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贽 (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贽(994年—1069年),字至之,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1]真宗天禧三年(1019)进士,初为邵州防御推官,历衡、连、郴三州军事判官。以才干迁著作佐郎,监益州军资库、枢密直学士。后改秘书丞京尹举知开封府尉氏县。再迁太常博士,用三司使荐提举江淮、广东盐。入台供职,历迁侍御史,尚书刑部员外郎、知諌院、判国子监,起居舍人、直史馆判司农寺,除天章阁待制仍知谏院等职。仁庆历初,累拜河北都转运使。皇祐中,以天章阁学士、吏部郎中知洪州。又为京畿转运使,除公枢密直学士;出知郑州,迁龙图阁学士,历知瀛、池、江宁、陈等州府。英宗治平二年(1065)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神宗熙宁二年卒,年七十六。事见《乐全集》卷三九《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九百户、食实封五百户、赐紫金鱼袋 王公墓志铭 并序》。

《续资治通鉴》载:王贽依附夏竦坤宁宫事变曾参与预谋废后,何郯告诉宋仁宗说:“此奸人之谋也。”事未成。

王贽生有二子一女,子王仪、王亿。又有四孙:王球王瓌(曾任大理评事),王瑜,王玠。

注释[编辑]

  • 同名的人:宋太宗时,有大臣也叫“王贽”,字方贽,人们经常把这两人弄混。特此注释。
  1. ^ 樂全集。卷39 (5)王贄墓鋕銘.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