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平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水平原在龙井区一景,图右有烟囱的建筑物是台中发电厂。

清水平原,是台湾西部海岸平原,位于台中市海线地区内,隔大肚台地与台中市区相邻,是夹于大甲溪大肚溪之间的隆起海岸平原[1]。现今清水平原的多数聚落紧邻在大肚台地坡脚,呈线状人口稠密区,而在西边则属于工业区与台中港,有铁公路行经于港区,港区北边有高美湿地,其南边有台中发电厂,因地形之故,大肚台地成为欣赏清水平原夜景所在[2]

历史[编辑]

清水平原昔日是拍瀑拉族活动范围,牛骂头社沙辘社水里社大肚社为拍瀑拉族四社[3]明郑时期,为拓垦发展,刘国轩率军前来抚番,因此爆发冲突,其中以沙辘社的死伤最重[4]清领时期,由于渡台禁令时紧时松,康熙年间涌现大量移民潮,从彰化设县后,大量汉人入垦,牛骂头、沙辘、大肚等地街市逐渐成形,因此产生拍瀑拉族与汉人混居的情况[4][5]。清廷为利于治理平埔族人,17世纪便已有纵贯道雏型,行经于平埔族各社,牛骂头社、沙辘社、大肚社皆有行经[6]。后来大甲西社事件的发生,加上汉人的移垦势力扩增,致使生活空间受限下,大多数拍瀑拉族人随着道光三年这次移民潮迁往埔裏[3][7]

日治时期,由于滞货事件发生,因此另辟路线来解决滞货,1920年海岸线王田-清水路段先行营运,1922年全线通车,清水平原各乡镇受惠于海岸线带来的便利,货物运输仰赖海岸线可在一日内完成[8][9]。1935年4月21日发生关刀山大地震清水街沙鹿街梧栖街龙井庄大肚庄皆遭受其害,由以清水为受灾最严重,326人死亡、340人受伤、2793户倒塌,这些倒塌的房舍全是透天厝或合院,海岸线路基下沉及龟裂[10]。1939年为配合南进政策,日人在梧栖外海建造新高港,为加速完工,每日约3500人左右参与此工程,不仅带动清水平原各乡镇的繁荣,人力的不足,远调大甲南投鹿港二林等地前来,整个新高港日夜不停赶工,同时将大甲、清水、沙鹿、梧栖及龙井等地并为新高市,成立新高市开发株式会社来专门负责,受战事影响,物力与财力的不足,1944年被迫停工[11][12]

1970年3月,当时台湾经济发展兴盛,产生区域发展不均、人口过剩等问题,为此中华民国政府拟定十大建设,配合台中港建设,规划出《台中港特定区计划》,将当时的梧栖清水沙鹿龙井大肚一小部分纳入,总面积17674.37公顷[13]

地理[编辑]

梧栖气象站位置紧临台中港,是提供台中港的气象资料,因为是海线地区唯一的气象站,因此成为清水平原各区参考气象的指标[14]。清水平原面临台湾海峡,常年风袭,以东北季风最甚,撷取1977年~2000年统计来看,从10月至翌年3月的月平均风速在每秒5.7~7.1米,相当于蒲福风级定义风力4级,年降雨量1284.4厘米,降雨集中在5月~8月,年平均气温22.8℃,在柯本气候分类法,是属于西部温暖冬季寡雨气候[15][16]

清水平原卫星空照。大肚台地(图中),台中盆地(图右)。

清水平原夹于大甲溪与大肚溪之间,地表隆起最高10米,坡度甚缓,仅450分之一,呈现一处滨临海岸的平原,因此地理学界称作“清水隆起海岸平原[1][17]。范围北起大甲溪与大安区大甲区对望;南至大肚溪划界,与彰化县伸港乡遥望,南北长约11~16公里;东侧是大肚台地;西临台湾海峡,东西宽度平均约4.5公里,呈现近似长方形的平原区[1][17]。主要位于台中市清水区、台中市沙鹿区、台中市梧栖区、台中市龙井区、及台中市大肚区境内。

这处平原的生成年代是全新世,为现代冲积层地质,内富砂、粉砂、砾石及黏土,地理学家林朝棨在《台湾地形》记载,认为这处平原十分年轻,是幼年阶段[1][18]。清水平原向西虽然是面临台湾海峡,因台中港的扩建与濬深,改变原有地貌,除了大甲溪口有高美湿地为自然景观,其余海岸线已被开发成台中港与台中发电厂而消失[13]

清水平原境内并无任何断层通过,在东缘的大肚台地上,是以清水断层最接近清水平原,从甲南经清水到沙鹿这段断层是呈东北走向,故于下湳鹭山一带可见陡崖,鹿峰国小附近则是出现拖曳构造,沙鹿以南为北北东走向,至龙井之后改走北北西方向,断层迹略呈弧形[19][20]

现况[编辑]

现今清水平原大多受台中港的开发及工业区的建设,很多交通是负起货物集散功能,因此台10线台12线特三号道路皆从台中港向台中市区延伸,并横亘于清水平原各区的重要市区,其间与台17线台61线国道三号联络,呈现沿着重要交通发展的线状人口聚集地带[2][12]。另外,台中港也利用海岸线自甲南分歧的支线铁道进行运输货物。工业方面,除了沙鹿是利用原有工业区改造成轻工业发展,在关连与临港两工业区是台中港特定区计划内,为发展工业都市而产生[12]

在清水平原西南端是大肚溪口,这有丽水渔港与台中发电厂。丽水渔港在台中发电厂南面,清领时期称作水里港,后因港道淤塞而被梧栖港取代,如今梧栖港经历多年来扩建,已是成为现今台湾中部的国际商港与工业用港[13]。丽水渔港旁是台中发电厂,位在台中港南端,属于燃煤火力发电厂,厂址为填海造地生成,2004年为发电厂四根烟囱进行彩绘,每根皆250米高,在清水平原与大肚台地可见得[21][22]。另在一边的是高美湿地,位于台中港之北,紧临大甲溪口、台湾海峡,日治时期就已是海水浴场,直到国民政府迁台后,海水浴场仍在营运,后因泥沙淤积,致使游客稀少而关闭,现今高美是处沿海湿地,提供水鸟栖息,也是云林莞草大安水蓑衣的栖息地[13][23]

清水平原
于大肚山上,东经120° 35' 46.4" 北纬24° 14' 4.0" 俯瞰沙鹿镇夜景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林朝棨. 臺灣地形. 台湾文献委员会. 1957 (中文). 
  2. ^ 2.0 2.1 1:70,000臺中縣行政區域圖. 内政部. 2006. ISBN 9860058369 (中文(台湾)). 
  3. ^ 3.0 3.1 拍瀑拉族四大社概介. 台湾中部平埔族古文书数位典藏. 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30) (中文). 
  4. ^ 4.0 4.1 洪丽完. 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中冊). 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2000-03-01. ISBN 9570115130 (中文). 
  5. ^ 计文德. 清代台灣平埔族拍瀑拉人土地給墾研究. 臺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县文化局. 2003年12月. ISBN 9570153237 (中文). 
  6. ^ 黄智伟.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 猫头鹰. 2002年4月. ISBN 9861200428 (中文). 
  7. ^ 君伟. 平埔族移往埔里年代研究. 埔里鄉情(第2期). 埔里乡情杂志社. 1978 (中文). 
  8. ^ 蔡龙保. 海岸線的興築與支線的發展. 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 台湾书房. 2007年7月. ISBN 9789866764004 (中文). 
  9. ^ 井出季和太. 台湾治績志(初版二刷). 南天书局. 1997. ISBN 9576384516 (日语). 
  10. ^ 赖志彰. 西元1935、1999年二次大地震:台中縣災區都市重建之比較. 臺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县文化局. 2003年12月. ISBN 9570153237 (中文). 
  11. ^ 戴宝村. 臺中港開發史. 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1987-05-01 (中文). 
  12. ^ 12.0 12.1 12.2 李幸峰.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發展變遷之研究. 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逢甲大学. 2005 (中文). 
  13. ^ 13.0 13.1 13.2 13.3 陈延秀. 臺中港特定區發展策略之研究. 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东海大学. 2007 (中文). 
  14. ^ 梧棲氣象站. 中央气象局:局属气象站. 中央气象局.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8) (中文). 
  15. ^ 氣候統計. 中央气象局万维网. 中央气象局.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中文). 
  16. ^ 蒲福風級表. 大鹏湾海气象资讯网. 成功大学近海水文中心.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17. ^ 17.0 17.1 王鑫. 台灣的地形景觀(第二版). 渡假出版. 1983年6月 (中文). 
  18. ^ 何信昌、陈勉铭. 臺中.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幅及說明書(第24號). 中央地质调查所. 2000 (中文). 
  19. ^ 陈瑶塘. 《清水鎮志》. 台湾文献委员会. 1998 (中文). 
  2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o.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1. ^ 台中發電廠簡介 (PDF). 台湾电力公司. [2010-04-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4月12日) (中文). 
  22. ^ 東亞最高煙囪彩繪 250公尺83樓高. TVBS. 2004-11-03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30) (中文). 
  23. ^ 高美. 自然资源与生态数据库. 林务局.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8) (中文).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No.11”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