲学等。

学生的教学评鉴与教学品质[编辑]

Rindermann针对学生、老师及外部评鉴者设计了一套问卷 - “海德堡教学评鉴量表”(HILVE, Heidelberg Inventory for Evaluation of Teaching),可做为评量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品质以及教学必备能力的一项工具。此多向度的问卷现已透过Electric Paper及Blubbsoft公司发送至德国、奥地利及瑞士等国的大专院校进行调查。 在其许多的书籍文章中(多数为德文,有些以英文发表),可看出学生评量的结果是多面向的、可靠的且称得上是有效的依据。学生评量教师的问卷中横跨不同的课程及各类型的学生(Rindermann & Schofield,2001年)。利用学生评鉴的结果进行咨商,可提升教学效益(Rindermann, Kohler, & Meisenberg,2007年)。

社会学与科学哲学[编辑]

Rindermann的科学哲学著作(以德文出刊)赞同对启蒙的传统看法:科学之根本建构在理性与省思之上。有思考的能力,即有能力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推论是迈向科学的先决条件。在此引述Erwaegen-Wissen-Ethik的见解如下(Rindermann,2006年,第251页): “ 理性的构成特性即是以个人或社会形式采纳具知识性的论点与辩论。科学之目的在透过遵循辩论的基本原则或以较广泛的合理性作为评估方针。”

智力:发展、个人与社会间存在的差异点及其影响结果[编辑]

Rindermann强调不同的认知能力测验量表(例如:语言、数学、科学、图形等的智力测验量表或是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国际数学暨科学趋势研究(TIMSS)等的学生评量测验)以及不同的理论与测量方法(心理计量学智力、学生能力、皮亚杰(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真实生活任务)皆导出一个共同的论点:思考能力,即获得重要的真知识并能将此知识有智慧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思考能力称为智力(intelligence),所有能力的集合名词称为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 或cognitive competence)。

从这些不同的量表中证实出同质性结果,Rindermann(2006, 2007)指出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层面,对于不同任务有类似的认知要求、对问题解决有类似的认知流程以及对(智力)发展有类似的决定因素(从基因到父母/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性高且一般因素(g-因素)的影响力强。

此论点在2007年发表于欧洲人格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由3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公开评论,并以图表方式呈现全球190个国家认知能力的高低排名,台湾人的智商最高(IQ108)、新加坡和中国大陆次之(IQ 107),而作者的母国,德国,平均智商为99排名第26[1]

Rindermann于智力期刊(Intelligence)刊载的三篇文章中,主要研究教育与认知能力(智力、知识及使用知识的智慧)对国内生产毛额(GDP)与经济成长、民主制度、法治与政治自由以及艾滋病的传播等造成的影响(Rindermann, 2008, 2008, Rindermann & Meisenberg, 2009)。作者在研究报告中企图指出各国间的智力差异取决于教育。但这样的依赖关系不可排除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如:基因、财富、政治,还有特别是教育与认知能力背后、之下或之间的文化关系;此外,也不可排除认知能力在宏观社会发展下的反向影响。三篇研究中指出,透过加强认知能力可让教育发挥作用;智力比教育更重要,是财富、健康与民主制度发展与差异化的因果机制;若以长期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的角度看来,教育与认知能力相对于富裕程度与民主制度之重要性,比起富裕程度与民主制度之于认知能力来得高。

教育、教学与教育政策[编辑]

Rindermann针对教育、教学与教育政策进行研究,并探讨左列对能力及人格发展的影响(例如:智力、自我概念的能力或考试焦虑)。以学校班级的角度看来,能力高的班级对自我概念的能力会有负面影响,但对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正面的影响(Rindermann & Heller,2005年)。至于社会环境方面的智力,如:同侪智力,可激励他人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特别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可提升其在班上的认知能力。

从教育制度层面辅以Stephen Ceci (2009年,第1页)的论点看来,Rindermann作出结论: “成人的教育程度、学龄前教育、纪律、制度化教育的数量、在其他学校的出席率、及早追踪和采用中央考试制度等对学生在国际水平的能力有正面关系。发现到的负面关系有:高留级率、晚入学和大班教学。”

诚如诺贝尔奖得主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所说,及早展开学龄前教育对能力发展很重要。依其观点,改变教育政策可能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情绪能力(情绪智力)[编辑]

Rindermann在情绪能力或情绪智力的研究分成四大面向: 认识自我情绪、认识他人情绪、调节与控制自我情绪及情绪表达。另外,社会能力的部分和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有关,而态度方面和处理情绪的正面态度有关。情绪能力的问卷由Hogrefe Publisher以德文出版(EKF, Rindermann, 2009)。

研究成果主要为:情绪能力对健康、人格发展、社会关系及事业成就、高社会及情绪要求等相当重要。人格特质的一般因素(g-factor)可透过情绪能力来加以解释。

其他相关研究[编辑]

Rindermann也从事其他相关研究,如:大专院校的学生甄选(入学流程)、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高能力研究、人格特质及自我概念的研究。

得奖记录[编辑]

2007年,Heiner Rindermann接受德国心理学会(German Society of Psychology)颁赠崇高荣耀的“威廉·斯登奖”(William-Stern-award),表扬其在智力研究上的杰出表现。威廉·斯登是智力研究的先驱,他于1933年因犹太人身份被国家社会党驱逐德国境外。


著作目录[编辑]

1. Heiling, B. & Rindermann, H. (2008). The releva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for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real life criteria. Talk at 12. December 2008 at the 9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lligence Research (ISIR) in Decatur.

2. Rindermann, H. (2006). Forms of scientific disputes. Erwaegen-Wissen-Ethik, 17, 251-263 a. 313-321.

3. Rindermann, H. (2006). What do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studies measure? School performance, student abilities, cognitive abilities, knowledge or general intelligence? Psychologische Rundschau, 57, 69-86.

4. Rindermann, H. (2007). Intelligence, cognitive abilities, human capital, and rationality at different levels. Psychologische Rundschau, 58, 137-145.

5. Rindermann, H. (2007). The g-factor of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ability comparisons: The homogeneity of results in PISA, TIMSS, PIRLS and IQ-tests across n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1, 667-706.

6. Rindermann, H. (2007). The big G-factor of national cognitive ability (author‘s response on open peer commentar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1, 767-787.

7. Rindermann, H. (2008). Relevance of education and intelligence at the national level for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people. Intelligence, 36, 127-142.

8. Rindermann, H. (2008). Relevance of education and intelligence fo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ations: Democracy, rule of law and political liberty. Intelligence, 36, 306-322.

9. Rindermann, H. (2009). Emotional-Competence-Questionnaire (EK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 and others. Göttingen: Hogrefe.

10. Rindermann, H. & Ceci, S. J. (2009). Education and country outcomes in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competence studies. Poster for APS Convention 2009 in San Francisco, 22-25 May 2009.

11. Rindermann, H. & Heller, K. A. (2005). The benefit of gifted classes and talent schools for developing students’competences and enhancing academic self-concept. Germ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 133-136.

12. Rindermann, H., & Schofield, N. (2001). Generalizability of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 ratings of university instruction across courses and teacher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2, 377-399.

13. Rindermann, H., Kohler, J., & Meisenberg, G. (2007).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mproved by evalua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instru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12, 73-85.

14. Rindermann, H. & Meisenberg, G. (2009). Relevance of education and intelligence at the national level for health: The case of HIV and AIDS. Intelligence, 37, 383-395.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